分享

选矿专家王淀佐院士——祖国的发展就是他的“中国梦”

 粉体人 2021-01-28

人物简介

王淀佐(1934年3月—),辽宁省锦县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1961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0年,为表彰王淀佐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

王淀佐教授长期从事浮选理论和浮选药剂等方面的研究。1980年至1990年间,王淀佐教授共出版专著4本,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浮选药剂作用原理与应用》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矿物浮选与浮选剂》获中南地区优秀著作奖;《浮选溶液化学》为浮选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选矿手册》中浮选理论的基础。

科研成果

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很多矿产品质不高,需要经过选矿富集分离,才有应用价值。矿物浮选法是最重要的矿物加工工艺,也是本世纪以来矿冶科技的重大成就。这种利用表面化学原理分选矿物的技术,耗费少、分选指标高,有时甚至能接近理论上的完全分离。现代矿物工业中,选矿厂采用这种工艺进行复杂硫化矿(铜、铅、锌、钼、锑、铋、汞等)分选,细粒铁矿、钨矿、锡矿的回收及磷灰石、滑石、石墨等非金属矿物的精选等。矿物浮选法简单来讲就是研制化学药剂,将有用矿物成分与其他矿物颗粒分离。

王淀佐教授在矿物浮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运用表面化学、量子化学、化学热力学、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新成就,归纳大量数据,将影响浮选剂结构与性能因素分为键能因素、表面因素和空间因素三大类,根据理论分析计算,首次在原子——电子层次定量地描述各因素的影响,讨论了浮选剂作用机理,揭示了药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在复杂硫化矿分选、细粒回收和非硫化矿浮选方面,王淀佐教授及其合作者也有很好的额成果。对于浮选剂在硫化矿表面吸附的机理以及辉锑矿浮选抑制的原因及表面结构等问题都作了前人尚未考虑的解释。关于多硫化矿浮选过程中,各种药剂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作用链现象的研究以及由此得出的合理用药的规律研究,对提高浮选过程很有参考价值。在细粒群中大小颗粒之间的作用及其对碰撞粘附的影响,为载体浮选、分枝浮选、剪切絮凝等新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系祖国工业发展

“我国的铝土矿资源不好,要是能从20亿吨煤灰里面提出铝来,变废为宝,铝矿就不需要进口了。”王淀佐教授心心念念我国的选矿事业,“要实现工业化,若只有钢铁,没有有色金属是不行的。” 王淀佐教授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我最大的梦想是把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搞上去。”老人如此描述自己的中国梦。正是因为这些兢兢业业的老一辈专家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向前辈们学习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