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利出现——憨山大师传【连载(31)】

 潜真道人 2021-01-29

【石经山佛舍利】

第十一章:结交太后

三、石经山舍利出现

  事情更巧的是,就在太后为重修报恩寺节膳攒钱做功德的时候,万历二十年,紫柏大师在北京石经山,发现了如来舍利。事情是这样的:

  在隋朝大业年间,北京这一带有位高僧叫静琬。他担心在遥远的将来,佛法衰亡,世人读不到佛经,就创意雕刻石制经版,埋藏在北京西部房山一带的山洞中,该地叫白带山,后来也称做石经山。静琬大师为此事辛勤经营了一辈子,到唐朝贞观十二年,只刻了少量的佛经,静琬大师就去世了。之后,他的弟子们继承遗志,继续雕刻埋藏,一代传一代,传了五代人,依旧没有完成。后来,其他的高僧陆续也参与其事,直到元朝时,高丽国的高僧慧月大师接手经营,雕刻埋藏了许多,但仍然没有完成。到明朝以后,这件工作就没有人继续做了,渐渐地,石经山一带也冷落下来。

  万历二十年四月,紫柏大师到北京办事,住在潭柘寺休息。李太后久仰紫柏大师的名气,就命令太监陈儒赵赟等,带着紫色袈裟和银两斋具,到潭柘寺设斋供养紫柏大师。紫柏婉言拒绝了紫色袈裟,接受了斋供。

  办过斋以后,五月十二日,紫柏带着陈儒赵赟,还有太仆徐琰,以及一些弟子们,到石经山云居寺游览。几年前,紫柏曾经游过云居,在静琬大师的塔前,感念佛法衰微,抱幢痛哭流涕。这次重游,仍然有悼怀古迹的意思。

  他们一行从云居寺出来,到雷音窟礼拜石经,看见窟中杂物凌乱,就命令东云居寺住持明亮和尚,找人打扫收拾。这时,山谷中忽然腾起奇异的光芒,刮风打雷,大地震动,众人非常惊异。第二天,紫柏大师的弟子们继续在雷音窟打扫整理,在洞中的拜石下边,发现了一个地宫,地宫中有一个小石函。

  石函中装有四五升石髓状的灵骨,里头有个一寸见方的小银函,银函中有半寸见方的小金函,金函中有金瓶,金瓶小到只有黄豆大小,里头盛着三颗粟米粒大小的紫红色舍利子,形状像金刚石——山谷中的光芒就是这三颗舍利子发出的。

  石函上刻着三十六个字:“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

  这是静琬大师亲自安奉的释迦如来舍利。


【第一重石函】

  当初,隋文帝杨坚出生于佛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智仙原有如来舍利一颗,供养多年,到杨坚称帝时,舍利已经孳生繁衍,变成数百颗之多。杨坚要报答智仙的养育之恩,智仙把舍利子交给他,嘱咐他建塔修寺,弘扬佛法。所以,隋文帝时,中国修建塔庙最多,颁赐舍利也最多。静琬大师安置的三粒佛舍利,应当就是隋文帝杨坚恩赐的。

  紫柏的弟子道开首先发现舍利,他兴奋万分,急忙告诉紫柏。紫柏看见后,欢喜礼赞,写了封书信,托太监奏报后宫,让李太后知道。

李太后做了许多佛事,今日方才遇到真正的佛舍利,真是高兴万分。她斋戒三日,于当年六月,将佛舍利迎进宫中,供养三日。


【第三重汉白玉石函】

  皇宫里宝贝多,太后在小金函外,加了一层小玉函,小玉函外,又加了一层小金函。又捐银五十两,在原石函外,又加了一个大石函,准备送回雷音窟埋藏。


【李太后增加的玉函】

四、憨山作记

  憨山于万历二十年七月,赶到北京,在上方山兜率院拜会了紫柏大师。

  这时,紫柏大师正为静琬大师的塔院忧心忡忡。塔院被寺里僧人卖给了豪家,正准备改做他用。紫柏拿出太后赏赐的斋银,想把塔院赎回来,但钱不够用。太监杨庭,还有几位俗家弟子,答应帮忙,凑齐银两,由紫柏的弟子道开前去办理赎买手续。

