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郑州杰林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单项选择题(210题)
2021-01-29 | 阅:  转:  |  分享 
  
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单项选择题(210题)1、下列不属于助燃剂的物质是(C)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氯气2、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
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A)A、可燃物B、气体可燃物C、液体可燃物D、固体可燃物3、燃烧的充分条件有(D)A、可燃物、助燃物、着
火源。B、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三者相互作用。C、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浓度、一定的着火能量。D、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
氧气浓度、一定的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4、火灾按照燃烧物质特性分属于B类火灾的是(A)A、沥青燃烧B、纸张燃烧C、钠燃烧D、木材
燃烧5、下列关于火焰温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B)A、内焰>外焰>焰心B、外焰>内焰>焰心C、焰心>外焰>内焰D、焰心>内焰>外焰
6、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A)A、闪燃B、
闪点C、着火D、燃点7、两种可燃物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与两个可燃液体闪点的平均值来讲一般情况下(C)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一定
8、根据闪点分易燃液体是指(A)A、45℃≥B、45℃>C、45℃≤D、45℃<9、若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B)A、自燃B、受热自燃C、本身自燃D、燃烧10、物质因状态或压力
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A)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核爆炸D、气体爆炸11、根据闪点评定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火险物质
的可燃液体是(B)A、28℃≥B、28℃>C、≤28℃<60℃D、60℃>12、D类火灾是指(A)A、金属火灾B、带电火灾C、气体
火灾D、固体火灾13、以下属于特大火灾的是(C)A、死亡8人,重伤10人,受灾5户;B、受灾45户,烧毁财产30万;C、死亡3,重
伤18,受灾20;D、烧毁财产80,受灾20户。14、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D)A、建筑物结构B、天气情况C、燃烧时间D、热
传播15、不同物质的导热系数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B)A、气体、液体、固体B、固体、液体、气体C、液体、气体、固体D、固体、气体、
液体16、影响早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B)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D、热传播17、扑灭火灾的最佳时机(A)A、初期阶段B
、发展阶段C、下降阶段D、熄灭阶段18、干粉灭火剂的主要灭火作用是(C)A、隔离作用B、窒息作用C、抑制作用D、冷却作用19、质量
较好的水带应用在(A)A、与水泵出口较近的地方B、与水枪出口较近的地方C、中间部位D、不能用于垂直铺设水带20、进行垂直铺设水带应
带上(A)A、水带挂钩B、水带包布C、水带护桥D、帆布水桶21、下列与水带的水头损失无关的一项是(C)A、水带内壁的粗糙度B、水带
长度C、供水时间D、水带铺设22、具有射程远、流量大、冲击力强等特点的水枪是(A)A、直流水枪B、多用水枪C、喷雾水枪D、两用水枪
23、对乙烯冷凝设备与管道火灾,一般不宜使用下列哪种灭火剂扑救(B)A、二氧化碳B、水C、氮气D、干粉24、关于炼油厂火灾扑救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A)A、冷却着火装置时对高温部位应用直流水枪进行冷却,以提高冷却效果B、对着火装备或邻近装置的冷却应均匀,不能出现
空白点C、灭火后应对燃烧区内设备管道进行冷却,防止复燃复爆D、对继续泄漏扩散的少量可燃气体要用蒸气或喷雾水流将其驱散25、砖木结构
火灾灭火的基本要求是(B)A、积极疏散抢救被困人员,冷却承重构件,防止倒塌,消灭火灾B、立足和充分发挥现有消防装备作用,积极疏散和
抢救被困人员,控制火势,消灭火灾C、不见明火不射水D、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坚持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26、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
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称为(A)。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D、热感应27、消火栓、江河、湖泊、池溏、水渠等消防水源等轮廓采
