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富贵吉祥 ▏一枚压胜钱的考察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图 1 是一枚出土于四川茂县的东汉压胜钱①。这枚钱币除正面有五铢钱文外, 其余都是图案。正面穿上是一个人, 穿下是一条鱼;背面穿左右各有一只鸟, 穿上是鱼, 穿下是 一把刀。该钱币图案丰富, 组合也很有特点, 在已知压胜钱中, 十分少见。那么, 这些图 案表达什么意思?这枚钱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五铢” 是流通货币的钱文, 无特别含义。钱币正、 背面都有鱼图案, 其它图案只存在 于钱币的某一面。所以, 先考察鱼图案。早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 就绘有大量鱼的图案, 这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表现。鱼产籽很多, 繁殖迅速, 代表了旺盛的繁衍能力。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 绘画鱼的图案, 祭祀鱼, 吃鱼, 都能带来生殖能力的提高。所以, 要保持生产力的发展, 要保持人口的繁衍, 就要保持高的人口出生率。鱼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它就成为了人丁兴旺的寄托物。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鱼图案的含义也有了变化、 发展。赵国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 鱼的象征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期, 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 象征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 由部分到整体, 鱼又发展出象征女性的意义。尔后, 鱼再进一步发展为象征男女配偶和情侣, 鱼还变成了爱情的象征。与此同时, 鱼被中国人视为社会生活中一种 ‘吉祥物’。” “鱼作为吉祥物, 人们屡见不鲜。” ②那么, 具体到汉代, 鱼图案象征什么呢?图 2 到图 7 是汉代铜洗上的鱼图案, 图 2 到图 6 上有铭文, 分别是 “丰”、 “宜侯王”、 “富贵昌宜侯”、 “富贵昌宜” 和 “大吉昌”, 图 7 上还有钱币图案。此外, 图 8 钱币正面有鱼图案, 背面是 “常乐富贵”, 图 9 钱币边缘铸有双鱼, 钱上有文字 “保父母”、 “宜子孙”。这些资料表明, 汉代的鱼图案不再以象征生殖崇拜为主, 而是表示富贵吉祥的意思。将图 1 钱币正面逆时针转90 度, 调正图案位置。可见穿右边是鱼, 左边是一个跪着的、 双手在胸前的人的侧面图案, 鱼在上首, 下首的人面向鱼跪拜、 祈求, 这组图可以称作 “祈鱼”。进一步讲, 由于鱼表示富贵吉祥的意思, 钱币正面图案表达的是祈求富贵吉祥 的含义。





钱币背面穿上是鱼图案,穿左右各有一鸟图案,鸟腿长嘴尖,似水鸟。鱼鸟的图案组合由来已久。图 10 是原始彩陶上的鸟啄鱼图案, 赵国华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彩陶上鸟鱼 纹并存, 或者鸟啄鱼、 鸟衔鱼的纹样, 实为男女性结合的象征, 都是先民祈求人口繁盛的 表现。” ③到了汉代, 鱼和鸟图案也经常组合在一起。图 11、 图 12 和图 13 分别是秦汉瓦当、 汉代画像石和东汉画像石上的图案, 由一鱼一鸟构成;图 14 是东汉铜案, 中间图案是 一鱼双鸟;图 15、 图 16 是汉画像石的一鱼多鸟组合图案;图 17 是汉画像石的多鱼多鸟组合图案。这些资料表明, 鱼鸟组合图案在汉代非常普遍, 自然界中鸟是捕鱼能手, 鱼鸟组合图案反映的是鸟对鱼的捕获。此外, 还有许多人捕获 (抓、 网、 钓等方法) 鱼的图案, 图 18 就是一例。如果说这枚钱币正面是 “祈鱼” 的内容, 那么, 钱币背面的鱼鸟图案, 可称为 “获鱼”。由于汉代鱼图案表示的是富贵吉祥, 所以, 钱币正面是祈求富贵吉祥, 钱币背面鱼鸟 图案不再只象征人口繁盛, 更多地表达获得富贵吉祥的意思, 是祈求的应验和结果。图 19 有铭文 “富贵昌宜”, 同图 5 的铭文内容完全一致;图 20 上也有钱币图案, 与图 7 相似;图 21 钱币上有文字 “大乐未央”, 钱币外侧铸有双鱼和双鸟。从构图看,图 14、 图 17、 图 18、 图 21 中鱼形较大, 超过了人和鸟;图 19 和图 20 中, 鱼的图案都在右边, 是上首;图 1 中, 鱼图案在穿上, 两鸟抬头向鱼, 其中左边的鸟还是刻意回头向上。这反映出鱼在图案组合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说明, 富贵吉祥是该钱背面鱼鸟图案的含义。钱币背面穿下还有一把环首刀图案, 这在汉代的压胜钱中比较常见。







西汉时期, 钢铁冶锻技术得到发展, 由钢铁制造的环首刀被广泛地装备部队, 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在汉代,人们赋予武器某种战胜邪恶的力量, 能够去凶辟邪, 震慑鬼神。从这种意义上讲, 环首刀图案有趋吉去凶的含义。另外, 山东苍南县出土的东汉环首刀上有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四川新都县天回山巫家坡崖墓出土环首刀有铭文: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保子孙宜侯王□□宜□。由此可见, 环首刀图案也有富贵吉祥含义。这枚钱币从正面的祈求富贵吉祥, 到背面获得富贵吉祥, 表达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期望, 这是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在压胜钱上的反映。该钱通过图案的组合, 使用象征的手法, 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贵吉祥钱。

注释:

① 参见《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第 8 页, 中华书局

②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176-177 页。

③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 259 页。

图片来源:

(1) 图 1、 21 采自 《中国钱币大辞典 压胜钱编》 第 8 页、 第 811 页, 中华书局。

(2) 图 2、 3、 5、 7、 19、 20 采自 《中国纹样全集 战国秦汉卷》 第 250 页, 吴山, 山东美术出版社。

3) 图 4 采自 《汉魏摇钱树初步研究》 第 156 页, 何志国, 科学出版社。

(4) 图 6、 14、 16 采自 《中国纹样全集 战国秦汉卷》 第 25、 245、 202 页, 吴山, 山东美术出版社。

(5) 图 8、 9 采自宋捷:“浅谈秦汉花钱”, 《第三届中国民俗钱币研讨会文集》。

(6) 图 10、 11、 12 采自 《生殖崇拜文化论》 第 149 页, 图 13 采自第 260 页, 赵国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7) 图 15、 17、 18 采自 《汉代往事》 第 68、 66、 69 页, 王洪震, 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5年6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