  憨山来的时候,紫柏正心绪不宁,向憨山说起僧徒倒卖祖业的事情,两人都是扼腕叹息。过了一顿饭功夫,道开举着地契,和徐琰两人兴冲冲地回来,紫柏方才破颜大笑。

  当时天正下着大雨,紫柏是性情中人,等待不得,就拉着憨山,带着弟子,冒着滂沱大雨,踩着满地的稀泥,走了一整天,赶到云居寺琬公塔院,绕塔三匝,默默祈祷,向静琬大师报告收回地产的好消息。

  过了几天,紫柏和徐琰二人,又筹集了一些银两,买了几亩地,做为琬公塔院的香火田,免得僧徒以后没钱了再卖。

  八月二十日,太后捐助的大石函建造完毕,佛舍利重新埋回雷音窟,举办法会,非常隆重,紫柏和憨山都参加了。

  憨山以文才见长,受太后委托,作了一篇《涿州西石经山雷音窟舍利记》,刻碑纪念,详细写了佛舍利的发现、供养和重新埋藏的经过。文章后半部分,憨山还详细向世人讲述了有关“舍利子”的各种知识,为后人供养舍利、研究舍利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外,这篇文章也称赞了李太后和紫柏大师的功德。


【德清题记碑文】

  紫柏大师也委托憨山,撰写了一篇《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详细记录了赎回并修复琬公塔院的经过。在这篇文章中,憨山还比较了南岳慧思大师与静琬大师在振兴、弘扬佛法方面,功德愿力的不同,认为各有千秋,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同时,文章也表达了憨山和紫柏重兴明代佛教的宏大志愿。

  事情办完之后,憨山和紫柏寓居到北京慈寿寺的西郊园中,在一起畅谈了四十个昼夜,憨山把自己在海印寺撰写的几种著作抄出来给紫柏看,互相研讨交流。两人回顾了明朝以来佛法的衰微状况,慨然以弘法自任,发誓愿要干几件大事。比如刻印方册《大藏经》、续修《传灯录》等等。他们甚至认为,明朝的禅宗不发达,一定是因为禅宗祖庭的曹溪源流壅塞了,便相约一起去南华寺整顿祖庭,疏浚曹溪之水。

  他们二人,水平相当,意气相投,有学问,有修行,有名气,有影响。最重要的,是有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如果放开手脚做下去,佛法的振兴指日可待。

  憨山大师晚年回忆说,他和紫柏大师这四十个昼夜的畅谈,是“生平之奇”。

  注:当代考古工作者重新开启了石经山的舍利函,发现金瓶中只剩下两颗舍利子。有人认为,当年舍利子送进宫中供养时,李太后私藏了一颗。但这也是猜测,并无实据。

五、太后积蓄的结果

  万历二十一年,山东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人。憨山在崂山,将海印寺储存的斋粮全部拿出来,赈济崂山附近的灾民,根本不够用。于是,他搭了艘便船,渡海到辽东,买了几百石豆子运回来,发放给灾民。在他的努力下,崂山附近村镇的居民,当年没有饿死的。憨山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个地步,更远的一点地方,他就照顾不到了。

  万历二十二年春天,山东巡抚郑昆崖,听说了憨山赈济灾民的行动,非常感动,就上山来拜访,归依受戒,憨山给他讲授了参禅的方法,这段法语后来收在《梦游集》的第一篇。

  冬十月,憨山到北京,给太后贺寿。太后留他在北京过冬,并在大慈寿寺为众僧说戒。

  憨山知道太后每天节约一百两膳费,已经积攒了五年,数量相当不少,南京报恩寺的修复工程可以开始了,便向太后请求。

  但是,国家多难,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犯明朝的属国朝鲜,明朝必须出兵援助,战事将兴,国家经费很紧张,已经准备公开卖官鬻爵,筹集军费了。李太后是个明白事理的女人,知道以国家大事为重,辛苦攒下来的银子,首先应该送给儿子打仗用。另外,太后也有不能明言的苦衷,她和儿子万历皇帝的关系,此时已经十分微妙。

  憨山重修南京报恩寺的事情,只能以后再说。但是,憨山的噩运已经降临,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说了。

【本文图片引自署名“若愚”的新浪博客,特此致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