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皇泽寺摩崖造像

 木香草堂 2021-01-28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利川区以西一公里的西山脚下,现存57个窟龛,大小造像1200余尊,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主要分布在寺内写心经洞区、大佛楼区、五佛亭区。其中01-14号窟、53-57号窟于2005年皇泽寺改扩建工程中发现,位于写心经洞区,15-46号龛位于大佛楼区,47-52号龛位于五佛亭区。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经过北周、隋代、唐初的不断开凿,到高宗、武周时期达到全盛,之后趋于衰落。比较重要的龛窟有北魏晚期开凿的45号中心柱窟、38号三壁三龛式窟;北周时期的15号窟(遗漏,位于大佛楼北侧小南海上方);隋代开凿的28号大佛窟,唐代贞观时期武则天父母武士彟和夫人杨氏开凿的12、13号窟。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2011年曾经到访景区,那个时候四川很多地市受五一二地震影响,基建设施都在加固中,皇泽寺也不例外,漏掉了重要的写心经洞区,这次重访,便从写心经洞区开始,按照石窟的编号,把重要的梳理一遍,碍于篇幅,其余的各龛窟一笔带过。

写心经洞区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12号窟,位于写心经洞区南壁,凿于初唐。外方内圆拱形窟,外室敞口,高2.20米,宽2.24米,深0.90米;内室高2.27米,宽2.05米,深0.90米。内室造像已全部被凿毁,窟顶残存菩提树叶。外室左右壁上部各浅雕一排供养人礼佛图,左壁龛口存唐碑一方。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13号窟,位于12号窟右(西)侧,凿于初唐,外方内圆拱形敞口窟,外室高2.26米,宽2.31米,深0.92米,内室高2.26米,宽1.83米,深0.90米,马蹄形窟面。窟内造像悉数被毁或剥蚀严重,仅存左壁唐碑、蹲狮及右壁蹲狮等尚可分辨。
唐碑高1.46米,宽0.42米,厚0.06米。碑额刻龙螭交缠,正中开圆拱形尖楣龛,龛楣饰帷帐。原碑文被磨掉,现遗有后代补刻题记两则。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28号龛,位于大佛楼,敞口,平面呈马蹄形,龛高6.86米,宽5.55米,深3.60米。龛顶上方崖壁沿窟缘凿人字形排水槽及方形椽孔枋眼,为开凿时的窟前遗迹。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龛内设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间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右弟子与菩萨脚步空隙处雕跪男供养人一尊。主尊阿弥陀佛,高4.90米,头高1.02米,肩宽1.37米,有内圆外桃形头光,圆光数重,内重高浮雕尖角莲瓣一周,间饰联珠纹一周,外重浅雕忍冬纹,枝叶间饰圆形宝珠,外复饰联珠纹一周,外桃形光为素面。肉髻低而平缓,螺发,面相略长圆,眉间白亳呈圆孔状,双目细长,鼻梁高直,嘴角略翘,有下颌线,耳坠花形圆铛垂肩。颈上刻三道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和袒右肩僧祇支,胸前十字形结带,带末垂于腹部。右侧衣襟绕腹前搭于左臂上,腹前大衣衣纹城规则圆弧状下垂,衣纹转折硬直。左手前伸,掌心向外,四指略屈,握如意宝珠;右手屈举施无畏印,拇指、中指为现代修复。袈裟下摆处露出禅裙,裙摆垂至脚背,略外撇,跣足直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座上,座高0.42米。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左弟子高4.35米,头高0.85米,肩宽1.05米,座高0.44米。圆形素面头光,老者形象,双眉紧锁,颧骨突出,颈部雕出竖筋,着袒右肩袈裟和僧祇支,袈裟右领绕腹前系搭于左臂垂于体侧,左手屈举握带柄香炉(香炉现代修补),右手下垂微屈前伸,握掌置于腹侧。下身着禅裙,裙摆垂脚背,跣足直立于双层覆莲座上。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右弟子高4.35米,头高0.80米,肩宽1.03米,座高0.30米,青年形象,面相长圆,鼓腮,有下颌线,颈上刻三道纹,双领下垂式袈裟,着内衣,左手握串珠置于腹侧(食、中指残),右手上举,拇、中指相捻;下身着禅裙,裙摆覆脚背,尖角略外撇,跣足直立于双层覆莲座上,雕刻技法同主尊。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二菩萨有圆形头光,桃形身光,近头处浮雕莲瓣一周,从内到外依次饰四周凸棱,边缘处饰由联珠纹、回纹、小莲瓣组成的纹饰带一周;桃形光内阴刻火焰纹并雕出七佛,七佛皆结跏趺坐于圆形龛内,唯顶部小龛雕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束发,头戴三珠冠,发辫、宝缯垂肩,面相长圆,额略窄,鼓腮,眉间饰白亳,弯眉,鼻高而直,鼻梁与额部相连,嘴角内陷,有下颌线,长耳。左菩萨高4.35米,头高1.00米,肩宽1.04米,冠中立小化佛,左手残,右手下垂倒握净瓶。右菩萨高4.30米,头高1.00米,肩宽1.00米,桃形头光内无阴刻火焰纹,冠中置宝瓶,左手捧宝珠贴于腹侧,右手上举(残)。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左力士已毁;右力士风化严重,面部不清,高0.98米,头残高0.55米,有圆形头光,残存发带上翘,裸上身,左手上举(残),右手斜置腹部,跣足立于龛口山岩形座上,座高0.26米。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天龙八部自左至右排列,除两侧一已损毁,一风化严重外,大多保存完好,如有人面者,戴束发三珠冠,头顶一龙,龙身绕后颈;如武士形,戴盔,盔璎饰宝珠,额部头盔上饰三珠冠,短髯者等。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供养人高0.67米,位于右侧弟子与菩萨之间,着圆领窄袖长袍,左腿单膝跪地,双手合十。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龛像金后代彩绘并在窟顶彩绘金翅鸟一幅,龛楣上方,清代泥塑送子观音和一幼童像。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38号窟,位于迎晖楼内,始凿于北魏时期,三壁三龛式窟,残高2.00米,宽3.05米,深2.64米,窟口上方尚存双龙残迹,为北魏时期雕凿。窟内三壁各开一圆拱大龛,时代约为初唐,内置一佛二菩萨三尊像。大龛主佛螺髻,面相长圆丰满,躯体健壮,菩萨面相清秀,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尤以南大龛(右侧)主佛形神俱佳,艺术水平最高。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45号窟,位于大佛楼右侧下方,敞口方形窟,有少许前壁,窟中央立方形柱,顶略弧,窟内造像现存早晚两期遗存,中心柱、窟内千佛、大龛龛楣双龙及飞天为早期遗存,北魏晚期雕刻;三壁大龛内造像为晚期遗存,初唐雕刻。
