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九) 无言的结局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1-01-28

皇帝费劲千辛万苦发起的开源节流计划,最终以惨败告终,好几个皇帝亲自任命的军区司令被杀。

无可奈何之下,皇帝又把他那慈祥的目光,望向了远方那美丽的东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经过了一年的折腾,帝国中央终于决定牙齿一咬,派出了第五琦曾经的左膀右臂元载,担任东南经济区的经济领域负责人,开始在东南开展新一届军民鱼水情大联欢。

租庸使元载以江、淮虽经兵荒,其民比诸道犹有资产,乃按籍举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数而征之;择豪吏为县令而督之,不问负之有无,资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发徒围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谓之白著。有不服者,严刑以威之。民有蓄谷十斛者,则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泽为群盗,州县不能制。

此次元载再次来到了东南,任务很明确,就是为帝国筹集“东风”——征调各路大军需要的赏钱。元载接到的这个任务,说穿了就是再多收一笔钱嘛,元载觉得应该不复杂,不就是吃大户嘛,我有经验啊。早在三年前,元载就来东南收过钱,他觉得以前的同志们,什么卖官啊,什么向大户“借钱”啊(详见第三十二节),实在是弱爆了,一看就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

我元载就从来都正大光明,不玩这些歪门邪道!我只走正道,总之,有钱的大腕们,我问问你们,你们怎么这么有钱的?当真是劳动所得吗?当真合理合法吗?好在我们税务局的同志们非常认真,通宵达旦的对你们八年内的所有纳税记录和应纳税费进行了仔细的核对,最后得出结论——你们没有一个不偷税漏税的!喏,这是你们所欠税款加x倍罚款,赶紧给我补缴,一分钱也别少,最好再发个深刻的道歉说明,不然什么后果,你懂的。

元载的做法实在是那么的一身正气,以至于大家一致对他的行为有一个光荣的称号——白著,这个词是个土语,大约是没事让你破财消灾的意思。我们大体可以理解为,东南的百姓一致称赞元载的税务执法,让大家“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不过这次南下,元载很快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各路大腕似乎已经被补税罚税都安排的差不多了,大部分已经一分钱罚款都缴不起了。怎么办?元载说,靠,大户没得吃了,我不会吃中户吗?总之,谁也别给我装小白羊,所有家里有十石以上存粮的,你们站出来!十石啊,千来斤米啊,按黑市价算那就相当于两万块啊,你说,你不偷税漏税,你这两万块怎么来的?

啊?怎么,还不服?诺,给他们算算,帝国八年来的税费,我倒看看谁敢说自己没偷税漏税过,哪,不说话了吧,这个车船税低开发票偷税了吧,咋地,不犟嘴了吧,社会抚养费没有按标准给吧,统统给我带回去,补缴,罚款!

元载这番努力大约是收到了成效的,帝国终于有钱向反革命分子开战了,元载的正义凛然的伟岸之举,不但让他很快就一跃成为帝国的首相,也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名声。专门有人写诗歌颂他的丰功伟绩:“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皆白著。”一个皆字,非常生动,深刻的教育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正义迟早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边。

终于,一切到了该结束的时候,终于,我们可以我们屏息以待,迎来大结局了,不过,这大结局之前,有点讨厌的插曲。帝国的东南,出现了一些(嗯,应该说是很多)坏分子,整起了群体性事件,还整的很大,武警都搞不定了,还需要中原的人民子弟兵出面才行;而且,这些群体性事件来来去去不断的上演,一演就是好几年。帝国对此非常的愤怒,怎么就有那么多坏分子呢,怎么你们就只知道拖帝国的后腿呢,你们怎么就不能好好的爱皇爱国呢,怎么就没有一点共克时艰的情操呢。

是不是扯得有点没边了,我们言归正传,帝国在用尽了所有办法都失败后,最后觉得,还是江南的老百姓好欺负,带来的后果就是,江南开始出现无可抑制的叛乱

(762年九月)台州贼帅袁晁攻陷浙东诸州,改元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李光弼遣兵击晁于衢州,破之。

袁晁陷信州。
  冬,十月,袁晁陷温州、明州。

直到763年,这次以袁晁为领袖的叛乱才平定:

夏,四月,庚辰,李光弼奏擒袁晃,浙东皆平。时晁聚众近二十万,转攻州县,光弼使部将张伯仪将兵讨平之

袁晁是其中比较大的叛乱,不仅割据了几乎整个浙江,还立号建国,帝国不得不从中原调重兵快速镇压,其他相对小但是连绵不绝的叛乱还有很多,而中央对此已经顾不过来,听之任之许多年:

