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7每天12小时月薪4万,955每天8小时月薪2万,选哪个?

 新用户94702M9a 2021-01-29

这是读者问我的一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用它来说明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特别的合适。

通常来讲,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它应该有两个答案,两个都是对的。

因为你有的不一样,你要的不一样,你愿意放弃的,也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答案,答案A:选955,每天8小时,月薪2万。

选这个答案是明智的,因为税。月薪4万比月薪2万交的税多,虽然这两份工作的时薪是一样的。

假如每个月按30个自然日,22.5个工作日计。

997每天12小时月薪4万,每月要工作360个小时,时薪是111。

955每天8小时月薪2万,每月只要工作180个小时,时薪也是111。

按照单位时间计算,月薪4万那份工作你并没有获取什么因为额外的经验,技能得到的高薪,你只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了一倍,等于打了两份工,拿了两份钱。

注意,不足两份,因为要多交税。所以随着你延长工作时间,到手的钱在递减,更何况这样对你的身心也不健康。

997意味着你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这样的人生不枯燥吗?

如果你选择955,说不定还可以开辟第二职业,可以自我充电,可以多交朋友,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答案A都是个好选择。

因为选这个答案意味着你有一份很大众的身心状态,想要达到一个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你愿意放弃的是多赚一点钱。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答案,答案B:选997,每天12小时,月薪4万。

选这个答案的人,想要的东西很明确,就是多赚点钱。

多赚点钱只有一种情况下,长期来看是划算的,就是你多赚的这点钱,在日后能够钱生钱。

事实上很多高薪收入者,并没有想清楚这一点。他们通过加班,多赚了一点钱,但又把这些钱通过报复性消费的方式花掉了。

比如买更贵的香烟,住更好的酒店,好容易有个休假,去KTV里撒钱。

换句话说,加班破坏了他的身心健康,他需要修复,通过什么方式来修复精神状态呢?通过报复性消费。

绕了一圈,钱并没有发挥出边际效用。

我们来看下什么样的人才应该选B。

首先这个人很明确自己要的就是钱的边际效应。

如果你一个月基本开销是1万块,2万块会剩余1万块,这1万块是可以拿来投资的。4万块可以剩余3万块,这3万块是可以拿来投资的。

要知道4万块只比2万块多了一倍,可是净结余的3万块比1万块却高出了三倍。

假如这个人十分的理性,且自律,在投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这个净结余3万的,要比那个净结余1万的,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俗称钱滚钱。

过去的几十年,资本回报率一直超过劳动回报率,所以选择这个方案的人,会在财务上快速甩开另一种人。

你今天看到的绝大部分企业主,资本家,都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那批选择了方案B的。

他们不断的利用自己净结余更大的优势,慢慢的完成了转型,从员工,变成了股东房东。

这就是他们要的。

那他们有什么呢?他们有两个特点。

1、十分自律。

你要知道自律意味着什么?自律意味着自我修复,意味着他始终处于良性循环。

大部分人是不可能长期997的,就像一个学生,如果你长时间让他学习,从不娱乐,绝大部分人的身心健康都会遭受不可逆的伤害。

即便你做一些调节,比如学一会儿语文,学一会儿数学,学一会儿英语,学一会儿科学。这么交叉着学,也没有用。

大部分人终归是需要娱乐的,我说的娱乐不是指睡觉,而是走个神,看一会儿电视,聊个天,玩个游戏。

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少数人,可以吃饭睡觉学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

最重要的是,人家没有任何身心健康方面的损耗。换句话说,他不需要去发泄一下,不需要去释放一下,他享受这个你看起来枯燥乏味的过程。

我认识很多企业主,不乏上了榜的,都是这样。

他只要醒来就想工作,只要不工作就想睡觉,就不喜欢别的事儿,工作就是最好的放松,俗称工作狂。

他们的经济状况完全不需要再工作了,而且可以支持他做任何事,拿钱能搞定的事,但人家依然选择吃饭工作睡觉,那说明他的身心就是平衡的。

大部分人工作是有损耗的,需要娱乐修复,他们不需要,你工作减血,他工作加血。

2、善于操盘资金。

如果我们把人分成两种,你会很明显的看出他们的不同。

大部分人挣钱就是用来花的,你买辆车,买个奢侈品,这就叫花。

少数人挣钱是用来继续挣钱的。你收购了一家公司,这不叫花钱,这笔钱并没有变成消费品,而是变成了继续赚钱的工具。

一个人的净结余比别人多,只是起点,如果他不能让多出来的净结余发挥资本的力量,那么最终也无非就是多加班,多消费而已。

你看到社会上大部分老板,他们成天买买买,其实买的都是资产。换句话说,买买买,还是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我举这两个例子,分别给你看不同的人有什么,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就是告诉你,没有标准答案。

人世间最幸福的就是你有的和你要的,是匹配的。

比如第一种人,他有一个很普通的身心,他需要放松,如果他的目标是小康,那就非常好。

比如第二种人,自律,又爱赚钱,十分享受工作,也是一种平衡。

如果咱们把有什么,要什么,调换下,这个人马上就会陷入困境。

比如一个人,无法那么自律,又强迫自己超额工作,他喜欢的并不是赚钱的过程,而是喜欢钱,或者说,喜欢花钱。

那他就会很痛苦很痛苦。

通过加班,多赚了一点净结余,此时此刻已经精疲力竭,除了想去KTV里大醉一场,什么都不想了。

他不可能在这种精疲力竭,身心受到不可逆的损伤的状态下,还能精神饱满的投入下一个战场,把净结余变成资本,做不到了。

那他就很痛苦,他有的,和他要的,是不配套的。

我为什么经常说自知者明,为什么当读者问我的时候反问,你有什么?

就是这个道理呀。

就像你去店里买鞋子,买鞋是你的目标。售货员会先问,您脚几码的?

为什么要这么问?

因为她知道,哪儿有什么适用于所有人的鞋子呢?

一双鞋子要和顾客的脚同码,穿着才舒服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