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 !

 南岳胡中蜂 2021-01-28

自20世纪我国引进西方蜜蜂以来,养蜂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变革。一方面,由于新的物种入侵,对我国本土的中华蜜蜂生存形成一定的威胁,致使中华蜜蜂分布的区域有一定的收缩;另一方面,西方蜜蜂先进的饲养技术对促进我国中华蜜蜂养殖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华蜜蜂以其繁殖快、生态环保效益突出等优势受到业界高度重视,尤其是作为不少地方的重点扶贫产业来抓。由于我国养蜂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能很好地利用、挖掘中华蜜蜂的生产潜力,本文就如何结合中华蜜蜂生物学特性,在生产中应重点推广的关键技术作以介绍,供广大蜂业工作者参考。

1 中蜂高效过箱技术

这是中蜂新法饲养的第一步,是每个养蜂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主要有以下技术要点。

1.1 中蜂过箱的外部环境条件

要求有蜜粉源,群内也有一定的蜜粉贮备,蜂群群势一般要求3 脾以上,且有一定的卵、幼虫和蛹。气温稳定,适宜在晴朗无风、2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且准备必要的工具,若原群在屋檐或其它不便操作的地方,应在过箱前逐步移动到过箱地点。若过箱的蜂群较集中时应疏散蜂群,分批过箱,以避免引起群间厮咬斗杀而造成损失。

1.2 过箱的方法

过箱要做到快且稳,根据蜂巢能否活动情况,可分为翻巢过箱、不翻巢过箱和借脾过箱三种方法。总的原理是先利用蜜蜂向上聚集的习性,用烟薰或震动的方法驱赶蜜蜂离脾结团,然后将原巢的卵、幼虫、封盖子及蜜粉脾切割后捆绑在活框蜂箱的框架上,然后将蜂团抖入蜂箱,或用手或勺舀蜜蜂进箱。

1.3 过箱后的管理

从过箱当天晚上开始对蜂群进行少量饲喂2~3 个晚上。次日检查巢脾是否牢固,蜂王是否健在,根据情况加以处理。此后以箱外观察为主,如蜜蜂采蜜、采粉秩序正常,表明过箱成功。进入常规管理。

1.4 注意事项

整个过箱过程中密切注意蜂王情况,蜂王是蜂团的中心,切忌弄伤蜂王,捆绑巢脾从下到上遵循子脾、粉脾、蜜脾的排序,尽量保留子脾和新脾。

2 中华蜜蜂人工高效育王技术

在新法饲养条件下采取人工育王,可以选择适宜的种蜂,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营养条件,按照人为的生产计划,培育出批量的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良种推广的目的。尽管目前不少养蜂员仍然利用自然蜂王,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养蜂者采用人工育王。中蜂

2.1 育王的基本条件

较丰富的、连续的蜜粉源;温暖的气候条件;雄蜂、蜂王的发育和交尾,需要20℃以上的气温条件。适龄健康的雄蜂;较强的群势。

2.2 种用蜂群的选择

无论是种用母群还是父群,种群的选择都至关重要,主要考察的性状有采集力分蜂性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体格指标温驯性迁飞性及护脾能力。同时能考察到其亲代及祖代更好。

2.3 育王方法及步骤

2.3.1 要有计划地提早培育雄蜂

根据雄蜂发育日龄,应在计划移虫育王前17~24天即开始培育雄蜂,使得雄蜂的青春期与蜂王的性成熟期相吻合。

2.3.2 育王群的选择

育王时一般选择有分蜂情绪的强群作育王群,接受率较高,所培育的蜂王相对质量较好。中蜂大多选择1年以上、群势6~8框的老王群来育王,群内须有较多泌浆青年蜂。

2.3.3 育王群的组织

在计划移虫的前1天,用隔王板将蜂王控制在蜂箱一侧,留2~3框空间供其产卵,,无王的一侧用作育王区,放置2个带粉蜜的老子脾和2个虫脾,育王框放在幼虫脾之间。收紧蜂路,育王框两边成单蜂路,育王群要蜂数密集,蜂多于脾,不足时要提前一周补足。也可以将老王囚于箱底,采用无王群育王。

