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世凯像机制壹圆银币版别考略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版别研究是钱币研究不断发展深入的必然趋势。随着版别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和钱币研究的不断深入,喜欢钱币版别的人越来越多,袁世凯像机制壹圆银币 ( 简称 “袁大头”,下同)   版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门类,本文试图通过对 “袁大头” 机制壹圆银币版别的研究,来展示 “袁大头” 机制银币版别的多彩世界。

一 版别的概念

所谓版别,顾名思义就是版与版的区别。引用在这里,就是指 “袁大头” 机制银币后版与前版的不同设计和刻模制版,它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或修模师下意识留下的趣味痕记。我们研究 “袁大头” 机制银币版别,就是在追寻时代印记,探索设计师在设计 “袁大头” 机制银币版别时的某种意图或背后的故事,以揭示银币呈现的历史价值。

二 版别的历史意义

版别既然承载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时政意图,是意志的体现,那么,它就有着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简要分析一下, 窃以为,不外乎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含: 一是区别于银币的铸造年份,如中华民国三年、中华民国八年造等; 二是区别于不同的铸造厂家,如中央政府造、地方政府造、军政府造、民间私铸和苏维埃革命政府造等; 三是区别于防伪暗记的精心设计; 四是区别于修模师有意或无意留下的趣味痕迹; 五是区别于完善设计、制模中的不足; 六是区别于带有纪念意义的印记; 七是区别于后版与前版的差异等等。由于有这些区别的呈现,才形成了 “袁大头” 机制银币版别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为日后此币成为收藏品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为后人在鉴赏 “袁大头” 机制银币版别中增添了无穷乐趣; 同时,也为机制币在设计、制模、铸造、流通等环节中,探索了路子,摸索了规律,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机制币铸造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  版别的基本特征

《收藏》 杂志曾在 2009 年第十一期和2010 年第四期分别刊载了本人撰写的 《“袁大头” 版别考略》、《“袁大头” 银币版别新发现》 两篇关于版别研究的文章。文章把现已发现的版别基本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现将这些和最近新发现的版别归纳整理如下。

( 一) 中华民国三年 “袁大头”

1. 普通版 ( 图1) 。该银币正面为袁世凯侧面头像,上端为 “中华民国三年”,背面为 “壹圆” 币值和嘉禾图案,周边为一百八十五道线 ( 后铸有一百七十道线) ,胸前周边设有暗记 ( 即少一短线) ,边齿。多见。

2. 鹰洋边版。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边形与墨西哥鹰洋的边形相同, 俗称“鹰洋边”。该币为试铸币。罕见。

3. T 字边版。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边形为 “T” 字边形。该币为试铸币。罕见。

4. 签字版。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正面袁世凯头 像 的 右 下 侧 有 英 文“L. Giorgi” 字样。罕见。

5. 正心 “0 ”版 ( 图 2 )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一样,显著特征是嘉禾结内的 “0 ”, 处于左 上结内的正心位 置。少见。

6. 三角正心 “0 ”版 ( 图 3 ) 。图案与三角版基本一样, 显著特征是嘉禾结内的“0”,处于左上结内的正心位置。少见。

7. 偏心 “0 ”版 ( 图 4 )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偏移左边。少见。

8. 顶带 “0 ”版 ( 图 5 )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上顶结带。少见。

9. 三角顶带 “0 ”版 ( 图 6 ) 。图案与三角 “0” 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上顶结带。少见。

10. 压带 “0 ”版 ( 图 7 )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上压结带。少见。

11. 三角压带 “0”版 ( 图 8) 。图案与三角 “0”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上压结带。少见。

12. 轻蚀 “0 ” 版 ( 图 9 ) 。图案与三年“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 被吞蚀了小一部分, 形成大半边“0” 字。少见。

13. 重蚀 “0” 版 ( 图 10)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的 “0 ” 被吞蚀了大一部分, 形成小半边 “0” 字。少见。

14. 双 “0 ” 版 ( 图 11 ) 。图案与三年 “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有一环套一环的两个 “0”。甚少见。

15. 三角 “0” 版右长芒 ( 图 12) 。图案与三角 “0 ”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边嘉禾一禾芒较其它禾芒长。少见。





16. 三角竹节花版 ( 图 13) 。图案与三年“三角”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饱满, 类似竹节纹。少见。

