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平实: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粉体人 2021-01-28

个人简介

金平实 (Minoru KANEHIRA),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业陶瓷研究中心主任。1955年生于中国四川省 。1981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1986年国家教委公派留日,1992年获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电及计算机工程学博士,同年进入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AIST)任主任研究官,1998年任终身教授级主任研究官。

曾兼任瑞典林雪平大学物理系客座研究员,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特聘首席科学家等。先后发表各类论文170余篇,著书3部,申请国外专利33项,获授权11项,受邀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十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节能环保有关薄膜与纳米材料。长期从事新型智能节能窗与贴膜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辗转求学东洋

很少人知道,这位推开节能“梦之窗”的工学博士,最初求学的方向是体育专业。

1975年金平实高中毕业,随着当时的知青上山下乡热,他来到四川叙永县农村务农,虽然忙碌,但他并没有放弃书本,1977年恢复高考时,金平实填报了一个体育院校。

“那时只想早点出来继续深造,考虑到我在体育方面有优势,报这类院校的录取希望大一些。”金平实说。高考通知书出来,金平实没有想到,自己被西北轻工业学院化工二系录取了,因为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体育学院分数线。尽管化工专业和金平实的最初设想没有任何联系,不过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1986年,金平实考上了国家教委的公派研究生,赴日本名古屋大学深造。他的硕士专业是材料科学,博士专业是机电工程系半导体方向,主攻薄膜工学,这是当时的前沿科学领域。

6年后,博士毕业的金平实考上了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公务员。这里需要提及的是,1992年日本颁布《国家公务员法》后,放开了对外国人担任国家公务员的限制,第一年录取的5位外籍人士中就有金平实。

“当时学界大多以真空磁控溅射法制备高分子智能薄膜,虽然实验室里的节能效果很好,但生产成本高,无法转向产业化生产。后来我们在想,能不能换一种完全不同的制备路线呢?”金平实回忆说。

2005年,金平实带领团队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化学法——“水热法”生产二氧化钒智能贴膜。和在真空中给玻璃上镀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物理法完全不同,化学法是先生产高分子薄膜,再将其粘贴在普通玻璃上,从而达到温控节能的目的。

回国的召唤

一旦跳出物理法思维的禁锢,新研究进展很快。2008年,金平实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合成了二氧化钒纳米粉体,这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也意味着真正“智能”的温控玻璃终于向产业化迈出了第一步。从产业化路径看,智能贴膜要依次闯过三大难关:一是实验室合成二氧化钒纳米粉体,二是工厂量产纳米粉体,三是合成工业薄膜。这其中以第二步最关键,一旦生产成本能降到工业化量产的水平,那么大面积生产薄膜也就水到渠成。

在智能温控节能玻璃领域研究十余载,金平实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研究课题,将日本在智能玻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也奠定了自己难以撼动的地位。然而出人意料地是,在举家定居海外多年后,2010年,金平实突然辞职回到中国——他加入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始和高彦峰等学者一起,开发国产高分子智能贴膜。

很多人不明白,这位有独立研究经费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放弃让人羡慕的公务员身份回国?

“主要还是感觉实验室研究在日本无法发挥更大作用。”金平实当时自己察觉到日本在对外来人员设置“天花板”——随着研究深入,他能支配的团队和资源越来越有限;此外,还有产学对接因素。当时,日本经济一直没有走出“失落的十年”。企业不景气,所以对开发新产品态度保守,他们对智能玻璃能否大面积普及保持观望,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你有满腔的热血、无穷的精力,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找不到现实普及路径,这样耽搁着很可惜。”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这是无奈的现实。

当时的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是国内少数几家研究节能薄膜的学术机构之一,和日本在这方面也有交流。让金平实印象深刻的是,研究所负责人在向他介绍中国国情时一直强调两点,一是国内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二是很多企业渴望生产真正环保的新产品。

国内的新环境让一度沮丧的金平实看到了希望。2009年,他正式入选中组部“人才工程”特聘专家,次年担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业陶瓷中心主任,正式启动了二氧化钒纳米粉体的应用研究。

由于金平实的加入,近两年来,中国在全球高分子智能节能薄膜研究领域异军突起,成为蹿起速度最快的国家。而就在2010年前,中国还在这个前端学科里默默无名,可以说他为中国的节能发展“推开了一扇窗”。

参考资料:


证券时报. 金平实:推开节能“梦之窗”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金平实主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