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省皖西博物馆珍藏鄂豫皖苏区纸币简述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六安地处安徽省西部, 大别山北麓, 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 六安境内相继爆发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 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使极度困难的苏区经济得以维持, 保障根据地的军需民用, 苏区政府采取了诸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对白区贸易、鼓励私人经商等一系列措施, 成立银行并发行货币, 更是很好地适应了苏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共发行有银、铜、纸和油布四种材质的货币, 经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 如今能够流传下来的实物已经非常稀少。皖西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 收藏了一批鄂豫皖苏区发行的各类货币, 现选择其中的部分纸币介绍如下。

1

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一元

第一张, 长154、宽84mm。正面图文呈墨绿色。中央克里姆林宫图景位于拱形框内,两拱角外各有一很小的“1”。上方两行楷书“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 两侧是红色机打6 位数编号, 并有“苏维埃银行” 五个空心大字做底纹。图景两边椭圆瓣状框内标注“一元”面值, 右侧直印“全国通用”, 左侧直印“一千九百三十一年” 并加盖一个9×20mm 的“苏维埃银行印”。图景下缘印“凭票即付银币一元”, 再下方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各分行及经济公社兑换” 20 个小字, 边框四角为面值“一” 字。背面暗绿色。中心仍为建筑图景, 图景上、下均印有俄文字母, 上方“СОВЕТСКИЙБАНК” 为阳文, 呈弧形排列,下方“ТВСРОЮВ” 为阴文, 横线排列。图景两侧及边框四角均印阿拉伯数字“1”。另外,上边框下方套红增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图景上套印边长约40mm 的正方形红色宽边阳文篆书“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印” (图1)。

另一张一元券长154, 宽82mm。图文与图1 大体一致, 但正面为淡蓝绿色, 背面绿色。正面五字底纹及年份上的印章已几乎没有痕迹(图2)。

2

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一元

第一张券长157, 宽86mm。图案和文字与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一元极为相似, 只是整体呈蓝绿色, 并且正面发行单位中的“区” 和下缘20 个小字中的“特区” 均改为了“省”(图3)。

第二张券长154、宽84mm。正面淡黄色底、浅蓝色图文, 图文结构与第一张大体相当。但中央的克里姆林宫建筑式样有所改变, 拱形框外的“1” 改成了呈十字分布的五个白点; 上方的空心字底纹消失, 无编号, 左侧不再有年份和印章, 而是直印“凭票兑现” 四字, 下缘只印宋体“凭票兑现全国通行” 八字。背面黄绿色。中间为风景图, 上缘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两侧及边框四角均印花式阿拉伯数字“1”。图景上套红增印正方形宽边篆书阳文“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印”, 边长约45mm, 同时印上的还有其左侧上角的发行日期“1932.1. 21”, 下角的连笔签名及右侧下角的花体外文“crong”。印章右侧上角则加盖19×8mm 的“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双行篆书印。一枚9×6mm 的半截印盖在右侧边缘, 印文为篆书“皖西北” 三字( 图4)。

第三张券长154、宽84mm。图文与第二张基本相同。但正面为浅黄绿色底、墨绿色图文; 背面呈浅绿色,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篆书印上有钢笔手写编号“No35287”, 右边缘10×6mm 的半截印印文是篆书“特苏□□” 四字( 图5)。

第四张券长155、宽85mm。图文与第二张基本相同。但正面明黄底色、灰蓝色图文,且除发行行两侧有机打的红色6 位数编号外, 右侧面值下方也有相同的编号, 右下角的面值“一” 字少两点。绿色背, 右上角的长方形篆书印和右边缘一方11×6mm 的半截印的印文模糊( 图6)。

第五张券长151、宽85mm, 所用纸张异常轻薄。图文与第二张券基本相同。但正面为黄绿色底、蓝色图文, 上边框下方印白色“鄂豫皖省工农银行” 八字底纹, 右下角的面值“一” 字少两点。正反两面各加盖两方15×15mm 的印章, 印文未识。翠绿色背。上缘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的字形变大, 间距缩小, 右边缘一方13×6mm 的半截印的篆书印文为“皖西北特” 四字( 图7)。