(764年)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永泰初(765年),宣饶剧贼方清、陈庄西绝江,劫商旅为乱,支党槃结。

上元、宝应间(760-762年),如袁晁、陈庄、方清、许钦等乱江淮,十余年乃定。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762年起,一直持续到至少766年的叛乱,遍布了浙江、安徽、江西和江苏南部,这些都是帝国最最富裕,也是最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这些地方的大规模叛乱,自然会导致帝国的税收来源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

不仅江南濒临崩溃,甚至帝国的首都周边也是一片狼烟,奴剌从西边甘肃一线,党项从北边陕北地区,频频打劫关中:

(761年)二月,奴剌、党项寇宝鸡,烧大散关,南侵凤州,杀刺史萧忄曳,大掠而西

(762年)奴剌寇成固…甲午,奴剌寇梁州

(761年)癸巳,党项寇宝鸡。…戊寅,党项寇好畤。

(762年)党项寇奉天…党项寇同官、华原。

到了这个地步,帝国的开源节流政策,已经彻底的宣告失败,在帝国的上层建筑中,谁都明白,全新的藩镇割据的政治格局已经不可避免,尽管大家都还没听过“藩镇割据”这个名词。

不过,在历史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的四月,太上皇玄宗和皇帝肃宗先后病逝,经过一番厮杀后,太子李豫(曾经的广平王李俶)博得了帝位,成为了第八任大唐帝国皇帝。

等到小皇帝把众多内外关系理顺,开始考虑攻灭已经崩盘的燕帝国(或者说挂燕帝国旗号的各叛乱河北武装)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要考验帝国——回纥开始左右摇摆起来。

上遣中使刘清潭使于回纥,修旧好,且征兵讨史朝义。清潭至其庭,回纥登里可汗已为朝义所诱,云“唐室继有大丧,今中原无主,可汗宜速来共收其府库。”可汗信之。…回纥业已起兵至三城,见州、县皆为丘墟,有轻唐之志,乃困辱清潭。清潭遣使言状,且曰:“回纥举国十万众至矣!”京师大骇。

回纥摇摆的原因很简单,唐帝国和燕帝国都已经濒临崩溃了,让回纥人难免想入非非。

现在的局势,大约有点让人想起了100多年前,隋帝国崩溃时候的场景,那时候就是来自中原的各方势力,想方设法,哭着喊着的向草原强权求援,抢着喊来自草原的强权做爸爸。现在呢,燕帝国和唐帝国也都哭着喊着向草原帝国求助,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草原强权是突厥,现在成了回纥罢了。

唐帝国是幸运的,因为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控制的区域都是传统的蒙古高原,都是纯粹的草原部落联盟式的国家,他们没有像北魏那样,控制河套以南直到大同的长城沿线可耕种地区,更没有像后来的契丹那样拥有东北的农耕基地。所以回纥现在充其量只是待价而沽,想要求个好价钱,没有趁着唐帝国衰微,就此南下夺取政权的想法。

对于回纥来说,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协助唐帝国打败燕帝国,可以获得唐帝国的丰厚报酬,但是一旦唐帝国没有了燕帝国的威胁,会不会就此转危为安,变得强盛起来,回过头来继续对回纥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呢?

回纥的第二种选择是支持燕帝国,但问题是,燕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根本不能称之为帝国了,所以燕帝国是肯定没法支付回纥的大笔费用的,回纥所谓的支持燕帝国,无外乎是向奴剌、党项这些部落学习,到河套、大同这些边境地区大肆抢劫一番,也可以赚到大量的财富和人口。

不过这样做显然也有风险,因为回纥不敢保证抢劫会不会遭到唐军的打击,会不会导致自己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以燕帝国现在的尿性,回纥支持它,也未必能避免燕帝国的败亡,到时候一旦唐帝国解决了燕帝国,回过头来就和回纥成了死敌了,就算这次回纥可以抢到点东西,比起以后长期和唐帝国对抗的损失,也是得不偿失的。

最终,唐帝国赶紧派仆固怀恩过去谈判,说服了回纥可汗依旧支持唐帝国:

