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毛姆

 老家在刘堡 2021-01-28



在我听说毛姆这个名字的时候,
我以为“她”是跟三毛一样的有流浪色彩的作家,一直未曾触碰“她”的作品。

偶然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开头部分就很喜欢——
“我所谓的伟大不是走红运的政治家或是立战功的军人的伟大;这种人显赫一时,与其说是他们本身的特质倒不如说沾了他们地位的光,一旦事过境迁,他们的伟大也就黯然失色了。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解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2018年夏天去成都旅游,加了一位导游的微信,后来看她在朋友圈晒她要“出书”,是我喜欢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一中一英版两本书《月亮与六便士》《刀锋》,赶忙举手接下。

毛姆

去年卧床的日夜难寤的日子,是《刀锋》陪我度过了那段最难捱的时光。那是毛姆70岁写成的小说。我说不好我读书的感受,但我已经深爱上毛姆的作品。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时不时地在我的笔记中写下一条条感悟,当然这些感悟我也未曾轻易示人,偶尔我会在酒逢知己的高潮时间里吐露一二,或者说因为有感而发也加剧了自己饮酒的失控,当引以为戒!为了表述毛姆,我不惜引用别人的语句,因为我确实能“感同深受”,颇有共鸣!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毛姆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像一个长辈,他写小说开篇的语句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我跟你说一下人生吧。”只有英国作家身上才特有这样的东西,这个是英国文学中非常特殊的部分。毛姆的小说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毛姆特别善于处理非常微妙的东西,这种东西大概也是都市化带来的问题,这个在乡村中间是不会存在的。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阶层许多读者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至今经久不衰,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作品中浓郁的异国情调。这种异国情调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科技带来的进步使得西方文明迅猛发展,不仅使得后起的欧洲迅速超过了古老的东方。而且促进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和霸权意识的增长。在疯狂的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者从“愚昧、野蛮”的东方人手中掠夺物质财富.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则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量力,将之视为人类灵魂的最终归属。作为一个敏感而极具才华的作家,毛姆深切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对东方文化则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向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毛姆对处于非主流边缘地位的土著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等倾注了自己高度的热情,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在毛姆的小说中,“异质文化不再充当西方文化的配角,而一跃成为小说中真正的主宰因家”。

对维多利亚传统的矛盾态度使毛姆与其他不愿盲从常规的作家一样,对新时代自我价值的追求满怀渴望,同时又不忍彻底颠覆维多利亚传统文化。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毛姆选择了逃避,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超然物外。他笔下的主人公对造成自身孤独的外在世界冷眼相看,对保持孤独的完美刻骨铭心。在西方文化的樊笼中,他们无所适从,惶惶不可终日。在一次次质疑中,毛姆放逐他笔下的主人公自由地寻求灵魂栖息之地。《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便是其中的典型。 

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在创作小说时,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成为毛姆关注的焦点。生理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从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恶兼容的结论。因此在创作时,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0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的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他遇到了22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哈克斯顿外向活泼、精力充沛,与由于口吃而不善交际的毛姆恰成互补。毛姆遂雇哈克斯顿为自己的私人秘书,两人的伴侣关系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顿1944年去世。

1915年,毛姆与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茜瑞·威尔卡姆生下一个女儿。茜瑞当时是个有夫之妇,但她次年与丈夫亨利威尔卡姆离婚,并与毛姆结婚。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这对同志伴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携手同行,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1927年,茜瑞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对了前几天是毛姆的诞辰纪念日。我为什么喜欢他呢?难道仅仅喜欢他哲理性的文字,犀利的语言,入木刻骨。撇开这些,我觉得我跟这位英国伟大作家竟有百年零三天之缘。

在今天,写下《我与毛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