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樗树还有个“彩蛋”

 潜真道人 2021-01-29

昨天写了篇关于樗树的小文:庄子《逍遥游》中的大樗树,没想到关心的人还挺多,甚至还有新加坡的朋友关心这个话题。我想,这不是缘于文章的好坏,而是出于对家乡事物的关切,对儿时记忆的一种共通情感吧。

我弟弟也认真看了那篇文章,并指出了我文中的错误和没有说清的地方。

我在文中说的樗树红色的果实,其实是雌树的“聚花果”,也叫杵桃子,也就是说,那红色的其实是花柄和它的果实“楮实子”,楮实子是可以入药的,补肾清肝,明目利尿。我们小时候吃的,实际就是红色的花柄和“楮实子”,里头的“核”是不能吃的。我说的“杵bujiu”,并不是杵桃子,而是雌树的葇荑花序,很像桑葚,只是更加细长,百度上说叫“构树穗”——“构树的雄性花序,颜色暗绿,可食用,可以用来拌面蒸制,凉拌,也可做成麦饭,炒菜,做汤。”这一点和先父年轻时的实践是一致的。当然,讲究一点的话,还有很多别的吃法。

【网图:构树穗】

【网图:雌树的聚花果】

很遗憾,我这里用了很多树名,樗、杵、楮,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种树。其实这种树应该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称呼,不同的写法。比如《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意是说,这么好的院子,真是好玩,有高高的香香的檀木,不过小心阴暗的角落里还长了榖树哦。这里的“榖树”就是樗/杵/楮树,这种树自古以来不招人待见,被称为“恶木”,在这里也被比喻为小人。

我想这和樗/杵/楮树的习性有关,在阴暗的角落、田间地头、石头砖缝,它们随处都能生长。一旦成活,就很难把它除掉,扑扑楞楞到处都是。一般还长不大,弯弯曲曲的不成材。所以被称为“恶木”、“小人”。

《鹿邑县志》中的樗,就更接近于榖//杵/楮树:“椿类,境内椿绝少,但多樗。古谓恶木,然俗取为屋材,亦可数十年始折。”

【鹿邑县志中的描述】

当然,不成材主要是他不直溜,木质纹理还是很细腻的,做个小物件还是很好的。

家在河东(山西运城)的明心师兄告诉我,他们那里管这种树就叫构树、构桃子,樗树指臭椿。这个说法,非常接近于“官方”,恐怕这与运城地处西安、洛阳两都之间,曾一度称为“中都”的历史地位有关。

庄子是我们老家(附近)的人,我觉得,他老人家说的樗树,就是我们老家的杵树。

不过,2000多年过去了,新事物不断产生,新名词不断出现,语言在演化,文字在变化,要想拿出确实的证据,恐怕是不能了。只是,用杵树来理解樗树,似乎更符合庄子的原意。

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附:近期文章链接

1、庄子《逍遥游》中的大樗树

2、荆芥面与马齿苋炒鸡蛋

3、陈全林老师谈太极拳和《南湖传习录》

4、初见陈全林老师

5、手工制作线装佛经

6、一次别离

7、诺兰,你个魂淡!

9、中秋桂花静静开

10、奶茶的悠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