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OSS对话 | 伊藤洋华堂:成都不是困局,我不着急出去

 昵称73574804 2021-01-28


三枝富博

16期

再过10多天,日本伊藤洋华堂百货就是个“百岁老人”了。
1920年出生时,它仅是个18㎡小店,迂回的命运曲线在70年代到了顶点,却因撞上日本《大店法》规制加强,放慢了脚步。靠着美国“舶来”的7-11便利店助攻,伊藤洋华堂成了日本零售翘楚。
但在中国,伊藤洋华堂的标签,与“翘楚”搭不上边,却总是绕不开“熊猫国”——成都。
坐在镜头前聊起23年前伊藤入华时的笨拙青涩,三枝富博淡然了许多。当年,他亲自带队来中国物色伊藤海外首店落脚点,经历了初到成都“翻车”的窘迫,也目睹了房价在自家商场旁蹭蹭蹭疯涨。
“伊藤现象”成了巴蜀零售圈独有风景线,三枝富博则是圈内“三哥”、成都市民。他的经典形象是,双手抱着大熊猫公仔,冲镜头微笑。
新旧世纪交替这20多年间,在名声的迅速到来和离去里,外资零售在华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年礼和穿过仪式。有人步履不停,走南闯北,有如英国马莎、韩国乐天一派;有人扎入一地,潜心试炼,日本伊藤就是代表。
时常有人问三枝富博,伊藤洋华堂什么时候走出成都?这时,他都会露出招牌式微笑,语速不徐不疾:“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走出去的。”
三枝富博 
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社长
中国事业部掌管

01

"海鲜、面包,每天都会扔掉很多”

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亚洲金融危机先后袭来,日本GDP一度负增长,零售业几乎停滞。
将剩余资本转向内需旺盛、零售业逐步开放的中国,成了多数日本零售大亨渡劫之选,八佰伴、伊势丹、永旺,皆如此。同台竞争的,还有“欧美系”零售巨头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
北上广深,是入华首选热门地。伊藤洋华堂也不例外,一开始就选了北京。但“因为成都市政府热情邀请”,三枝富博临时主张调转航向。
1996年,成都伊藤洋华堂成立,由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控股75%,“中国合伙人”有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和永利都(成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酝酿不到一年,1997年11月,成都春熙路,伊藤洋华堂1号店开业,营业面积1.7万㎡。伊藤的店招是一只飞翔的白鸽,与彼时传统的春熙路不搭调。
1997年成都伊藤洋华堂春熙路店开业
来源 | 伊藤洋华堂
那时,47岁的三枝富博甚是自信,“我们是从先进国家来,带着先进的理念和商品”。那个年代,百货、大卖场是成都街头的稀罕物。
然而,现实马上来了当头一棒。三枝富博笑着摇摇头,回顾了当时的画面。“成都人主要吃河鱼,新鲜、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海鱼,根本卖不出去,每天都会扔很多。”
奶酪黄油配面包的“西式早餐”,更是让成都人摸不着头脑。“成都人基本上都吃馒头、锅盔这些东西。”
碰壁,碰壁,还是碰壁。入蜀前五年,三枝富博的焦虑感爆棚。“商品再好,不符合地区需求,也没用。”
“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价值观,什么都要考虑到”,他意识到,本地化才能破局。为此,三枝富博的团队开过市民家冰箱和柜子,翻过垃圾桶,泡过本地茶馆,只为洞察本地人爱吃什么穿什么。
选品精准,只是第一步。理顺程序,加速扩张,亦是重任。为此,三枝富博亲任1号店和2号店店长,并从2007年开始将“6年1店”提速为“2年1店”。
此外,伊藤也不断根据市场动向,试探新的场景,陆续推出社区店、Mall店、自主经营的Mall、郊区店等。其所到之处,房价疯涨,道路通达,“伊藤现象”由此得名。
来源 | 睿意得 制图 | 商业地产头条
中国零售连锁经营协会于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伊藤洋华堂成都地区单店营业额11.4亿元,堪称“隐形店王”。同期,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大卖场单店销售额是1.47亿和2.08亿,而王府井和银泰的百货则是7.71亿和5.44亿。
来源 | 公开资料 制图 | 商业地产头条
相较传统百货,伊藤洋华堂的业态组合并无大创新,胜在事无巨细的“微创新”,包括供应链管理、运营、服务等。
  • 单品管理模式,将各类商品按质量、款式、尺码、型号等的不同进行分类,并配独有的POS 信息系统

可随时掌握单品的销售动向和趋势,不断调整商品结构,精确地确定进货的品种和数量,最大限度地为顾客提供差异化商品。
此举今日看再平常不过,但在当时以批发市场、夫妻店为主的中国零售市场上,最大程度地解决了零售业最常见、也最难解决的“库存损失”和“机会损失”问题。
  • 开发自有品牌“伊藤品质”,涵盖830个SKU,严控供应链。以鳕鱼为例,限定在新西兰海域200米深度打捞,上船后直接零下30度船冻。

  • 运营细节化,从标签管理中可见一斑。蔬菜区,除了常规小标签,还会有大类标签,方便消费者快速找到想要的商品。

货架上常见明晰俏皮的食材和食谱说明,能图片化的就不用文字,尽量减少信息负担。没有时髦的电子价签,却处处透着人情味和烟火气。

对此,三枝富博在采访中一再强调,“实体卖场就是要制造感动,这是不能被电商替代的。”

来源 | 零售顾事

02

放弃北漂,“生存下去最重要”