用粗实线绘出,内着浅蓝色。(B)A、红色B、蓝色C、绿色D、黄色28、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最高工作压力为(B)A、32MPaB、30
MPaC、26MPaD、25MPa29、救生气垫适用的楼层下跳逃生。(C)A、15米以下B、13米以下C、10米以下D、8米以下3
0、水带要留有机动长度,分水器前面的支线水带应留有不少于的机动长度。(A)A、10米B、8米C、5米D、3米31、单层、多层民用建
筑一般情况下安全出口数量不少于(B)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3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起施行。(B)A、1997年9
月7日B、2019年4月23日C、1997年10月1日D、1997年9月1日33、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是在《消防法》中以法律形式规定
的消防工作(C)。A、原则B、宗旨C、方针D、目标34、消防工作由领导,具体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A)A、国务院B、政府C、地
主政府D、公安消防机构35、气态火焰的构造有(A)。A、内焰、外焰B、焰心、内焰C、外焰、焰心D、焰心、外焰、内焰36、消防电梯的
载重量不应小于(B)。A、600公斤B、800公斤C、1000公斤D、1200公斤37、高层民用建筑室内消防栓间距应不超过(C)。
A、10米B、20米C、30米D、40米38、深入要害部位侦察时,不得少于(B)。A、1人B、2人C、3人D、4人39、是具体负责
安全工作的“指导员”,预防事故和法纪教育的“宣传员”,执行规章制度的“检察员”。(C)A、班长B、副班长C、班安全员D、班值日员4
0、消防通信的要求是(A)A、迅速、准确、不间断B、一问、二看、三记录C、稳、准、快D、快速、简洁、方便41、灭火战术基本原则是(
A)A、先控制、后消灭B、贯彻救人第一和准确、迅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C、统一指挥、逐级指挥D、集中兵力打歼灭战42、火情侦察的具体
方法是(C)。A、仪器侦察B、人工侦察C、看、听、喊、嗅、摸、射流D、运用高科技手段侦察43、阴燃是物质的燃烧特点。(A)A、固体
B、液体C、气体D、金属44、燃烧的类型归纳起来有(D)A、有烟燃烧B、无烟燃烧C、熏烟燃烧D、闪燃、着火、自燃、爆炸45、在规定
的实验条件下,引起物质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B)A、闪燃B、燃点C、沸点D、自燃点46、气态火焰的构造(A)A、内焰、外焰B、焰
心、内焰C、外焰、焰心D、焰心、内焰、外焰47、液体的燃烧方式是(B)A、一闪即灭B、蒸发燃烧C、沸溢燃烧D、分解燃烧48、下列物
质中(B)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A、H2OB、COC、CO2D、HCN49、(A)属于乙类火灾危险性。A、镁粉B、钾C、动物油
D、过氧化钠50、(C)属于丙类火灾危险性。A、氧气B、松节油C、蜡D、漂白粉51、乙类可燃液体的闪点(B)A、<28B、≥28°
,<60°C、>28°<60°D、≥28°,≤60°52、木材的燃烧属于(B)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53、重
大危险源调查要根据(A)和灭火救援等基础资料,按类别进行普查。A、消防安全重点单位B、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情况C、火灾隐患突出单位
D、大型企业54、应建立由(A)牵头,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具体开展重大危险源评估工作。A、政府B、公安机关C、消防D、单位
55、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D)。A、照射B、加热C、烘烤D、辐射56、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
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A)。A、愈快B、愈慢C、不变化D、停止57、危险品系指有爆炸、(B)、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
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A、易损B、易燃C、易分解D、易反应57、阴燃在一
定条件下,如果改变通风条件,增加供氧量或可燃物中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也可能转变为(A)。A、有焰燃烧B、无焰烧烧C、自燃D、闪燃5
8、以下物质燃烧时火焰不显光的是(A)。A、乙酸B、乙醇C、乙炔D、丙酮59、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的物质为(B)。A、铝B、磷C、铜
D、钾60、火焰的颜色与(A)有关。A、温度B、空气C、环境D、湿度61、含氧量在(C)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发出不显光的火焰。A
、15%B、17%C、50%D、70%62、封闭空间燃烧区域的水蒸气浓度达到(D)以上时,燃烧就会停止。A、20%B、25%C、3
0%D、35%63、在灭火战斗中,一切处置行动自始至终要严防引发爆炸,当遇有紧急情况危急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A
)命令。64、A、撤离B、紧急避险C、掩护D、停止进攻65、《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规定,灭火战斗中非紧急情况下的组织指挥