3

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伍角

该券长130、宽76mm。蓝色面, 红色背。正面中央的克里姆林宫图景置于圆框内。两边及边框四角印“伍角” 面值, 再右侧直印“全国通用” 四字, 左侧直印“一千九百三十二年” 并加盖一12×20mm 的双列“苏维埃银行印”。图景上方是两行楷书“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 两侧有红色机打6 位数编号。图景下缘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各分行及经济公社兑换” 19 个小字, 并于其两侧空白处密布小“伍” 字。背面中央为立于地球图案上的工农兵图像, 两侧及边框四角均印带圆框的阿拉伯数字“5”。上方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 下方中间印“1932”, 两侧是细密的小“5”。右边缘有一方双行半截印, 印记边缘不清, 印文中可辨“维” “行” 两字( 图8)。

4

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伍角

第一张券长126、宽75mm。正面墨绿色图文。中央为隶书大字“伍角”, 两侧椭圆连珠框内绘风景图。图景右边直印“全国通行”, 左边直印“一千九百三十二年” 且加盖8×19mm 的竖置双行篆书“皖西北苏维埃银行印”。上方是两行楷书“鄂豫皖省苏维埃农行”, 并于两侧机打六位编号。下方标注“皖西北印刷局印”。边框上角印“伍”, 下角印“角”。右缘加盖一方9×6mm 半戳印, 印文为篆书“苏□□”。背面与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五角基本相同, 只是颜色变淡, 底纹略有改动, 年份两侧没有了小“5”, 并且不再加盖半截印( 图9)。

第二张券长126、宽74mm。整体同第一张, 但颜色稍淡。正面“ ” 改作“工”,右缘11×6mm 篆书半戳印印文为“特苏□□” (图10)。

第三张券长125, 宽72mm。整体同第二张, 色略重。半截印模糊(图11)。

5

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贰角

该券长119、宽69mm。正面绿色。中央为马克思头像。头像两边印“贰角” 面值, 上方是单行楷书“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 下方为“凭票兑现全国通行”, 边框四角印大写的“贰”。左上角的外文和右上角的长方形印均模糊不清。背面红色。中间是半个地球,其上方为“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 两边及边框四角有阿拉伯数字“2”, 下缘右端印“凭票五张”, 左端印“兑换一元”。下边框外标明承印单位“皖西北印刷局印” (图12)。

6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一元

第一张券长137、宽80mm。正面淡绿波纹底配蓝色图文。图文布局与藏品四大体相当, 但中心建筑式样则完全不同, 并在拱形框内右上角增加了带有镰刀斧头图案的太阳。上缘“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作单行排列, 面值外框变为腰形瓣状, 两侧不再印文字,下缘八字用楷书, 绿色背。主体图文的不对称排列使其显得非常特别。中央和右侧的长方框内印有十条财经政策, 中间五条为“帮助贫民生产, 促进工业发展, 帮助合作社的发展,实行统一累进税, 禁止现金出口”; 右边五条为“保证自由贸易, 统一货币制度, 巩固苏维埃经济基础, 实行低利借贷, 流通金融调节市场”。两框之间及边框四角是花式阿拉伯数字“1”, 中间面值的下方有地球图案, 马克思头像位于票面左下方。上边框内印“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 下边框外印“皖西北印刷局印”。中心套红增印正方形宽边篆书阳文“皖西北苏维埃银行印”, 边长约43mm。印章外围是与藏品四布局、内容相似的日期、签名、外文及钤章, 只是左下角的签名明显不同。右边缘7×6mm 的篆书半截印印文是“皖西” 两字( 图13)。

第二张券长137、宽80mm。整体同第一张。背面右边缘9×6mm 的半截印篆书印文为“苏□□” (图14)。

第三张券长137、宽79mm。整体同第一张。但面呈棕色图文。背面右边缘半截印残损( 图15)

7

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贰串文

第一张券长127、宽77mm。正面图文棕色。中心直书“凭票发铜元贰串文”, 左右椭圆框内均为建筑图景, 右边直书“全国通用”, 左边直书“一千九百三十二年印”, 上缘为“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 两行楷书, 并于底纹中隐现“苏维埃银行” 五个空心大字, 下缘印“各苏区经济公社兑换”。边框四角是大写的“贰” 字。背面为蓝色。中间的葵花状半圆,框内是肩扛“完成土地革命” 大旗的骑马战士形象, 上缘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 下缘书“各苏区经济公社兑换”。左右边框的中段为带梅花框的“贰” “串”, 两字之间及边框四角有阿拉伯数字“2” (图16)。