17. 1 + 5 珠版 ( 图 14 ) 。图案与三年“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边嘉禾影含有一颗珠,结下边道内孕五珠。少见。

18. 曲笔民版 ( 图 15) 。图案与三年甘肃“开口贝” 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民” 字的竖提笔划呈现三道弯曲。少见。

19. 雁尾芒版 ( 图 16)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左边嘉禾形成类似雁尾的叶芒。少见。

20. 右叉芒版 ( 图 17)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边嘉禾有两禾叶芒较长并交叉。少见。

21. 右芒勾版 ( 图 18 ) 。图案与三年“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边一嘉禾芒较长且弯度较大,类似弯勾。少见。

22. 左弯芒版 ( 图 19 ) 。图案与三年“提点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左边一嘉禾芒向左弯。少见。

23. 锐角芒版 ( 图 20)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右边嘉禾两禾叶芒组成一个锐角。少见。

24. 背双星 ( 版图 21)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背面左侧嘉禾有两禾叶芒前各指向一颗星。少见。

25. 大胡须版 ( 图 22)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 区别在于正面 “中华民国三年” 字体较细,胸前边道没有暗记,胡须较大。少见。

26. 大耳朵版 ( 图 23)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耳朵处廓边突出且大, 肩章成铸型、图案与普通十年版肩章相似, 胸前无暗记。甚少。





27. 开口贝版 ( 图 24)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致,其主要特征为 “壹圆” 的圆字贝开口。因袁像眼中有一极短直线,好似眼睛睁着,故也称 “睁眼币”。胸前周边无暗记。其银币含银成色较低,嘉禾较粗糙。较多见。

28. 甘肃加字版 ( 图 25 ) 。图案与 “开口贝” 相同,其主要特征是在袁世凯头像两侧镌上 “甘肃” 字样。甚少见。

29. 三角版 ( 图 26)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银币背面 “壹圆” 二字笔划微肥, “圆” 字中员上部像似一个三角形, 俗称 “三角版”。

30. 断民版 ( 图 27)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民” 字中间一横不连笔, 形成断笔。少见。

31. 勾头华版 ( 图 28)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繁体 “华” 字的草头第二笔为勾点。少见。

32. 提点华版 ( 图 29)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繁体 “华” 字书写的第二笔为 “提点”。少见。

33. 大扣版 ( 图 30)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袁世凯头像领扣独立并比一般领扣较大。少见。

34. S 版 ( 图 31)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背面嘉禾左侧有一个 “S” 字样。甚少见。

35. 结内点版 ( 图 32)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内多一点。甚少见。

36. 厚版币 ( 图 33 ) 。图案与普通版相同。区别在于该银币较厚,厚度达 2. 7mm, 普通银币厚度一般不超过 2. 6mm。少见。





( 二) 中华民国八年造 “袁大头”

37. 普通版 ( 图 34) 。图案与三年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年份不同,且胸前周边没设暗记。较少见。

38. 连口造版 ( 图 35)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 “造” 字的口上是个 “牛” 字,且连到口,背面结下边道孕五珠。少见。

39. 牛口造版 ( 图 36)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 “牛” 头造的 “牛” 字不连到口,上面是个 “牛” 字, 下面是个 “口”。少见。

40. 缺口造版 ( 图 37)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 “造” 字中的口上方缺一横。少见。

41. 草头华版 ( 图 38)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繁体 “华” 字为 “艹” 头华,背面结上出头。少见。

42. 厂点年版 ( 图 39)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 区别在于 “年” 字中的点为厂点年。又称 “反 7 点年”。甚少见。

43. 竖点年版 ( 图 40)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年” 字中的点为竖点。甚少见。

44. T 点年版 ( 图 41)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年” 字中的点为 “T”点。甚少见。

45. 左芒勾版 ( 图 42)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背面嘉禾左侧一禾叶芒带勾。少见。

46. 孕六珠版 ( 图 43 ) 。图案与 “连口造”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左右禾叶孕珠, 结下边道孕六珠。甚少见。





47. 双孕两珠版 ( 图 44)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背面嘉禾右侧一禾叶孕珠,结下边道双孕两珠。甚少见。

48. 结上点版 ( 图 45)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上多一点。少见。

49. 嘉禾孕两珠版 ( 图 46 ) 。图案与“连口造”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左右两边均有一禾叶孕珠。少见。