2.3.4 移虫育王

注意预先两小时让蜜蜂清理蜡碗,不论采用单式或复式移虫,最终应选择种用蜂群中的一日龄以内的幼虫。

2.3.5 育王过程管理

一般每隔3天检查一次育王群,一是毁除王台,二是调换子脾,把繁殖区的幼虫和卵脾调换到育王区,把育王区出房子和空脾调到蜂王一侧供其产卵。同时每天晚上进行奖饲。为确保安全,一般在移虫后10天,就把王台介绍给交尾群。

2.3.6 组织交尾群

组织时间为移虫后第九天傍晚,也就是介入王台前一天傍晚,交尾群一般是从同一群中提取1至2个老熟蛹脾来组成。组成后的交尾群放置在通风处,晚上巢门关闭,度过一晚上无王期。次日早晨最好安放在宽敞地带,中午检查,如有王台,及时毁除,然后诱入所培育的成熟王台。在诱入过程中注意保护好王台,交尾群可大可小,本场或外场均可,各有利弊,养蜂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确定。

2.3.7 交尾群的管理

尽可能分散排列,以防止处女王返巢时错投。保持群内应保证饲料充足,避免在处女王出巢婚飞时段开箱检查,检查时要快、轻、稳,以免惊扰到蜂王,此外要注意防盗。

2.3.8 中蜂交尾控制的方法

在生产中,常采用时间隔离、空间隔离和生殖隔离来实现计划的组配目标。时间隔离就是通过提早培育雄峰和蜂王和周围蜂场形成时间差的原理来实现控制交配的。空间隔离就是通过控制与其它蜂场的距离来实现的。生殖隔离就是利用东方蜜蜂与西方蜜蜂在自然界不能进行杂交的原理。可在饲养西方蜜蜂的区域设置中蜂交尾场地。

3 中华蜜蜂强群饲养技术

中华蜜蜂在野生状态下,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各地的蜜源气候条件。蜂群会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而控制自身的繁殖进度,在生产中存在过箱饲养之后,维持强群变的困难了,而只有饲养强群才能取得高产,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坚持饲养强群。

3.1 中华蜜蜂分蜂热的控制

蜂群产生分蜂热对于饲养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现象,由于工蜂的分蜂情绪,工作积极性降低,出勤消极,对生产影响极大。控制分蜂热的主要方法有扩大蜂巢降低巢温及拥挤度;调入幼虫脾以增加工蜂的负担;勤取蜜调动工蜂的采集积极性;更换蜂王,提高蜂王维持强群的能力;在以上几项措施中,最为关键的是更换蜂王,要在分蜂热出现之前就把新王育出来,在流蜜期用新王。不仅产卵强、工蜂积极,而且进蜜快,管理方便。

3.2 培育优质蜂王

要饲养强群,必须培育好优质蜂王。如何培育好优质蜂王,上面已作论述。在日常饲养中注意选优,和同行蜂友交流时注意发现好的育种素材。及时淘汰那些表现差的劣质蜂王,饲养中华蜜蜂建议一年换两次王。中蜂产卵力较西方蜜蜂低,春秋各换一次以弥补中蜂产卵力弱的不足。群势就会强大。育王换王至关重要。

3.3 双王群饲养技术

由于中华蜜蜂蜂王产卵量较小,制约着蜂群的发展,为加快蜂群繁殖速度,经养蜂技术人员长期摸索,总结出了多种双王群饲养管理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在组织交尾群时组建同龄蜂王双王群将老王群分割介入王台组建老少蜂王双王群。总的原理就是用隔板或隔王板将巢箱隔成两个区域,也有人尝试用巢箱和继箱组建双王群。饲养双王群一般将蜂箱隔为大区和小区,将产卵力弱的蜂王放在小区。