第二张券长129、宽76mm。正面与第一张大体相当, 同时体现出如下不同之处: (1)蓝底灰色图文; (2) 边框花样略有改动, 下缘文字两侧各有一排细密的“2”; (3) 椭圆框内图景变化, 右边为克里姆林宫, 左边是列宁侧面像; (4) 上缘底纹中的空心字改为“苏维埃经济公社” 七字。背面则完全相同( 图17)。

第三张券长128、宽76mm。票面结构和文字与第二张完全相同, 只是正面为绿底配紫色图文(图18)。

经历了八十年的流传, 这批藏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残损, 有些图文甚至已显模糊, 但是经过观察比对, 我们还是发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名称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多经历过变更。

1930 年10 月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 七里坪成立的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于1931 年5 月15 日在新集恢复营业, 7 月改称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而1931 年5 月初在安徽省金家寨成立的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11 月迁到麻埠, 12 月更名为皖西北(道) 区苏维埃银行。“1932 年1 月10日, 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与皖西北特区(道区) 苏维埃银行合并, 改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 ……同年1 月21 日, 又使用‘鄂豫皖省工农银行’ 名称。” ① 彩页9 图3似乎是鄂豫皖区行向省行转换的一例实证, 它完全采用前者的版式而只是将“区” 和“特区” 都改为了“省”。但是, 它却没有改变发行时间。1932 年开始使用的行名出现在1931 年发行的纸币上, 显然不合逻辑。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了解到“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二日,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后, 撤销了中共鄂豫皖特委。因无下属机构, 办公多有不便……一九三一年十月一日, 做出了《关于召集鄂豫皖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指出‘决议在十一月十一号举行鄂豫皖省党员代表大会, 产生新的鄂豫皖省党委……’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一延再延, 直到一九三二年一月十日, 才在河南光山县新集开幕。……到二十日闭幕,共进行了十一天。……选举产生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员会” ②。选举产生新的鄂豫皖省委是1931 年10 月即已筹划的工作, 并预计于当年11 月完成。依惯例, 银行名称会同时进行相应变更。那么在此期间准备好印有新行名的新货币, 应该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虽然外因致使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诞生延迟到了下一年, 但先期准备好的新币并没有被废除。一方面, 彩页9 图3上1 字打头的六位数编码显示这批纸币数量超过10 万, 一次作废如此巨量的纸币, 对于各种物资都十分匮乏的苏区而言既不现实也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 这一细微的差异对其流通使用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于是我们今天有幸看到这特殊背景下的特别记忆。

2. 前文中两行合并改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说法为现在许多资料所采用, 而1931 年10 月的一份报告也提到“鄂豫皖特苏及皖西特苏各设有一个苏维埃银行, …… 并正在进行将两个银行合并起来” ③。但严格地说, 这应该只是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的一次升格。这次变动之后,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初步具备了省行—(道) 区行—县行的三级组织体系,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保留、使用原名, 成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下辖的一级分支机构。然而, 作为省行领导下的唯一的(道) 区行,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的职能范围非但没有缩减, 甚至还有所扩展。一方面, 印有皖西北行名的一元券主体图文延续着它一贯的设计风格, 并在注明1932 年1 月21 日这一特殊时刻的同时加印其本行印章, 明确表示在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成立之后, 它仍然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职能; 另一方面, 纸币背面具体到日的发行时间原本是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特有的传统, 此时却成为一种普遍特征,出现在鄂豫皖苏区1932 年发行的所有一元券的背面, 这或者是受其影响发生的变化, 或者它本身就是这些货币的实际印行人; 此外, 1932 年使用三种行名发行的一元券和五角券绝大多数都加盖了“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篆书印, 证明有大量的货币在进入流通领域前曾经过皖西北特区银行的审核, 既然鄂豫皖苏区纸币印好后, 都须“清点数目, 送银行验收, 由银行统一编号, 加盖银行钤印, 入账后, 向外发行” ④, 那么它应该就是多种纸币的实际审发者, 职能范围覆盖整个根据地。