原则是:统一指挥和(B)。A、越级指挥B、逐级指挥C、计划指挥D、临机指挥66、按照灭火作战预案深入到预案单位开展的实地演练是(C
)。A、训练基地演练B、假设情况演练C、重点单位演练D、现场演练67、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臭、(A)。A、无毒B、中毒C、剧毒D、微
毒68、液氯常温下为(B)的气体。A、黄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B、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C、黄色、无味D、黄绿色、无味69、苯属(
C)毒类。A、剧毒B、高毒C、中等D、低毒70、苯泄漏事故特点为(C)。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
B、扩散迅速,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D、突发性
强,危害大;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71、根据闪点可将燃烧液体分为两类,闪点大于(B)℃的
称为可燃液体。A、30B、45C、55D、7072、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B),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A、越高B、越低C、大于45℃D
、等于45℃73、燃点低于(B)℃的固体称为易燃固体。A、100B、300C、500D、100074、(A)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
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A、爆炸B、闪燃C、自燃D、着火75、按爆炸物质在(B)中的变化,可分为化
学爆炸、物理爆炸和核爆炸。A、爆炸条件B、爆炸产物C、爆炸后果D、爆炸过程76、在很多燃烧现象中,燃烧速度是由物质的扩散(A)决定
的。A、速度B、密度C、强度D、浓度77、危险品系指有爆炸、(B)、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
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A、易损B、易燃C、易分解D、易反应78、(B)是指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
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预混燃烧B、蒸发燃烧C、分解燃烧D、扩散燃烧79、(A)、石蜡、松香等物质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气,分解
、氧化燃烧。A、沥青B、金属钾C、电石D、黄磷80、某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发生热分解,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
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即(A)。表面燃烧B、放射燃烧蒸发燃烧D、扩散燃烧81、汽油、煤油等液体可燃物,其分子中都含有(B)原子。A、
碳B、碳、氢C、氢D、氮、碳82、以下(D)不是可燃气体。A、液化石油气B、甲烷C、乙炔D、氯气83、含氧量在(C)以上的可燃物质
燃烧时,发出不显光的火焰。A、15%B、17%C、50%D、70%84、含碳量在(D)以上的可燃物,燃烧时产生显光,并带有大量黑烟
的火焰。A、10%B、30%C、40%D、60%85、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D)。A、焰心B
、内焰C、外苗D、火焰86、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燃烧时由分解或蒸发出的气体形成火焰,一般为(A)。A、扩散火焰B、预混火焰C、分
解火焰D、蒸发火焰87、不是阴燃的条件是(D)。A、空气不流通B、加热温度较低C、可燃物含水分较多D、与氧化剂接触88、有机可燃物
火焰的明亮程度和颜色主要由火焰中的(B)来确定。A、含氧量B、碳粒子C、含氢量D、烟浓度89、钠的火焰颜色为(C)。A、紫色B、砖
红色C、黄色D、红色90、热值愈高的物质燃烧时,辐射出的热量也愈(C)。A、低B、少C、多D、高91、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D)
气体。A、可燃、惰性B、不燃C、惰性D、不燃、惰性92、下列不属于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是(D)。A、氯化氢B、光气C、氰化氢D、二
氧化碳93、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是(B)。A、着火点B、闪点C、燃点D、自燃点94、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C)。A
、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95、汽油的闪燃点为(C)℃。A、-10B、-30C、-50D、-7096、(C)燃烧引起的火灾
不属于B类火灾。A、煤油B、苯C、黄磷D、乙醚97、可燃性物质与(D)作用,遇着火源时即能发生燃烧。A、腐蚀性B、毒害性C、窒息性
D、氧化性98、不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是(D)。A、粉尘挥发性B、粉尘水分C、粉尘灰分D、粉尘范围99、不影响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是(
