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兴栋院士: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粉体人 2021-01-28

在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办的“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专家齐聚成都,其中亚洲代表占了40%以上,中国代表就有十来位。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既是此次会议的发起人和主席,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

据了解,张兴栋院士建议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经大会投票通过后作为新定义列入了“生物材料定义”,这也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

此前,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先进材料展上,张兴栋院士展示了一种骨诱导性人工骨生物材料,将它植入人体后,就能调动人体自身的康复功能,形成新的组织,既无异物反应,又可实现人体的永久性康复。

据介绍,这种人工骨生物材料就是多孔磷酸钙生物陶瓷,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一种。经过多年研究,张兴栋院士发现,多孔磷酸钙生物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一定条件下还表现出骨诱导性,即不用外加生长因子或活体细胞就可以诱导骨组织生成,在治疗骨缺损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植入人体内过一段时间,陶瓷中会形成新骨头,陶瓷本身会慢慢消失,最终转变为人骨。”

张兴栋院士和他的团队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研发出生物活性陶瓷及涂层等。上世纪90年代,他又首创迄今国际唯一的骨诱导人工骨并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这一颠覆性概念。这一概念赋予材料诱导组织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途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兴栋院士说,“我们的研究是从应用入手,着重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在应用中发现基础问题,再上升到基础研究。很多基础研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应用中研究发现的。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研究,那就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前沿,立地就是立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料、华西都市报、川大校友、中国工程院官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