成都如鱼得水,却难掩盖北漂失意。
伊藤洋华堂在北京通常被称为“华堂商场”,其经营主体是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7年10月7日,当时是国务院首次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企业,总投资额1.3亿美元,注册资本6500万美元。
1998年4月,成都首店落地后四个月,北京首家华堂商落子十里堡。2001年、2003年相继开出第二、第三家门店。此后几乎保持1年1店的扩张节奏。
5年后,北京华堂总店数达到了10家,可北漂的意气风发很快戛然而止。2011年,华堂北京五棵松店因“亏损及其他原因”率先关闭。嗅到了危机,伊藤开始多维自救。
2013年起,北京华堂力推改革,与供应商联合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丰富餐饮及娱乐等业态,增加非“非物贩业务”,欲摆脱百货纯卖货制式。同年,以三里屯食品馆探索精品鲜食创新业态。
由“成都最强店长”升任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的今井诚,于2014年5月调任北京,但“紧急救场”效果并不明显,关店还在继续。


三枝富博于2015年4月对外表示,“如果一家门店5年以上一直是赤字状态,我们就会采取‘外科手术’。”到了2016年,华堂在北京仅剩下了亚运村店。
对于华堂在北京的“水土不服”,有外界指出,主要原因是管理层本地化不充分,经营决策照搬日本,应对百货转型浪潮反应较慢。
北京华堂商场由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投资比例分别为75.75%、12%、10.58%、1.67%。
如此股权架构,根本上决定了北京华堂决策权控制在日本团队手中。
今井诚早前接受日媒访谈表示,“成都伊藤洋华堂的管理层除了一两位本部长外,其他都是中国人,而北京的管理团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在成都,经营策略落地非常快,北京就比较棘手。”
北京华堂企划部部长程宁也曾对媒体透露,早有管理层提出有转型构想,但集团层面明确表示维持GMS模式。
改革脚步错乱,偏逢外资零售在华大撤退,以及以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为代表的中国本土零售商全面崛起,伊藤在北京的失意,有时代必然,但更多是自身的迷失。
“外资能活下去的也没几家”,采访席间,三枝富博对商业地产头条喟叹,“变化很快,迎合所有市场,不太可能”。“从长期考虑的话,怎样让自己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03

突进西南,“中国速度”还看成都


南北并重,终究只是存在于伊藤洋华堂最初的梦想中。现在,要想继续活下去,还看成都。
据伊藤官网信息,伊藤洋华堂于2015年正式进入在华变革期。“立足成都去探索、发展整个川渝以及西南市场。”后来升任成都伊藤洋华堂总经理的黄亚美表示。
作为全国top4人口大省、东西部连接器,四川是以阿里、京东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共同争夺的“宝藏地带”。
新的淘金者络绎不绝,新的零售打法眼花缭乱,伊藤洋华堂必须加固大本营。为此,其进行了全面的人事调整和业态重组。


2017年3月,三枝富博“紧急升任”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社长,同时掌管中国事业;日籍高管今井诚接任伊藤中国事业部长、成都伊藤董事长。
此后,成都伊藤洋华堂做过多次人事调整,其中包括两次250人-300人的大规模调整,团队日渐年轻化、中国化。
去年3月,黄亚美接替樋口昭,任成都伊藤洋华堂副董事长、总经理,伊藤的成都扩张计划正式出炉。“到2022年成都伊藤洋华堂店数将达20家,年销售突破100亿元。”黄亚美高调透露。
这意味着,伊藤在成都将倍速行进,从过去10年的“2年1店”提速为“1年3-4店”。
来源 | 公开报道 制图 | 商业地产头条
冲规模的同时,业态重组亦在同步进行。多业态并行+线上线下融合,欲重构“全新的伊藤洋华堂”。
食品生活馆:模式与盒马鲜生等新兴生鲜超市类似。黄亚美表示,2018年起,伊藤洋华堂将大力发展食品生活馆,进购物中心或独立开店。
首店于2018年11月开进天府新区,面积约6000㎡,由生鲜区、加工食品区、即食类商品卖场组成。该店进口食品达50%,聚焦家庭客群,首次尝试“自助+人工”收银模式、3KM内2小时送达。
购物中心:投入巨资力推GMS向购物中心转型,以伊藤高新店为例,一次性改造投入4000千万元,极力打破百货“箱式”结构,丰富业态组合,增加体验感。
同时,全新开发5-8万㎡的中型购物中心。今年1月,首个自主运营的伊藤广场开业。定位“3小时环游世界”,理念与泰国知名购物中心“Terminal 21”相似。中庭可见巨大的英国“大本钟”和招财猫、扶梯口设计成法国凯旋门。
业态和服务凸显日本特色。例如,引进优衣库、无印良品、NITORY等日本品牌,打造横丁日式风情美食街等。

首个自主运营的伊藤广场
来源 | 伊藤洋华堂
自建电商:伊藤自建的网络超市起步于2009年。2017年11月停业,次年1月重新亮相,一年内马不停蹄推出微信商城、伊藤app,业务增设“伊藤到家”、跨境购物等。
伊藤洋华堂突然的发力,再次引发西南零售圈的关注。早到的伊藤,赶了个大晚集。伊藤图谱上新添的每一笔,都不算是创新之举,早有前辈尝试过了,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
眼下,成都市场强者相争。伊藤洋华堂要在短时间内补齐规模与运营短板,不是一件易事。野心已经燃起,可中国续章故事轮廓却是模糊的。

统筹 · 陈巧明/付庆荣
采访 . 米娅
撰文 . 米娅
拍摄 · Tommy 
剪辑 · 郝雪
图片 · 商业地产头条/伊藤洋华堂
推荐阅读

零售“骑士”堂吉诃德,不敢来中国内陆?

商业很美        无去来处
原创报道,转载授权,找头条君
(微信号:fuqingrong0825,添加请备注“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