D)。A、温度B、压力C、含氧量D、湿度100、(A)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A、爆炸B、闪燃C、自燃D、着火101、(A)起火属于A类火灾。A、棉花B、汽油C、氢气D、钾102、B类火灾是指(B)引起的火
灾。A、可燃固体B、可燃液体C、可燃气体D、核物质103、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即传导、对流和(D)。A、照射B
、加热C、烘烤D、辐射104、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A)。A、对流B、传导C、辐射D、照射105
、危险品系指有爆炸、(B)、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易
损B、易燃C、易分解D、易反应106、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D)过程。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热传播107
、下列关于消防头盔使用表述不正确的是。(D)A、使用前应检查帽壳、面罩有否裂痕、烧融等损伤,帽箍上的四只插销是否插入帽壳的插槽内。
披肩有否炭化、撕破等损伤,如有损伤,应停止使用。B、使用时,尤其是在灭火中,不要随意推上面罩或卸下披肩,以防面部、颈部烧伤或受损。
C、使用后,应将头盔各部件清洗、擦净、晾干。若使用中受到较重的冲击或烧灼,应检查各部件有否损坏,才能恢复储存状态,以备再用。D、平
时与坚硬物质相摩擦、碰撞,划伤或损坏帽壳和面罩,不会影响正常使用。108、消防手套和消防员灭火防护靴不是用来保护消防指战员_部位等
免受伤害的装备。(D)A、手B、足C、小腿D、胳膊109、下列不属于呼吸保护器具的是_。(B)A、过滤式防毒面具B、强式送风机C、
氧气呼吸器D、空气呼吸器110、封闭式防化服一般不会用在(A)现场防护。A、交通事故B、军事毒剂C、生化组合毒剂D、化学事故111
、军用防核防化服,不必防护(A)。A、高强度的交通事故B、高强度的军事毒剂事故C、高强度的生化毒剂事故D、高强度的化学事故112、
下列不是电绝缘手套的优点是(C)。A、耐油B、耐酸C、耐腐蚀D、耐低温113、生命探测仪不可识别空气或固体中传播的震动有(D)A、
呼喊B、敲击C、喘息D、风声114、下列不是水在灭火时的作用是_。(B)A、冷却B、对氧的稀释C、对水溶性液体的稀释D、乳化115
、下列不是泡沫灭火剂其灭火主要的中_。(D)A、隔离空气B、阻止热辐射C、冷却D、稀释氧气116、水型灭火器不可以扑救_等的初起火
灾。(B)A、木材B、汽油C、纸张、D、棉麻117、下列不是呼吸保护器具的一种_。(A)A、防毒面具B、过滤式防毒面具C、空气呼吸
器D、氧气呼吸器118、安全出口疏散的竖向布置应该遵循以下哪些原则,说法错误的是(D)A疏散楼梯应上下直通;B应避免不同的人流路线
相互交叉;C设置可供临时避难使用的安全区域。D应设置人流交叉的疏散通道119、不属于安全出口中直通室外地平面的门的设置原则是:(D
)A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B供人员疏散使用的门,不应采用悬吊门.推拉门,严禁采用旋转门;C当门开启时,门扇不应影响人员的紧急疏散D可
以使用防盗门120、通用火灾报警器可以按照其特点用作各种类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中心控制器,完成以下除了哪项之外的其他功能。(C)A
火灾探测和故障判断B火灾报警C火灾扑救D灭火控制及信息通讯传输121、重要火灾信息报告中包含死亡(A)人以上;重伤50人以上;直接
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的较大火灾事故。A、10B、20C、30D、40122、重要火灾信息报告中包含死亡(B)人以上;重伤10人
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较大火灾事故。A、2B、3C、4D、5123、重要火灾信息报告中包含死亡1至2人;受灾(C)户
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至1000万元的火灾事故。A、10B、20C、30D、40124、公安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有可能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较大的灾害事故或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紧急灾情、突发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灾害事故类型不包括(D
)。A、化学灾害事故B、自然灾害C、市政公共设施事故D、摘马峰窝125、对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火灾事故发生(B)
日内,向公安部消防局上报火灾分析报告。A、5B、10C、15D、20126、对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火灾事故发生(
C)日内,向公安部消防局上报火灾报告。A、10B、20C、30D、40127、.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灾害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灾害事故
的类型,受灾范围,受灾人口数,伤亡人数;(A);人员疏散情况;灾害事故发生的情况。接报警情况、调派力量等。A、灾害事故发生单位的基
本情况B、受灾单位的面积C、受灾单位的使用性质D、受灾单位的地理位置128、关于特大火灾事故,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死亡30
人以上;重伤10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B、死亡30人以上;重伤15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C、死亡50人以上
