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粉体人 2021-01-28

中心简介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政府在布局国家发展纳米科技与产业方面专门设立的、国内唯一一所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于2003年10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成立。

中心依托由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紫竹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宝武集团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和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等十家发起单位共同出资组建而成的“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管理。

自成立以来,中心便不断集聚股东单位和社会优势资源,坚持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在中心的“纳米技术与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纳米生物与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纳米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纳米技术工作组”,以及中心与在纳米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研究所、医院和企业建立的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为支撑,立足于纳米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致力于纳米技术在环境治理、功能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表面信息等领域的应用。

人才团队方面:制定了科学务实的人才发展战略与激励机制,既抓好人才的引进,又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多层次、多学科、柔刚结合的人才队伍,以满足中心发展的需求。

技术研究方面:布局了“一个核心技术、两个共性技术、三个应用技术”的研究体系。一个核心技术,即研究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分散技术;两个共性技术,即研究促进新材料的开发和提高传统产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三个应用技术,即研究纳米材料在环境与能源、生物与医药、表面与信息领域中的应用技术。截至日前,累计承接了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等项目300余项;累计申请专利1250余项,授权近450项;开发各类产品50多项,获得90多项科技成果登记、20多项各类奖项,以及10余项国家和地方标准颁布。

检测服务方面:拥有自身特色的对材料性能、成分和形貌进行检测与分析的能力,拥有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和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CMA)。在对无机材料分析、有机材料分析、环境材料分析、电池材料分析、涂料分析、生物医药材料分析、薄膜材料分析等方面形成了检测技术、检测标准的服务特色。截至日前,已获得认证和认可资质项目50多项,对外服务次数累计20万次有余,签订服务合同累计500余份,检测服务覆盖国内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对外合作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0多家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与多地区政府和园区建立了合作基地;作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担了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使命与任务,与俄罗斯、巴西、古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截至日前,中心已签约了20余项各类合作协议,开展了1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并成为我国与巴西在纳米技术发展方面的管理机构之一。

服务平台方面:拥有经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纳米技术与产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经全国纳米科学技术分会批准成立的、成员单位已达50多家的“纳米生物与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经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成员单位已达30多家的“上海纳米技术工作组”;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空气污染物检测与治理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建立的“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由中心牵头组织成立的、成员单位已覆盖全国28家的“纳米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组织结构

应用研究与服务平台

纳米功能材料与技术研究室

研究方向:

功能性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薄膜材料的制备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纳米材料在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 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在涂料、纤维和塑胶等行业中的应用技术等;

  •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有机/无机杂化技术,纳米粉体材料的分散技术,先进低维纳米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等;

  • 开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功能性日常生活用品、环保节能产品、支柱产业的塑胶产品等;

  • 纳米材料与产品的测试技术和标准。

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掌握了纳米材料制备与分散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开发了无机纳米抗菌材料(银锌铜系),衍生出系列抗菌产品,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拥有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理化性能等方面的分析检测能力。

科研方面:多年来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研发和服务项目累计10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授权40余项;颁布相关技术标准3项;为服务企业累计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以拥有技术开发各类产品近20项;在有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

硬件方面:拥有多种类纳米材料制备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材料理化和机械性能测试设备等。

团队方面:聘请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顾问教授,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产学研用团队,多人次获得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等,已成为中心成果转化、技术应用服务的主要对外窗口之一。

纳米生物与医药技术研究室

研究方向:

生物医药材料、纳米诊疗技术、基因与干细胞。

研究内容:

  • 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材料(如骨填充材料、可膨胀凝胶、多孔支架、软组织植入物)制备技术,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和修饰技术,量子点的制备与修饰技术,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 纳米诊疗技术:纳米药物载体制备技术,药物载体靶向修饰技术,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组织特异性造影剂的制备技术,造影剂靶向修饰技术,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分子影像技术,以及药物医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 基因与干细胞:病原体特异性标志物筛选技术,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精准基因工程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具备成熟的实验级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磁性材料、药物载体材料、组织修复材料等)制备与表征技术、纳米药物载体制备与表征技术、药物靶向修饰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技术。

科研方面:作为项目依托单位、参与单位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重点、973、863及支撑计划、国家和地方自然基金、国际合作和人才计划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近100项;申请专利200余项,授权10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硬件方面:拥有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制备实验室、纳米材料表征实验室和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室,并与全国多家医院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团队方面:通过承担的国家、上海市科技项目以及与医院的合作项目,建立了一支拥有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顾问教授,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医结合的研究团队,多人次获得各类人才计划称号,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分子影像技术、纳米药物载体、药物靶向修饰以及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等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纳米信息与表面技术研究室

