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剖析】全面屏趋势下的生物识别方案全解析

 奥维睿沃 2021-01-29

  自从2013年苹果推出iPhone 5S首次采用指纹识别,受益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如今生物识别已成为智能手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今,全面屏大行其道的趋势下,生物识别技术迎来了新的挑战,选择何种技术方案成为了各家厂商关注的热点。

  初期指纹识别以under glass方案为主,随着全面屏时代的开启,对手机高屏占比的需求越发凸显,under glass指纹识别方案无法集成在显示区域,所以并非全面屏手机理想的识别方案。

当前适用于全面屏的识别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侧面指纹识别:如魅蓝S6,但该方案并不符合机身轻薄化的发展趋势,手机轻薄化会进一步压缩指纹识别区域,从而使识别准确率降低,预计未来大范围普及的概率不高。

  后置指纹识别:因成本和技术优势,是当前全面屏手机主要采用的方案,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方案,以三星S8为代表。缺点在于用户体验不佳,预计一两年内依然是全面屏手机的主要过渡方案。

  从功能实现以及识别体验的角度来看,屏幕正面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才是未来最具优势的解决方案。

  面部识别:以苹果为代表,iPhone X首次搭载3D感测面部识别技术,取消了传统的Home按键和Touch ID指纹识别。今年苹果即将推出的3款全面屏手机,预计仍会采用3D面部识别。

  3D面部识别由红外线镜头(Infrared camera)、泛光感应元件(Flood illuminator)、距离感测器(Proximity sensor)、环境光感测器(Ambient light sensor)、点阵投影器(Dot projector)等元件构成,通过建立人脸3D模型的方式,实现刷脸解锁或支付等功能。

  由于受到3D传感器制造良率过低和产能限制影响,安卓厂商起码要等到2019年才能获得3D感应部件。为追随苹果全面屏+面部识别的热点,Android手机厂商采用了2D图像 +算法的面部解锁方案,虽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但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虹膜识别:以三星为代表,由于微型虹膜模组识别要求高、价格偏贵等原因,其他安卓阵营跟进意愿较低。

  微型虹膜模组主要由CMOS图像传感器、专用微型光学镜头、红外滤光片及外部结构件组成。该虹膜识别模组的图像传感器由目前通用的彩色图像传感器改进而成,提高了红外部分的感光能力,搭载专用的虹膜识别镜头,来实现虹膜图像的采集。

  屏下指纹识别:主要在光学式和超声波式两种技术进行研发。

  VIVO发布的X21手机采用了新思和汇顶的光学式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利用光电反射原理,OLED显示屏发出光线,光线穿透OLED发光单元、OLED玻璃层与0.68mm厚度的玻璃盖板到达手指,根据指纹的不同纹路而导致反射出不同的光线,反射光线再穿回屏幕到达指纹传感器,完成手机解锁。

  华为即将推出的旗舰新机 Mate 11将搭载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方案,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大量出货。

  屏内指纹识别:三星已准备好3-4个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提案已进入审慎考察阶段,3月底可做出最终决定。由于AMOLED显示屏生产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屏幕内嵌指纹识别势必进一步拉低生产良率,所以短期内量产可能性很低。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非iPhone高端旗舰机将以屏幕识别为主,iPhone仍继续深耕面部识别。短期看,为了迎合不同品牌技术路径以及市场产品定位,将会呈现多种方案共存的局面;长期看,屏幕指纹识别与面部识别依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二者共存互补的可能性很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