;重伤10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D、死亡50人以上;重伤15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亿元以上。129、关于较大火灾事故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A、死亡10人以上;重伤5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B、死亡10人以上;重伤70人以上;直
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C、死亡20人以上;重伤50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D、死亡20人以上;重伤70人以上;
直接财产损失5000万元以上。130、对较大以上火灾事故()要在火灾发生后30日内,向()上报火灾总结报告。(A)A、公安消防部门
,公安部消防局B、市级消防部门,省级消防部门C、省级消防部门,公安部消防局D、当地消防部门,上级消防部门140、建筑火灾扑救,必须
坚持(A)的原则,按照“以固为主,固移结合”战术要求,积极疏散、救助遇险人员。A、救人第一B、救物第一C、灭火第一D、灭火和救援相
结合141、厂房建筑烟气热量积聚,火势蔓延途径多主要表现在(D)。A、厂房一般呈密闭状态,门窗少,烟气热量不易向外扩散.易造成烟气
滞留,使厂房内热量剧增。B、燃烧火势和高温浓烟会通过通风管道、电气线路套管或孔洞、闷顶、活动地板下的空隙向其他房间蔓延。C、易造成
烟气滞留,使厂房内热量剧增。D、以上皆是。142、扑救厂房类火灾时,要按照(B)的战术要求,积极疏散、救助被困人员,有效实施排烟、
排热,控制火势,消灭火灾。A、救人第一,救物第二B、内攻近战、不见明火不出水。C、内攻近战、上下合击D、内外结合、逐层消灭143、
对厂房建筑发生的火灾,在生产设备和仪器没有得到安全保护的情况下,应在利用(C)水流控制火势的同时,组织力量转移或利用不燃遮盖物,将
其保护起来。A、开花B、直流C、喷雾D、以上皆可以。144、扑救精密设备及其周围的火灾只能使用(A)等无污染灭火器。A、二氧化碳B
、干粉C、泡沫D、卤代烷145、对沿管道、闷顶以及地板蔓延的火势,要及时采取(D)等措施,防止火势向四周扩展。A、封堵、破拆B、封
堵、灭火C、破拆、灭火D、封堵、破拆、灭火146、高层工业建筑是指二层及二层以上、建筑高度超过(C)的厂房或库房。A、25B、26
C、24D、28147、当火势在建筑内部蔓延时,应采取内攻近战的灭火战术;针对其火势发展猛烈的特点,组织强攻力量,阻击火势蔓延;对
(D)应设置水枪阵地,控制火势垂直发展。A、着火层B、着火层上层C、着火层下层D、火层上层和着火层下层148、根据实际测算,地铁车
厢在满员时遇紧急情况,在(B)秒钟内即可将车厢内人员全部撤出。A、20B、30C、40D、50149、扑救油罐火灾时,对没有损坏的
保温管道可不进行冷却,冷却重点应放在(C)。A、管道B、罐壁C、阀门D、罐体内150、人员密集场所灭火器配置的危险等级多为(A)。
A、严重危险级B、中危险级C、轻危险级D、中、轻危险级151、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扑救中,事故现场有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时,在扩散区(A
)选择进攻路线接近扩散区。A、上风、侧上风方向B、上风方向C、下风、侧上风方向D、下风方向152、处置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应及时要
求(C)到场协助,及时控制火势,遏制爆炸。A、各级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家B、特勤中队携带相关救援装备C、事发单位的技术人员D、安检、
环保、公安、武警等有关部门。153、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行动中进入剧毒重度危险区时,应实施(B)级防护。A、特级B、一级C、二级D、
三级154、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行动中进入中毒中度危险区时,应实施(C)防护。特级B、一级C、二级D、三级155、在固体可物中,燃点
较低、燃烧剧烈的称为(A)固体。A、易燃B、难燃C、可燃D、自燃156、强风情况下火灾扑救,应迅速成立火场指挥部,并根据火情适时启
动(B),加强对被困人员和贵重物资的疏散工作。A、灭火救援总指挥部B、灭火救援应急系统C、联动系统D、火灾报警系统157、根据灭火
需要,在(C)的统一指挥下,选择适当部位和地带、组织人员进行破拆工作。A、全勤指挥部B、辖区主战单位C、灭火指挥部D、灭火总指挥1
58、火场上可燃物的燃烧,往往在风力和循环气流的作用下,会大大地增强(B)的供给量。A、氮B、氧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159、强
化情况下,火势成(C)发展、易形成大面积火灾。A、正常B、激增式C、跳跃式D、渐增式160、在六级风的情况下,火势在l小时内,蔓延
速度可达到(C)。A、240mB、250mC、260mD、270m161、灭火救援行动中,实施火场破拆时,应当正确使用破拆器材,合
理实施破拆,严禁盲目破拆建筑(A),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A、承重构件B、承重墙C、承重大梁D、承重支架162、灭火救援行动中,实
施火场排烟时,应当合理选择进风口和排烟口,防止造成(A),扩大蔓延,威胁人员安全。A、烟气B、烟火C、气体D、火苗163、排烟时,
必须充分考虑烟雾流向,合理选择进风口和排烟口。在烟雾浓、温度高的区域排烟时,必须使用开花或者喷雾水流掩护。有毒烟气必须向(B)(侧