3. 所有加盖“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篆书印的纸币都在同面右缘再盖一方半截印,二者完全一致的印油色泽表明, 它们是同时盖上去的。半截印宽度都是6mm, 留印的长度不等, 显示的印文数量也就不同。目前可见的印文有“皖西北特”、“皖西北”、“皖西”、“特苏□□”、“苏□□” 五种, 并且前三种与后两种的文字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推断, 这是一枚印文为“皖西北特苏□□” 的细长的单列印章。虽然没能看到清晰无疑的末尾两字,但藏品五上残存的印记轮廓显示, 它们可能是“银行” 二字。这枚专门加盖在纸币右缘的印章使用时手指拿法不固定, 有反有顺, 故而印文呈前、后半段交互出现的状态。为什么要在加盖审发行印章的同时再另盖半枚内容近似的印章, 目前所见的文字记载或回忆录都没有给出答案。仅就存在方式而言, 半截印的盖法颇似骑缝章, 将其视作银行审验的一个环节, 也许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鄂豫皖苏区纸币从印制到发行, 各环节都有着十分严格的管理, 正式对外发行前, 必然会经过多人、多次、多种方式的检验核对。每方半截印加盖时都可同时留下与之相合的另半段印记, 如果将其另外保留, 盖章人便有了于事后校验自己工作的依据, 除了可以检查自己是否漏盖了审发行印章, 还能够核对其他清点人点验的数量, 而银行也可以通过它们复核各种行名、各种币值纸币的实际审发情况。对于有编号的纸币, 另半段留印可以直接落在票面编号对应的存根上, 这样即完成了流通前最后的审验, 也给仿制者制造了障碍, 成为检验货币真伪的一种标记。

4. 对比相对清晰的正面图文, 我们将属有相同发行单位的同面值纸币依主图、边框、底纹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版式划分(因同一版式可选用多种套印颜色, 故色彩不做依据), 图1、2、4-6、9-11、13-15 以及17 与18 分别归入了各自发行单位的同一版式。同版式藏品的图文主体结构与比例基本一致, 而具体情节却不尽相同, 就这批藏品而言, 我们没能找到任何两张完全相同的同版式纸币。其中鄂豫皖区、省一元券除了各自较为明显的文字差异, 彩图1 和2还在中央克里姆林宫的门窗大小及细节、四角线框式样与走势等方面表现出变化, 图4、5、6 则在图案个别区域存在线条密度、粗细、走势等细微差别;鄂豫皖省工农银行五角、皖西北特区银行一元及鄂豫皖经济公社贰串文各自在图案、边框、底纹方面呈现高度地一致, 但五角券文字的大小、疏密、笔画走势的区别十分明显, 后两者则仅有个别文字的局部笔画稍显不同。这些产生在绘图制版环节的差别, 为我们了解鄂豫皖苏区纸币的印制情况提供了线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彩色石印已成为主流印刷工艺之一, 鄂豫皖根据地的银行石印科和皖西北印刷局普遍采用这一技术印制纸币。正常情况下, 制好的印钞石版只要使用保管得当, 在该币停止发行前是无需磨光重制的。可我们的每种同版式藏品却都在不长的发行期内有过两次以上的制版过程。这种频繁制版现象的产生, 主要还是因为“受军事、经济形势的影响, 苏区纸币的印制呈现出时印时停印一批送一批的不稳定状态” ⑤, 各印钞单位更常态的工作是印传单、布告、文件等。在没有印钞任务时, 印钞石版必须被磨光转作它用, 需要再次印钞, 就只能重新制版。以鄂豫皖根据地当时的印钞水平, 绘图制版工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手工描摹, 每次描摹都可能更换了描摹人, 而其技术手法、熟练程度、操作习惯等与之前的不同, 或者使用的转印介质透明度有所改变, 甚或是刻意希望留下某种特征等情况, 出现类似图4、5、6 票面上的那些细小区别也在情理之中。而像图1、2 之间存在的差异, 则应该是使用不同底稿的结果。

