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道窥径之经典——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滚滚车轮y 2021-01-29

#健康2021#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主要写了邪气如何侵犯人体,五脏病了会怎样,六腑病了会怎样,五脏病了可以从六种脉象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现。另外还谈及来色脉相合来判断疾病,和我们现代中医用切脉和望诊结合一样,其次也谈及针道。最好是能背下来,我是老了,记不住了。

1. 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这里说了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所以外感邪气都是从上而来,很少是从下来,尤其是头部,无论是感受风、寒、暑、燥、火都是如此,而且头部的症状也是最明显得;而湿邪都是从下而来。这就让我们预防的时候,外来邪气盛时,保护好头部,湿气重时,保护好足。而外邪中阴,影响的是六腑,中阳影响的是经络。对于五脏的影响比较少。

2.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这里说的是邪气侵袭都是因为虚、刚运动完、刚吃完饭喝完酒出汗了,最容易,不同部位影响的经络不同,比如风邪,正面吹着,前额头痛,影响阳明经,后面吹着,后背枕颈部疼痛,影响是太阳经,侧面吹着,影响的是少阳经。

针道窥径之经典——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3.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邪气中阴的,是从胳膊腿的阴经循行部位。

4. 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说明外邪是不会影响五脏的,而是容易影响六腑。

5.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说明了五脏的病因。可以看到不仅是喜伤心,愁忧恐惧都伤心,形寒寒饮伤肺,大怒和堕坠伤肝,醉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疲劳,房事,出汗后洗澡伤肾。这里五脏得病大多有内因起作用,有时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这里有比较要特殊提出的是以前以为醉入房伤肾,汗出当风伤肺,却是伤脾,而汗出浴水以为是湿气入内伤脾,反而是伤肾。

6. 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说明当季之邪影响人体不容易被察觉,而是日积月累,而非时之邪很快就会有症状。比如我刚上大学,南方来北方,觉得北方的冬天屋里热外面冷,还是很好过的,第一年就一条秋裤就度过了,结果当年没有啥事,第二年就出现膝关节疼痛。冬天寒邪是当令之邪,当时症状并不明显,就是微微觉得冷,很快过去了,等到第二年就发病了。另外出现症状之前会先出现颜色的变化。

7.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脉象和颜色的关系。比如青色出现脉石,病快好了;青色出现脉毛,病情很严重。

8.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歧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这里单纯从脉象的缓急,小大,滑涩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大家都知道,切脉是推知脏腑病变的重要手段,而脉象有20、30种,我也是很惭愧,脉象研究很浅,但是在这里内经用较为简单的六种脉形来表述五脏的病变。每一种又分为“甚、微”两种。这里的表述和我们日常习用的频湖脉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仔细比较。

9.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显然这里急不是快的意思,而是紧的意思,而缓不是慢的意思,而是和缓的意思。脉急时要深刺,要留针时间长,脉缓的浅刺快针,刺大要泻气,刺滑和刺缓类似,刺涩要按照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长时留针,还要先用手摸循经脉通路,使气舒畅,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不能让它流出血来,以调和经脉。看来刺多血少气,微有寒的时候需要就留针,明确补泻。而脉小不针。这进一步说明针灸的作用和中药是不一样的,气血不足,阴阳俱虚的更加适合中药治疗,针灸是通经脉,调气血的,补益作用是派生出来的。

10. 歧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帝曰:治内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这里说了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同样也说了荥俞治疗外经,说明经络本身疾病还是选择荥、俞效力更高。那什么是经络本身的疾病呢,一个是内经里面各经络的“是动病,所生病”,一个是经络所过的部位。

11.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这一段话说了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而且对六腑疾病做了详细的描述,对于我们了解六腑疾病的表现有很大的帮助。大肠病:腹部绞痛,肠鸣音亢进,腹泻,脐周痛。胃病:胃脘痛,心下痛连接两胁胀满,腹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小肠病:少腹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小便急,大便里急后重,耳前发热、发冷、肩部发热,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三焦病:癃闭和水肿。膀胱病:少腹肿且疼痛,有尿意却困难,循经发热。胆病:善太息,口苦,干呕苦水,心有怯意。这些都可以用下合穴来治疗。

针道窥径之经典——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12.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针道:首先要扎中穴位,其次要明补泻,不要扎在筋上,古代的针粗,扎在筋伤会使筋无力。“巷”是个窄小的通道,针在其中,就约束于其中,当为一种沉紧感,没有刺中,就出现皮肤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