)风方向排放,同时疏散可能受到排出烟雾威胁的人员。A、上B、下C、左D、右164、(C)是消灭火灾战斗行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关键、
最重要的一部分。A、先控制后消灭B、预防C、控制D、消灭165、破拆门窗玻璃时,必须站在门窗侧面,从玻璃(C)开始破拆;从破拆处进
入时,必须清除残留的玻璃碎片。A、中间B、左下角C、上方一角D、左侧166、进入密闭区域侦察时,应当在侧面(D)开启门、窗,并同时
向门、窗内射水。A、迅速B、快速C、极慢D、缓慢167、车辆进入易燃易爆场所,必须落实(C)措施。A、防火防盗B、车辆熄火C、防火
防爆D、安装防火罩168、起重破拆必须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起重气垫严禁重叠使用;起重时,气垫塞入物体下部面积必须在(
B)以上。A、60%B、75%C、80%D、100%169、(D)是积极防御与主动进攻相结合的基本战法。A、突破B、合击C、夹攻D
、堵截170、(A)是火场上为完成比较艰巨的灭火、救人和排险任务,组织灭火力量进行强攻的战法A、突破B、合击C、夹攻D、堵截171
、(B)是在火场上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位同时向燃烧区域进攻的战法。A、围歼B、合击C、分割D、堵截172、(C)是将大面积燃烧区域
分割成若干个分区,分别部署力量逐个消灭的战法。A、围歼B、合击C、分割D、堵截173、(A)是对燃烧区形成围攻态势,完成战术包围,
发起总攻,消灭火灾的战法。A、围歼B、合击C、分割D、堵截174、发出紧急撤离信号后,中队指挥员要立即在(C)清点人员,并向指挥部
报告,研究新的对策措施。A、警戒区域B、撤离区域C、安全区域D、避难区域175、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中,视情按照(B)的原则进行救
援。A、先救人后救物,先易后难,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B、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C、先救人后救
物,先易后难,先重伤后轻伤,先伤员后尸体。D、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重伤后轻伤,先伤员后尸体。176、下列不是公安消防部队灭火
战斗中的作战原则是(D)。A、先控制、后消灭B、集中兵力、准确迅速C、攻防并举、固移结合D、救人第一,灭火第二177、(A)是消防
队伍灭火作战的指导原则.A、救人第一,科学施救B、先控制、后消灭C、攻防并举、固移结合D、集中兵力、准确快速178、下列不属于灭火
战术方法的是(D)A、堵截B、突破C、夹攻D、洗消179、个人防护一级防护标准防护面具为(B)。A、简易滤毒罐B、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或全防型滤毒罐C、面罩或口罩D、毛巾等防护器材180、个人防护三级防护标准防护面具为(D)。A、简易滤毒罐B、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
防型滤毒罐C、面罩或口罩D、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181、个人防护一级防护标准防化服类型为(A)A、内置式重型防化服B、封闭式
防化服C、简易防化服D、战斗服182、个人防护二级防护标准防化服类型为(B)A、内置式重型防化服B、封闭式防化服C、简易防化服D、
战斗服183、进入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泄漏事故现场进行侦检和设立警戒区的人员,在没有弄清楚泄漏物质的名称和性质前,必须进行(A)
等级个人防护。A、高B、中C、低D、一般184、在抢险救援行动中,设立警戒应当根据询问和侦检情况,确定警戒范围,设立(B),布置警
戒人员。A、警戒锥B、警戒标志C、手持荧光警示灯D、危险标志185、事故现场有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时,消防车要选择适当位
置停靠,使用(B)的水源。A、侧风方向B、上风方向C、下风方向D、就近位置186、事故现场出现有(C)时,在切断电源不会引发爆炸的
前提下,应及时切断电源,熄灭明火,停止高热设备工作。A、易燃粉尘B、易燃液体C、易燃易爆气体D、有毒气体187、处置化学灾害事故,
关阀断源时,应由(C)操作或在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A、战训专家B、攻坚组队员C、单位人员D、专家人员188、公安消防部队在参
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二级个人防护为(A)。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B、全身、
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
滤毒罐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189、公安消防部队在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一级个
人防护为(B)。A、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
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
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190、公安消防部队在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三级个人防护为(D)。A、全身、封闭式
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B、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
