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镕时:满怀师者之心

 粉体人 2021-01-28

程镕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永念恩师情

1927年,程镕时出生于江苏宜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小学还没毕业的程镕时就跟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湖南、四川流亡期间,程镕时先后在湖南雅礼中学、重庆战区学生补习学校就读,1941年考入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长时间饱受战乱之苦,这让程镕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立志要用知识撑起人生的大厦,报国图强。1944年程镕时被西南联大录取,却因为日军的侵袭,再加上突然患病,没能入读。1945年,程镕时考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我的一生,深感幸运的是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遇到了前辈师长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恩师,对我影响甚巨,难以尽言。”恩师的言传身教让程镕时永念在心,并对其后的学习、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学毕业前,程镕时在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指导下,开展题目为“大豆分散液的粘度”的毕业论文。当时条件简陋,很多实验器材都没有。为帮助程镕时做实验,戴安邦把刚刚从美国带回来的高压锅,拿给程镕时做蒸煮大豆实验,以测试不同压力和时间对粘度的影响。依靠这些简单的实验设备,程镕时完成了论文初稿。戴安邦对论文一字一句进行斟酌修改,在页面上写满了批注,这让程镕时深受触动。  

勇攀科研高峰

上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需要,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钱人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小组。刚刚毕业的程镕时被派到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小组的初始成员只有四人,几乎一切都是空白。在钱人元带领下,他们迎难而上,自制各种仪器,一点点摸索,最终建立了高分子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的多种实验方法,为工业化顺丁橡胶的选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成果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科研的道路上,程镕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从对高分子分子表征方法的研究,到对凝胶色谱的研究,再到提高对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问题的认识,程镕时在相关领域不断拓展,独树一帜,走在最前沿。

针对高分子合成研究工作中的分子表征和高分子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程镕时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分子量表征方法,即“一点法”计算特性粘数公式,这一计算公式在国内外的文献和专著中被广泛引用,被教科书称为“程镕时公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在高分子的交联网络结构、高分子结晶、高分子的链构象理论、单链高分子的制备以及高分子的凝聚过程等研究领域,程镕时都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成果。

为“经师”更为“人师”

自1978年起,程镕时除科研工作外,开始担负起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后,1983年进入南京大学,1995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他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培育学子的事中。“我出身教育家庭,参加工作后,前半程专职从事科研工作,后半程转型为教育工作者,当我有机会站上讲台与学生交流时,总会想起当年戴安邦、张龙翔、钱人元三位先生指导我的情景。”走上讲台的程镕时,将恩师的育人理念践行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1989年,程镕时招收了一名由物理系转来的博士生,由于化学基础不够,学生的第一年主要在图书室自学补习化学课程,程镕时常在下班后去图书室看望这名学生。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程镕时事必躬亲,即使年纪增大,身体不适,他仍经常去实验室,参与学生论文的选题,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几乎全程跟进。程镕时常说,人上讲台,心更要上讲台。他告诫学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科研工作就像在茫茫大海里划舟,要能耐得住寂寞,面对惊涛骇浪,要能经得起一次次的失败。他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不要迷信文献,要敢于超越前人。怀着一颗师者之心,程镕时希望每个学子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国之栋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