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银锭子鉴定之难

 新用户12044471 2021-01-29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中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从明清银锭拍卖行情看,该板块已加快了启动步伐,尤其是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以2007年中国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古钱、金银锭专场”为例,这次上拍成 交的金银锭共299件,成 交额665.6万元。其中银锭上拍共成 交243件,成 交额为489.6万元。成 交价最 高的是该专场的压 轴拍品——— 一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品相极 佳。该银锭是专为国库铸造的银两,极为珍贵,最终以156.8万元成 交;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锭通长142毫米,重935克,也以56万元成 交价位居第 二;一件清代山东“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青城县匠王”五十两银锭,重1873克,以29.12万元成 交;一件金代“明昌三年盐税”五十两银锭,通长143毫米,重1999克,因这种早期关税银锭存世极少,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以28万元的高价成 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11月北京中拍国际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在众多买家的热烈追捧下,最终竟以39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 交,并一举创下了中国银锭拍卖的世界纪录,一度轰动收藏界。该银锭系明代官银的典型形制,刻有“征完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直百两正万历二十七年月日武冈州应祯史何渠记”铭文,武冈州即今湖南武冈县。该锭为明代税银的重要实物,对明代税制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在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金银锭”专场上,一件品相很好的元代“兴国路”五十两银锭又以310.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 交。由此可见,明清银锭板块的市场热潮已逐步显现,但明清银锭的投资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十分可观。

  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吗,比如,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如同手写;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感觉杂乱。

  中国古代银锭大多錾凿、戳印有铭文,偶尔也有底部或侧面铸造有铭文。铭文内容往往记录银锭制作或使用的年份、地点、用途、重量、主管官员及职位、银匠姓名等信息。

  目前制假者正是利用这种情况在普通锭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鉴别这类假锭要看整个银锭的皮壳包浆是否一致,正面阳文字体是否一致,阳文字与周围的包浆是否一致,背或侧面被垫打后是否与整个银锭的磨损一致,打压的痕迹是否新打(新打的显雪白色,几年后仍与周围不一致)。如果被垫打部分或整个银锭被涂上了黑色等颜色,极有可能是假锭。

  改造品改造品通常是在真银锭身上动手脚, 用各式各样的方法, 把普通的银锭改头换面或加工变成罕有的银锭, 以求鱼目混珠, 谋取暴利. 虽然被改造的银锭本身是真的, 但被改动以后便不再被认为是真银锭, 反而变成一文不值的假银锭了. (轻微的修补另作别论. ) 最常见的改造手法是在没铭文的银锭上加上铭文, 或有铭文的银锭上加上较早的年份或帝号. 这些都是捉藏家求宝的心理, 所以后加的铭文通常都是跟历史事实不符的。

  元明清以来,银锭是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历史上银锭的形状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唐宋时期曾有圆饼形和长条形,金代形成一种厚度均匀、形状是两边呈弧度且大头、中间束腰的形状,货币名称叫“承安宝货”。明代元宝形状与元代差别不大,只是后来两边的大头有点“翘起”,中间的束腰逐渐变得不再“苗条”。清代是银锭形状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元宝的形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宝银”即为“元宝”,重50两;“中锭”也叫“小元宝”,重约10两;“锞子”也叫“小锭”,重一二两;“福珠”又称“滴珠”,指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