罐C、全身、简易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D、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
等防护器材191、处置大型化工装置、设施、油罐等事故,应及时要求(C)到场协助,及时控制火势,遏制爆炸。A、各级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专
家B、特勤中队携带相关救援装备C、事发单位的技术人员D、安检、环保、公安、武警等有关部门。192、处置液化气泄漏事故中,严禁处置人
员在(A)的下水道等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滞留。A、泄漏区域B、扩散区域C、警戒区域D、疏散区域193、空气中氯气最高允许浓度为0
.002mg/L,超过(A)人吸入后立即死亡。A、2.5mg/LB、1.5mg/LC、2.3mg/LD、1.3mg/L194、液氯
比空气重约(C)倍,在空气中不易扩散。A、1.5B、2C、2.5D、4.5195、对接触氯气的皮肤、面部可用(A)冲洗,症状严重者
立即送医院诊治。A、水B、肥皂水C、碳酸氢钠水D、酒精196、苯在沿管线流动时,流速过快,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很容易引发(B)。A、
单一性爆炸B、爆炸燃烧C、泄漏燃烧D、混合型爆炸197、事故现场有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时,在扩散区(A)选择进攻路线接近
扩散区。A、上风、侧上风方向B、上风方向C、下风、侧上风方向D、下风方向198、液化石油气无色、无臭、(A)。A、无毒B、中毒C、
剧毒D、微毒199、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特点为(A)。A、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和处置难度大。B、扩散迅速,危害大
、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洗消困难。C、易发生爆炸燃烧事故、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和污染环境。D、突发性强,危害大;易造成大
量人员中毒伤亡;易造成交叉感染;政治影响大和救援难度大。200、危险化学品槽车泄漏事故特点为(B)。A、事故频率高、人员伤亡大、易
引发次生灾害和救援难度大B、事故地点不确定、物质性质难判定、事故危险性大和处置难度大C、易引发次生灾害、人员伤亡大、堵塞隧道交通、
经济损失大和救援困难D、人员伤亡重、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交通中断和救援困难201、在抢险救援工作中,水幕的作用是阻截和稀释现场(D)的浓度,改变其扩散方向。A.一氧化碳B.氯气C.氧气D.毒气202、消除危险源常用具体技术措施有:关阀断源、(D)等。A.加强出动B.强化消防员能力C.加强警戒D.堵漏止流203、当人体暴露在氨气浓度为3500~7000mg/m3时,作用时间(C)分钟人会立即死亡。A.10B.20C.30D.40204、在进入受限空间进行救援之前,应明确监护人与救援人员的(A)。获得授权的救援人员均应佩戴安全带、救生索等以便救援,如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应携带气体防护设备。A.联络方法B.救援方法C.救援途径205.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区域救人、作业一定要(A)。A.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着气密式防化服B.可用过滤式呼吸器,穿普通工作服C.可用过滤式呼吸器,着气密式防化服D.用衣服毛巾撒上水捂住口鼻,穿普通工作服206.某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后又引发了氨气泄漏和爆炸事故,由于事故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较多,现场救援指挥部在现场外围对整个事故发生环境进行总体观察并确定了重点区域、危险区域和中心区域后,提出了事故现场控制的原则。下列现场控制原则中,正确的是(D)。A.先一般区域,后重点区域B.先中心区域,后外围区域C.先安全区域,后危险区域D.先外围区域,后中心区域207.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B)用沙土盖压,以防造成更大伤害。A.必须B.禁止C.可以D.第一时间208.安全绳可在(C)时做标绳用。A.登高B.训练C.火情侦察D.破拆209.火情侦察时在房内行进应尽量靠近(B)墙。A.非承重B.承重C.内D.外210.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吸入可因缺氧致死。进入密闭受限空间或一氧化碳有可能泄漏的空间之前应先用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进行检测,并进行强制通风,其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佩戴(A),要求同时有2人以上操作,万一发生意外,能及时互救,并派专人监护。A.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B.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C.正压式氧气呼吸器D.负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献花(0)
+1
(本文系张帆4qfyg5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