窟高2.36米,宽2.96米,深3.05米。中心柱一、二层四面各开一尖拱浅龛,看中造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后壁及左右壁各开一圆拱形大龛,龛楣二龙交尾,龛侧龙首反顾,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背光上环刻九佛,外缘环雕八飞天;三壁上部凿千佛;大龛两侧下方各开一圆拱形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51号窟,位于五佛亭内,凿于初唐。苦口外方内圆拱形窟,内室顶部略弧,马蹄形平面,高2.36米,宽1.80米,深1.05米。窟内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后浮雕双树及天龙八部。
该窟早年照片可见主佛及其左侧弟子胁侍均完好,如今佛首皆被盗,可惜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天龙八部浅浮雕,位于主尊像上部及间隙处,分上下二列排列,每列二身,身后镂空双树,基本保存完好。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2011年到访时该处造像还有棚搭,现今已经拆除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55号窟,位于写心经洞区岩石西侧,凿于初唐。外方内圆拱形龛,外龛高1.46米,宽1.44米,深0.64米;内龛高1.17米,宽1.36米,深0.80米。龛内造三坐佛四弟子二菩萨,龛口二力士。龛后壁转交处浮雕菩提双树,双树间浮雕天龙八部像三身。主佛座间雕二蹲狮,共计四身,中间二身雕出正面,左右二狮雕出侧面。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左力士高0.65米,圆形头光,戴束发三珠冠,戴项圈,臂绕帔帛,袒上身,左手横直胸前,右手下放体侧握拳。腰略右扭,下身穿裙,腰束革带,翻出裙腰,跣足立于龛口山岩座上,座高0.27米。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龛内佛像风化较为严重,仅左佛及三佛几座保存较为完好。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56号龛,位于55号龛右侧,凿于初唐。外方内圆拱形龛,外龛高1.63米,宽1.61米,深0.46米;内龛高1.35米,宽1.73米,深1.20米。龛内造二坐佛三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口二力士。龛后壁浮雕天龙八部像七身。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其他各龛窟略揽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另景区内尚存碑刻若干通,其中《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于1954年修宝成铁路时出土,纪年为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该碑碑文中凡遇“天后”与“后”字,必抬头顶格,遇敬语则空三格,对庙主尊崇备至。说武则天逝世后化为神灵,如有水旱之灾,军民祈福,无不灵验。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元代《广元府记》碑,原立于广元市老城之政府街旧衙门口,1974年迁立于皇泽寺内,高2.60米,宽1.38米,厚0.22米,半圆形碑顶,碑文字多模糊,后据乾隆年间《广元县志》补全。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另则天殿内有唐代武后真容石刻像,像高1.80米,由整块砂岩雕成。武后结跏趺座,头戴高宝冠,冠中饰坐佛,颈佩项圈,胸饰璎珞,帔帛自双肩下垂绕体侧,双手于腹前做禅定印。该像作菩萨装饰,表现的是武后老年时期的形象,可能寓意其实弥勒佛转世以及晚年登基作皇帝这一史实,是国内唯一的一尊武后真容石刻像。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景区内还有迁建来的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境内宋代墓葬发掘考古中发现的一批精美石刻。石刻内容有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上流星的乐舞和戏剧方面的“大曲”、“杂剧”;有仿木构建筑的格门、斗拱,厅堂陈设的“开芳宴”生活场景;有“二十四孝”内容的孝子人物故事以及各种象征富贵、多子多孙的花卉、牡丹等图案。整体雕刻技法以浅浮雕、阴线刻和减地浮雕为主。是墓主人生前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南宋时期利州上层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宋墓石刻在四川境内颇多,基于保护的原因,很多发掘后都迁建景区,供人观赏。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想到了英式的法官头套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本文所涉及的文物保护单位寻访路线:

皇泽寺摩崖造像:位于广元市利川区内,打车或乘坐公交至皇泽寺站下车即可,寻访难度0;

「国宝系.川」-皇泽寺摩崖造像(1-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