可汗请与怀恩相见,怀恩时在汾州,上令往见之,怀恩为可汗言唐家恩信不可负,可汗悦,遣使上表,请助国讨朝义。

我们已经没法知道仆固怀恩和回纥老大是怎么谈的了,大体上无外乎像前面说的那样力陈利害关系,此外,仆固怀恩在私底下,只怕也会悄悄的和回纥老大保证,回纥老大做出第一种选择(支持唐帝国),完全不必有后顾之忧,因为唐帝国这一次远征燕帝国,选择的前敌总指挥,就是仆固怀恩,而仆固怀恩肯定也知道这次远征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

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的十月,唐帝国照惯例以太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帅,当然也就是实际上的三军总指挥,联络了回纥三千精锐骑兵,发动了对燕帝国的最后一次远征。同时,帝国让在河南的李光弼担任南路军队的总指挥,以盘踞河南的辽宁军区(平卢)南下军队为主力,在南线配合正面战场的唐军。

由于当时的燕帝国早已经四分五裂,毫无战斗意志和战斗欲望,所以战斗过程本身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毫无悬念可言,燕军在洛阳的横水、昭觉寺、石榴园、老君庙,再到河北的魏州、贝州、莫州,一路作战,一路溃败,而燕帝国河北的各路部队,也都是一路投降,最终史朝义逃到范阳,为燕帝国镇守范阳的李怀仙不但不史朝义他进城,还追到塞外卢龙一带的温泉栅,杀死了史朝义。最终,整个战斗过程只有四个月。

壬申,官军至洛阳北郊,分兵取怀州;癸酉,拔之。乙亥,官军陈于横水。贼众数万,立栅自固,怀恩陈于西原以当之…大破之。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贼众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

至郑州,再战皆捷。朝义至汴州,其陈留节度使张献诚闭门拒之;朝义奔濮州,献诚开门出降。

朝义自濮州北渡河,怀恩进攻滑州,拔之,追败朝义于卫州。朝义睢阳节度使田承嗣等将兵四万馀人与朝义合,复来拒战;仆固瑒击破之…朝义帅魏州兵来战,又败走。于是鄴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于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五州降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

史朝义走至贝州,…仆固瑒追之至临清。…瑒设伏击走之。回纥又至,官军益振,遂逐之;大战于下博东南,贼大败,…朝义奔莫州。怀恩…进围朝义于莫州。

史朝义屡出战,皆败,田承嗣说朝义,令亲往幽州发兵,还救莫州,承嗣自请留守莫州。朝义从之,选精骑五千自北门犯围而出。朝义既去,承嗣即以城降

时朝义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已因中使骆奉仙请降,…朝义至范阳,不得入。朝义…东奔广阳,广阳不受;欲北入奚、契丹,至温泉栅,李怀仙兵追及之;朝义穷蹙,缢于林中,怀仙取其首以献。仆固怀恩与诸军皆还。

我们可以看到,唐军实在是势如破竹,而实际的战斗过程只会比看到的更加顺利,因为四个多月的仗,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以朔方军、帝国政委鱼朝恩,回纥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头号任务是在抢劫。在大家的你追我赶,你争我夺的热烈气氛下,苦干三月,终于为帝国创造了一个新的靓丽风景线——洛阳自然美景观光无人区。

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不管怎么说,随着唐军打到范阳,史朝义授首,历时七年半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战乱,终于结束了!

消息传来,帝国上下一片欢腾,尤其是基层的民众。杜甫的著名诗篇可以让人清晰的感受到,普通民众那发自内心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姓们有理由感到高兴,几年的战乱带给了他们太多的苦难,他们迫切期待可以回到平静的生活,期待回到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然而,那些消息灵通的有识之士,看了帝国传回的平叛报告,却不由得不心惊胆战,因为这平叛的方式,隐含的危险也实在是太大太明显了。

帝国轰轰烈烈十几万部队打了一大圈,最后除了洛阳的半光杆司令史朝义,燕帝国最大的几个军团:北边范阳地区的李怀仙军团、南边河内陆区的薛嵩军团、郑州开封地区的张献诚军团,西边石家庄、保定一线的张忠志军团和东边沧州、衡水一带的田承嗣军团,都摇身一变,成了帝国的功勋,得以裂土封侯了。

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怀恩亦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张忠志)分帅河北,自为党援。朝廷亦厌苦兵革,敬冀无事,因而授之。

上嘉其(张献诚)忠亮,授特进、试太常卿、兼汴州刺史、防御等使,又授左威卫大将军,封邓国公,食实封二百户,仍为实应军左步军使。

这意味着什么?这不就是典型的“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吗?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在鼓励叛乱吗?如果没有这次绵延七年半,死亡上千万的安史之乱,张献诚、张忠志、田承嗣、薛嵩和李怀仙这类人,多半还在边疆的河北军区,为了一个地师级、副部级的待遇,苦苦的为帝国拼杀,哪有可能像今天一样,修得正果,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呢?