研究方向:

实用纳米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新型微纳米传感材料与器件的开发,新型薄膜材料研制,新型纳米材料加工装备,信息材料表面性能、形貌测试服务及相关测试技术。

研究内容:

  • 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 新型纳米半导体(光电、电磁等)材料与器件开发;

  • 新型气敏传感材料、器件及其测试系统开发;

  • 新型纳米薄膜及其制备技术研发;

  • 基于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加工技术及装备开发。

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系统研究了多种低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掌握了低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调控技术;开发了多种低维纳米气体传感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器件、功能薄膜材料及纳米薄膜加工装备。

科研方面:多年来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研发和服务项目累计4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其中授权40余项;开发各类技术成果及产品近20项;在有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硬件方面:拥有先进的纳米电子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的制备及检测手段,气体传感材料、器件以及检测系统研究开发手段;大尺寸原子层沉积系统等新型纳米薄膜加工、检测手段。

团队方面:聘请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顾问教授,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产学研用技术团队,多人次获得各类人才计划称号,并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纳米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室

研究方向:

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电解质薄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组性能测试评价。

研究内容:

  • 材料方面: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电解质薄膜材料的制备、陶瓷粉体的制备、锂电池用纳米电极材料,以及各种新型纳米电极材料等;

  • 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在电池行业中的应用技术,陶瓷粉体材料在光电材料和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中的应用技术等;

  • 产品方面:以钴酸锂、富锂三元、碳负极、硅碳负极等系列的电极材料、各类软包电池、电池相关的评价设备;

  • 评价方面:电极材料的测试技术,软包、18650型全电池的性能测试,动力电池和电池组性能测试,电池产品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标准。

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材料结构与主要电极材料电性能关系,掌握了纳米材料制备与搅浆分散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搭建了软包、18650型全电池的组装和测试平台、动力电池和电池组性能测试平台;拥有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材料理化、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分析检测能力。

科研方面:多年来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研发和服务项目累计8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0多项,其中授权40余项;为服务企业累计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以拥有技术开发各类产品近20项;在有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

硬件方面:拥有多种类纳米材料制备设备、电池组装设备和动力电池测试平台设备、材料理化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等。

团队方面:聘请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顾问教授,拥有一支产学研的研发团队,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多人次获得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承担完成了多项科研基金项目以及成果的应用及产业化。

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研究室

研究方向:

纳米环境催化和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成型技术,半封闭空间与室内空气污染物治理关联技术及设备开发,污染物模拟与净化材料性能评价系统。

研究内容:

  • 净化材料:纳米环境催化和吸附材料、纳米复合吸附絮凝剂的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领域内的应用技术、颗粒物高效净化技术,整体式净化材料成型技术;

  • 应用技术:净化功能模块化与多技术集成技术、高风速静电除尘技术、空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工矿废水污染物治理技术;

  • 净化产品:半封闭空间与室内及车载空气净化设备开发、日常防护品的开发、工矿空气与水污染物治理设备开发、整体式光催化反应器及臭氧催化装置开发;

  • 评价技术:环境净化材料及产品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标准。

发展现状:

技术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掌握了大气污染物治理和污水深度处理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开发了甲醛净化材料、颗粒净化材料、高效复合吸附絮凝剂,已开发出半封闭空间空气净化设备、室内空气净化设备、车载空气净化器、日用口罩,多项设备得到示范应用,部分实现了销售;拥有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理化性能等方面的分析检测能力。

科研方面:多年来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研发和服务项目共计5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授权90多项,申请PCT专利1项;颁布2项地方标准;为服务企业累计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开发产品10多项;获得各类奖项3项;在有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多篇。

硬件方面:拥有多种类专业的纳米材料制备和成型设备、年产600m3的规模净化材料生产线;从微反应到小试、中试的大气治理性能评价系统、水质检测设备、材料物化性质检测设备等。

团队方面:聘请国内多位知名专家为兼职/顾问教授,建立了一支朝气蓬勃的产学研用团队,多人次获得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研究实验室/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等,已成为中心成果转化、技术应用服务的主要对外窗口之一。

上海湖泊河道污染控制与修复中心

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未来规划,该中心的成立对未来改善和控制湖泊、河道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

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大、华东师大等国内一流环境治理和研究的专家组建的科研队伍。


资料来源: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官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