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51.阴阳相济

 潜真道人 2021-01-29

阴阳相济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太极拳讲阴阳,讲的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才能灵活。该用阳用阳,该用阴用阴,不是绝对地像阴阳鱼那样摆在那里。阴阳鱼也是动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方为动静”,阴阳是互相渗透的。
【注:“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动静”有读者认为是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其实不然,马老在这里说的是“动静”。这一段要和下文结合起来看,下文李文杰先生说:“寓于阴阳,分为动静;贯串两极,融汇一炉。”两者结合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口语在表达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某一点特别强调,转化成文字,如果过于强调某一两句词句,可能会产生歧义。在此,应该通读本段全文,掌握大意,不要拘泥于某一两个词句。而且本段文字,无论是“方为动静”还是“方为懂劲”都不影响对大意的掌握,懂劲必然懂了动静,懂了动静,必然懂了阴阳,三者一理。】
太极拳的运动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以虚空为本。
拳论上讲的阴阳相济,我用阴,不露就是阴,露就是阳。所以柔多刚少,有意柔无意刚,练的都是松柔。刚是松柔到一定程度,自己发出来就是刚,不是人为地半柔半刚。(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马长勋老师】

李文杰先生讲过:“寓于阴阳、分为动静;贯串两极,融汇一炉”。这几句话非常好。这阴阳是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清问题。一动一静相互为根,听劲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一动一静,听对方的动,你得用静去听;贯串两极,就是虚之极和实之极,实之极就是柔之始,柔之始就是实之极。融汇一炉,才能随机应变,随机而动。如果你太极拳柔得空洞无物,那这个柔也就没有价值了。非常刚,没有柔了,也没有价值。必须恰到好处。
现在有不少书上把这个观点套在拳架子上,说一个拳架中几分柔几分刚。通过我见过的老前辈来看,当然咱见识的也不多,就是本门的几个老先生,这个不能分几成刚几成柔,而要贯串两极,融汇一炉。刚柔在我用,该我用几成的时候用几成,不用的时候就是个0,柔就柔到家,用的时候,是刹那间的变化。
如果你盘拳的时候也搞成几成刚几成柔,那么你到底是刚还是柔呢?这种劲“不净”,不净的劲用起来就出问题。比如你这次化人或发人需要七成柔劲,可是你练成五刚五柔了,就化不了也发不了。这种劲就练机械了,成了死劲。为什么太极拳叫太极呢?极就是极限,柔之极和刚之极,融汇一炉,灵活运用。现在有些书这么写,有人这么说,大多是从字面上理解出来的,没见过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所以就自己理解成这样了。
还有句话:“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形而在内”。这句话强调的是,太极拳是内在的东西,但是被曲解的很厉害。比如,既然不在样式,那就不注重外形了。“而在气势”,那我就意念放出三丈,我的身子多高,缩小到多小……这都是曲解。
吴式拳对此的要求是“形神并茂”,外形搞不好,还谈什么内在呢?这是一个整体,你非有一个圆满的,开合准确、舒展大方的外形,里头气魄才大。
内外要相合,以内为主。就像你没有骨骼的支撑,你拿人、发力用什么拿,用什么发呢?所以,筋骨是“阳动”,皮肉是“阴动”。不给对方手的时候,完全松开,让他摸不着劲,这就是阴,以阴接手,等里头的劲发出来,让对方同样感觉不出来,这就是阳动。这就是虚实的变化。

附:文章分类链接

声声入心——俄罗斯歌曲MV《多想活着》

连载‖道家修炼与太极——马春敏博士学拳心得⑤

新视频‖001.龙飞师兄推手表演并讲解

新视频‖002.马春敏老师练拳推手心得

论语漫言‖004.脆弱的关键

论语漫言‖005.观过知人

番外篇‖034.太极推手的“两把尺子”

番外篇‖035.阴先动,阳后随

闲情‖024.最酷最美小萝莉

传习录‖48.守住中定往开打

传习录‖49.推手中的“开手”

传习录‖50.双重与虚实

潜修集‖069. 才有梅花便不同

潜修集‖070.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读史札记‖乌龙铺阻击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⑧

读史札记‖淮海战役中的两次“背水作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⑨

读史札记‖七亘村伏击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⑩

年轻时代‖01.秋日的私语

年轻时代‖57.那年秋天

年轻时代‖66.候鸟之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