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想毁掉一个孩子,从不停夸他聪明开始?

 守望者sw69f8on 2021-01-29

《天择解读金庸的武侠文化》之三:为什么说想毁掉一个孩子,从不停夸他聪明开始?

当今社会,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这又加剧了很多父母的焦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对确定性目标的无限追求。对于这句话如何解释呢?

比如一个孩子成绩好的话,可以上985、211学校,从概率上算,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要比其他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发展好得多。笔者在北京,去很多公司看过,也和一些大公司的人事谈过,只要一些好的公司,尤其是IT、互联网以及金融公司等等,都要求是985院校毕业的,如果你不是这些学校毕业的,那只能去比较差的公司了,无论是从经济利益和锻炼的角度,都不能与大公司同日而语。

正因为如此,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成为父母需要直接考虑和面对的问题。而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这种考试的本质是比较性的、排他性的,好学校每年只招那么多人,别人分数比你高,别人上的概率就大。

根据科学研究,竞争会产生焦虑,尤其是处于竞争劣势的一方。笔者当年在安徽一个镇上非常普通的中学读书,每年的升学率特别低,只有百分之几,和那些重点中学没法比,这自然就引起了焦虑,我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那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像现在这么重视,自己对考大学的愿望也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强烈,只要有空就喜欢看武侠小说,那时的武侠小说也不多,主要就是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不过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金庸的小说。射雕是我看的最多的一个,因为从郭靖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我发现他有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那就是郭靖总认为自己很笨,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会达到目标。原文是:他学武的法门,向来便是“人家练一朝,我就练十天”,当下专心致志的只是练习掌法。

从心理上看,这是属于一种进取性的心理暗示,也就是用努力来弥补智力的差距,属于典型的笨鸟先飞型,正是基于心理暗示,郭靖终于成为一代高手。而能读懂这种心理暗示的人,都属于大智若愚的类型。

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经常被夸非常聪明的孩子,往往后来一事无成,而被称为资质很一般的人,往往成就很大。

网上流传着两份名单,第一份是状元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是落榜者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结果一些落榜生的成就远远超过状元。这些落榜生后来成来大人物基本都是大智若愚型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往往是比较笨的人,他往往认为这个也行那个也行,而实际上什么也不行,而自认为比较笨的人往往是比较聪明的人。因为自认为笨的人总有努力的动力,而自认为聪明的人总有不努力的理由。

努力就可以发挥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实际上很多事情只要努力都可以达成,因为对很多事情的努力还没有达到拼智商的高度,其中99%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我想只要一个人努力到拼天分的程度,其想不成功也难。

所以笔者有一个看法:永远不要不停地夸一个孩子聪明,因为这会在不知不觉间毁了他。要想使一个孩子有成就,就要给他必须努力的心理暗示。其实这也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具体可见我的上一篇文章《天择解读金庸的武侠文化》之二。如果觉得有道理,请点右下角的在看,把文章传播出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