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这3种面相,有福气的人都有,你有吗?

 农俗闲话 2021-01-28

“相由心生”的古训众所周知,而人的福祸境遇大多都能从其面容上察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改变,在喜怒哀乐的包围下每个人的面相也会因此逐渐定型。诚然小时候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但不可否认长大后会随着自己的德行、思想而变化。相面听起来神乎其神,究其根源并无神奇之处,即便是常人也能从他人脸上看出其是喜是悲,可见福祸起于心。我们常在寺院中看到人们诵经拜佛以求菩萨保佑其趋吉避凶福气自来,然而有信仰是极好的,但因此而误入歧途变成迷信就适得其反了。无论信仰何事都不可能天降馅饼,福气也不能求来而只能修来。

乍听修行总有一股遥不可及之感,实则不然,修行不分境遇并非惊天动地才叫修行,并非脱胎换骨才叫修行。积德行善也不过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另一个说法罢了,善意待人,谨小慎微便是修行,而这样的人脸上常伴有三种福相。

一、慈悲之相

我们学习佛修行,不是为了从佛菩萨那里获利,也不是为了借此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要学的是放下,放下心中的贪婪。去贪则心自静,心静则灵台明。经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而我们应当修是佛菩萨那样慈悲心,有菩萨心才能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便是佛。

说起菩萨,脑海中便是一副慈悲庄严的亲近之貌,平和之心油然而生,不可否认现实中我们也喜欢与这样的人相处。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自己欲壑难填、戾气横生,所交往的也必然大多如此。内心越暴力的人越丑陋人人敬而远之,而心平气和善解人意的人越受欢迎。菩萨相才是一个人最佳的相貌,他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天然气质,岁月不能侵蚀他,灾祸亦不能夺走他。善良使人永葆青春,而只有慈悲之心才使善良永存,懂得慈悲的人必显于慈悲之相,慈悲常在福气自然如影相随。

二、谦卑之相

人们一生追求得失,失之痛不欲生,得意又忘其形。然而万事流转旦夕之间。得意忘形会滋生难以想象的祸端。正如我们保存东西一样,如果置于阳光下则水分尽失终成无用之物,而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冷藏。而我们所得都有因果之理,能有所得必是前因所致,而因此炫耀显然超出了得失应当遵循的敬畏之心。对无常的事物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世上的福祸无常,贵贱生于人心。越是显露,就越容易失去。

古人迷信算命,然而事实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懂得因果关系就能明白人的一生就像想吃什么果就种什么树一样简单。一个人如果能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就不会得意忘形,他们深知“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无常法则。菩萨尚且低眉慈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修之不易的福果呢。

第三,包容之相

民间常说叫“男戴观音女戴佛”,而这里的佛通常指的都是弥勒佛,佛像万千为何独钟情于此,其实佩戴佛像主要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他一样大肚能容,笑口常开,让人一看就觉得欢喜。

这其实也是一种常见的渡人法,而人们自己造成的烦恼也是最为普遍的,他们于斤斤计较中迷失本性,整日倾轧于毫末得失之间,如此又怎么会幸福呢?生活要知足,只有懂得随缘便不会刻意攀缘,对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放下呢?生命尚且不能永远拥有,身外之物又何足道哉,因此而无法体会人生的菩提之乐才是最大的过失。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只要己心慈悲,又何须较劲人生。“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既不能久长,那就感念曾经拥有。一念之间便是菩提,一心之斋就是灵山,正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修心如同种菜一般,菜多则草少,不种则丛生。种一副慈悲之心则暴戾之气尽消,种一副谦卑之心则福报之气长存,种一副包容之心则笑口常开一生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