这岂不是在昭告天下,昭告帝国的所有大佬们,要想一夜暴富,要想博得更大的功名利禄,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放火受招安吗?而接下来几十年的事实,也正是在如此的发展着。

怎么看,唐帝国的这次平叛也做的太粗糙,太草率,太后患无穷了,以至于后世的无数人,都想尽办法的指出皇帝与前敌总指挥仆固怀恩实在是犯了太大的错误,许多研究者还试图从各个层面——当然主要是基于皇帝和总司令的个人头脑与道德层面,分析他们犯错的各种原因。

当然,如果是一直跟着这个连载的朋友们,想必理解得不会如此的浅,因为我们早已知道,帝国整出的藩镇割据局面,绝不是皇帝或者总司令拍脑袋的个人决定,而是在尝尽了一切办法后的无奈选择。

早在第四十三节,我们已经知道帝国中央彻底破产了,失去了给各路叛军发工资的能力,从上一节到这一节,我们也知道,帝国自从燕帝国崩盘后,就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彻底解决燕帝国。可是要彻底解决燕帝国就需要大笔的钱粮,为了筹集这巨量的钱粮,帝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开源节流活动,最后的结果是引发了几大军区的大规模哗变,接连多个帝国任命的地方军区最高军政长官死于非命。

最终为帝国解决燃眉之急的,还是东南,由元载在江南横征暴敛,凑够了一笔巨资,可是代价是江南随即陷入了长达数年的叛乱与动荡。也就是说,帝国在这里穷凶极恶,也只是收了一笔一次性的费用,这笔费用大体能有多少呢?

我们在第二十一节给大家粗略的算过账,帝国从江南收到的正常税收也就够十万部队半年左右的消耗。现在帝国要组织的是远征,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后勤损耗都要远大于当时的收复两京,我们就算元载在江南能够多收出两三倍的税来,大约也就最多支持部队一年的消耗。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在第四十三节,我们介绍过,这么些年来,帝国已经形成了新的规矩,所有的地方军区的部队,只要出自己的地盘作战,帝国都要给发“出界粮”,也就是高额奖金,一般都是三倍于平时工资,也就是说,支撑一年的钱粮物资,实战中只能作为奖金发放,只够支撑四五个月左右的战斗,而实际的战斗也就是四个月左右就结束了。

帝国只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这就决定了帝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选择的筹码,我们前面看到,无论是收复两京还是邺城会战,帝国都是以与燕军硬碰硬,消灭燕军有生力量为目标的,都要打至少半年以上,而且越打到后面,出动的兵力和后勤人员就越多,消耗需要成倍增长。

现在唐帝国可以摧枯拉朽般荡平河南河北,那是因为帝国早已给燕帝国的大佬们做出承诺,我们只要诛杀首恶史朝义,我们的底线只要大家不妄称皇帝,另立中央,那么大家现在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予以追认。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各路河北军团都纷纷倒戈,逼得史朝义无路可走。

如果帝国不这么办,如果帝国非要消灭所有河北军团,那么各军团为了自保,必然联合起来与唐军作战,河北各大兵团,不下十万的精锐部队,帝国这十几万杂牌大军要打多久才能打完呢?唐帝国又哪有能力支撑得起这么久的战斗呢?

时代变了,现在已经是军阀和职业士兵的天下了(详见第四十四节),一旦仗打到四五个月后,前线局势还胶着,帝国却不能按时发放奖金了,各路拉唐帝国旗帜的大佬,有谁会去自愿义务替帝国打工呢?恐怕谁都不会,除非他们想步上一节那几个被乱兵砍掉脑袋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后尘。

到这里,这一个连载,也就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已经全部结束了,安史之乱也走向了他那无言的结局,只不过,还会有一个小小的彩蛋作为最后一节,会是什么呢?不妨猜一猜^^

另:给大家推荐一个泪痕粉丝的公众号,公众号名称是“李俊的粉丝有点少”,里面大多是一些现实生活常识,从经济、理财、时事、养生等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