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史·巴洛克乐器与器乐,奏鸣曲的简况

 弦乐旋律 2021-01-28

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有鸣响之意。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通常由几件乐器演奏,属于室内乐,音乐家们喜好创作三重奏鸣曲(一般是两个小提琴分别演奏两行谱和两个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一行谱,共三行谱的合奏)。

《g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整套作品的开篇。该乐章以慢板作为整组六首无伴奏曲的开头,使这首慢板的地位格外重要。它仿佛是一扇慢慢开启的门,悄悄揭开这整组结构庞大的乐曲集。此曲的即兴意味极为浓厚,从第一句的第二拍即可见,这一串下行的音符就像一条巴洛克风格的装饰花纹,精巧之余又多了浓厚的宗教气氛,仿佛是在装饰精美但气氛肃穆的教堂中祈祷。

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一般以键盘乐器为主,也有以小提琴为主,加上通奏低音乐器)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

17世纪以后奏鸣曲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两种。

教堂奏鸣曲比较严肃,由“慢-快-慢-快”四乐章组成,多用于宗教仪式,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

室内奏鸣曲具有世俗性,带有舞曲风格,常常在宫廷和私人客厅中演奏,为古典组曲的前身。

奏鸣曲一般为四至六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和内容都具有对比性,通常由“慢-快-慢-快”结构组成。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全集》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弦律公众平台
谢谢观赏
弦律
与您共享
弦乐旋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