双王同箱饲养有时可根据生产需要转换成单王群,特别是遇到大流蜜期,如荆条蜜花期,在流蜜前几天淘汰掉老蜂王,可用新王带领大群采蜜,同时在流蜜期再育一批新王,蜜源结束时再次组织双王群。饲养双王群可充分利用两只蜂王的产卵优势,迅速发展蜂群,但饲养双王群对饲养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细心周到的谋划及迅速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

双王群产卵量大,群内负担重,有时会出现缺蜜情况,因此要经常做好饲喂的准备。此外由于双王群失王的几率较高,养蜂者应将育王常态化,养成贮备蜂王的习惯,以供失王时用。平时做好蜂群记录,始终对蜂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4 分区饲养管理技术

虽然饲养双王群具有群势发展快、 能维持强群、蜂蜜产量高等优越性,但是饲养双王群也有一些缺陷,主要是双王群需要精细的管理,对养蜂者的技术水平及作业时间要求较高,工作量大,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围王、飞逃等现象,因此优化单王群的管理办法,采用分区管理技术更为有效适用。分区管理就是用隔王板把箱内空间分隔为繁殖区和贮西藏,蜂群强大后就把蜂王限制在小区域内,取蜜时只取贮西藏的蜜,对蜂王的干扰较小,减轻工蜂哺育负担,从而提高产量。本方法的缺陷是易产生分蜂热,需要养蜂者预防。

4 中华蜜蜂主要疾病防治

目前中华蜜蜂养殖生产中,危害较大的疾病有中蜂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对于这些疾病,一定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措施主要有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旧巢脾培育抗病性强的蜂王坚持饲养强群保证优质的饲料。当蜂病发生后则要对症治疗,以下分述。

4.1 囊状幼虫病的治疗

病原为囊状幼虫病病毒,主要危害中华蜜蜂幼虫,感病幼虫在化蛹前后死亡,传染性极强,有时会形成全场毁灭性死亡。

4.1.1 在饲养管理方面

更换蜂王,及时清理病脾或病虫,加强人工饲喂。

4.1.2 药物治疗

传统的中草药疗法有很多方剂,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有一定预防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市售中囊抗体制剂,受到部分蜂农的好评。

中草药疗法验方

方剂药物配伍

方剂一:虎杖20 g、紫草15 g、甘草15 g、青木香10 g

方剂二:五加皮30 g、金银花20 g、桂子10 g、甘草6 g

方剂三:板蓝根15 g、穿心莲15 g、贯众15 g

4.2 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治疗

病源为蜂房球菌,患病幼虫大多在3~4日时死亡,传染性较强。腐烂尸体具酸臭味。干燥后易清理。

4.2.1 在饲养管理方面

保持蜜蜂饲料足,注重蜂场消毒,淘汰病群蜂王。

4.2.2 药物治疗

用磺胺类药物与中草药配合,如金银花、穿心莲等进行治疗。以一个成人药量加糖水饲喂15框蜂。

4.2.3 生物防治

可用灭活疫苗。即福尔马林灭活过的而欧洲腐臭病病菌细胞培养液,该疫苗还可用于预防。

4.3 巢虫的治疗

巢虫是中蜂的主要害虫。其幼虫在巢脾上啃食蜂蜡, 不但损毁巢脾,而且对幼虫和蛹形成伤害, 会引起“ 白头”症状。

4.3.1 在饲养管理方面

保持蜂足,及时清理箱底杂物,及时淘汰旧脾。

4.3.2 药物治疗

主要有市售巢虫清木片,可悬挂在巢脾之间或放在箱底,可以熏杀巢虫,还有巢虫净等药物。

药物治疗一定要注意药物残留对蜂产品的污染,合理用药。

(来源:畜牧兽医杂志 2020,39,47-49+53;中华蜜蜂新法养殖关键技术;杨帆;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