我们在寻找同版式藏品差别的同时, 也注意到它们在边框、底纹等细密繁杂的区域表现出的一致性, 这在不借助其他工具, 完全靠手工描摹的情况下似乎很难实现。鄂豫皖苏区是否用使用辅助制版工具, 目前没有文字记录, 更未见实物流传。而较之稍早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有五件印钞铜版被保存了下来。有关报道显示, 这些铜版上雕刻着的并不是某种纸币完整的正面或背面图文, 而是被安排在同一版面上的不同品种纸币的或主图、或边框、或文字。也就是说, 纸币上的图文是可以根据需要拼版印制的。此外, 对稍晚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湘赣省分行纸币的记述中提到: “绘图制版工艺主要是画边框线条、局部角花、边花、纹理连接、写字等等, 其中大部是拼铜版花边。花边是用氯化铁腐蚀铸刻而成的,各种各样的花边和纸纹, 供印刷制版需要选用, 是石印技术上一种重要工具。用转写墨(胶脂墨) 滚附在铜版上的花边、花角、底纹, 再用汽水纸翻印, 经过剪、裁、拼、接处理, 就形成钞票” ⑥。

结合上述资料来分析同版式藏品的票面共性, 我们认为, 鄂豫皖苏区采用与湘赣根据地相似的绘图制版工艺, 亦即铜版翻印拼接与手工描摹并用。具体而言,省工农银行五角、皖西北特区银行一元及经济公社贰串文票面除凸版文字以外的其他部分可能都由铜版翻印拼接而成, 鄂豫皖省一元的主图及文字由手工描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票面的凸版文字全部采用描图制版, 却只有皖西北特区一元和经济公社贰串文严格遵循底稿, 只在起、收笔及转折处微露出手工操作的痕迹; 省行一元券和工农银行五角券则明显偏离甚至脱离底稿, 很大程度地呈现描摹者的笔体。另外, 由于铜版翻印拼版可以减少某些环节对一些特殊技能的依赖, 提高制版效率, 从而使扩大印制规模成为可能。对于工农银行五角券这类无需复杂分色工艺又未作颜色分类的小型票, 上文中提到的频繁制版可能并非是不同批次的需要, 而只是多台石印机同时开印的前提。

5. 对于鄂豫皖省和皖西北特区一元券背面的红色正方大印及其外围的发行日期、中文签名和外文单词, 目前可见的资料多将其视为分别加盖的独立印记, 但我们的观察结果则显示, 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加印的。测量七张带印藏品, 我们发现, 印章与其外围三项的间距、外围三项与印章上缘的高度差以及外围三项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值, 它们相对于纸币背面图案的位置变化也是同时同向发生。当我们将“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印” 依据“鄂” “苏” 两字的笔势差异分为两式后, 图4、5 属Ⅰ式, 图6、7 归Ⅱ式, 但测量的各项指标值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很显然,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条件, 只有当它们按照要求的尺寸分布于同一印版上时, 才有可能实现彼此间相对位置的稳定。不仅如此, 所有票面上加盖的“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篆书印都出现了清晰程度不均、个别区域尤其是边角处印文缺失的情况, 而正方大印与其外围三项则在单张票面上呈现出非常一致而均匀的红色, 即便是彩图5 的中文签名出现了笔画缺失, 也只发生在单个笔画中段而非连片区域, 显然这不是因为压力不均, 更多的是源于印版表面粗糙造成的刷色不匀。从印制效果来看, 其使用木刻印版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所能接触的资料有限, 我们对鄂豫皖苏区纸币的印刷、发行情况始终缺少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我们尝试着对上述问题做出解释, 其中的一些观点带有推断性, 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批评指正。另外也有些问题始终令我们感到困惑, 例如, 既然苏区纸币“未经苏维埃银行编号发行, 不准许在市面上流通” ⑦, 那么大量的无编号纸币如何流传至今? 属有相同行名的纸币为什么有些用机打编号而有些则是手写编号? 而二者的编号位数居然也不相同……还望能有更多深入地研究为我们展现更加丰富的鄂豫皖苏区货币的历史原貌。

注释:

① 刘华实、薛毅: 《略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 《中州学刊》2008 年第02 期189-191 页。

② 谭克绳、欧阳植梁主编: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简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 第194—195 页。

③ 《鄂豫皖中央分局关于鄂豫皖区情况给中央的综合报告》, 1931.10.9。

④ ⑦ 胡菊莲主编: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 第158、60 页。

⑤ 刘森: 《鄂豫皖根据地货币论略》, 《中国钱币》1988 年04 期。

⑥ 吴满平: 《简述湘赣省分行纸币的工艺印制及错版壹角、五分券》, 《中国钱币》1996 年03 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4年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