50. 边道孕两珠版 ( 图 47)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正面头像下面两边道各孕一珠。甚少见。

51. 两芒勾版 ( 图 48)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左边和右边各有一禾芒弯成勾。少见。

( 三) 中华民国九年造 “袁大头”

52. 普通版 ( 图 49)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年份不同,且袁像胸前边道设有暗记。多见。

53. 缺口造版 ( 图 50)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 “造” 字中的口上方缺一横。甚少见。

54. 七点年连口造版 ( 图51)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造” 字的口上是个 “牛” 字,且连到口, “年” 字的点为七点年。少见。

55. 精发版 ( 图 52 )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袁像头发比一般的版别头发要精细些。较少见。

56. 右弯芒版 ( 图 53)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背面嘉禾右侧一禾叶芒向下弯, 整束嘉禾给人感觉较松散,正面头像耳朵和肩章与普通版略大。少见。

57. 断笔华版 ( 图 54) 。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繁写的 “华” 字中间一长横不相连,出现明显断笔,背面嘉禾右侧一禾叶无芒尖。少见。

58. 大耳版。图案与普通版一样,区别在于袁像头像中耳朵轮廓比一般的版别略显大些,该版成色较高。甚少见。





( 四) 中华民国十年造 “袁大头”

59. 普通版 ( 图 55)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年份不同, “造” 字上一撇出头。多见。

60. T 点年版 ( 图 56)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 区别在于 “造” 字上一撇出头, “年” 字中的点为 “T” 点年。较少见。

61. 缺口造版 ( 图 57)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 “造” 字中的口上方缺一横。少见。

62. 半缺口造版 ( 图 58) 。图案与十年八年版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 “造” 字中的口字上方一横只有一半。少见。

63. 双缺口造版 ( 图 59) 。图案与十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造” 字中的口字上下皆无横。甚少见。

64. 连口造版 ( 图 60) 。图案与十年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造” 字的口上是个“牛” 字,且连到口,T 点年,结下边道孕五珠。少见。

65. 十年八年版 ( 图 61) 。图案与八年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袁像胸前边道无暗记,“中华民国十年造” 字体笔划比普通版的字体笔划略肥些,故称 “十年八年版”。少见。

66. 十年九年版 ( 图 62)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年份不同,肩章版式不同。少见。

67. 开渠华版 ( 图 63)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繁体 “华” 字上草头为“┫┣” 头,好似头上开了个渠,且袁像胡须比普通版胡须较短。少见。

68. 正星版 ( 图 64) 。图案与十年九年版基本一样,除年份不同外,区别在于 “年” 字中的 “点” 比普通版 “年” 字中的 “点” 大一些,且肩章上五角星较正,故称 “大点年” 或 “正星版”。较少见。

69. 偏星版 ( 图 65)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肩章上五角星头偏右。较少见。

70. 竖点年版 ( 图 66)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年” 字的 “点” 书写为一竖。甚少见。

71. 开口中版 ( 图 67)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一样,区别在于 “中” 字左上角不连,形成一个不封口的 “中” 字。少见

72. 右缺口中版 ( 图 68 ) 。图案与 “开渠华”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中” 字口的右边缺一短横,形成一个右缺口,故称右缺口中。少见。





73. 七点年版 ( 图69)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七点年,大胡须,大耳朵, 异型肩章,胸前有四星花。甚少见。

74. 大点年版 ( 图 70)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年” 字的点要比其它十年版的 “年” 字点大一些。少见。

75. 下缺口造版 ( 图 71)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造” 字口无下横,形成一个下缺口。少见。

76. 败笔造版 ( 图 72)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造” 字的第四笔书写不正,也不协调,看似败笔。少见。

77. 六角星版 ( 图 73) 。图案与十年七点年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肩章五角星有三颗星是六只角,故称六角星。少见。

78. 连口造无珠版 ( 图 74) 。图案与十年“连口造” 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嘉禾结下边道无孕珠。少见。

79. 瘪口造版 ( 图 75) 。图案与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年” 字的点靠近上横, “造” 字中的口成瘪口。少见。

80. 矩型肩章版 ( 图 76) 。图案与十年普通版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正面头像肩章呈现矩形状。少见。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只列举了八十枚不同版别,这仅仅是一部分,其它版别在以后的文章中再作介绍。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