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高手篇:万病至简对治核心原理(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我是刘老头 2021-01-29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热”。

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的热能。太阳运行一圈的轨迹产生温度的变化,因而产生功能的变化:热则升,寒则降,相应部位就产生功能的生长化收藏。“病”就是功能的太过和不足。

器质性疾病为有形的病理产物,来源于功能性疾病的无形能量变化累积,量变到质变。所以器质性疾病也包含在功能性疾病里。

功能太过本质是“热能太过——热”,病机就是热升太过,也叫不降;

功能不足本质是“热能不足——寒”,病机就是热降太过,也叫不升。

万病至简,只有“寒、热”两个病因;只有“不升”和“不降”两个病机。

寒病治以热药温升,热病治以寒药凉降。只要懂寒热,调升降,万病就都可以治疗了。

实现功能的基础有三个:推动功能的“热能”,承载热能的“水”,运行水的“通道”。疾病的病因就在这三个物理基础上产生,变化。

所谓辨证,就是辨别“热能”“水分”“通道”三者的能量状态和关系。如何协调三者相互作用,身体本身具备完美的协调能力!让身体自主即可。

热能去寒,水能降温,热和水都能扩张充盈通道,所以,治疗身体的疾病只要三个处方即可:

加热【助升】,加水【助降】,加热水【疏通通道】。

加热:小柴胡加姜附汤;

加水:生脉熟地枸杞饮;

加热加水:加味生脉理中汤

最后再简说病根。既然功能就是能量的体现,能量来源于心【情绪、思考】,那么,疾病的实质根源则在于“心”。所以对治方法如下:

扪心自问,心胸不闷;病由心生,心生万法!

若心不病,身病自消。

图片

三七生:

原理甚是。略补充一条以供参考:

寒热水火之间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不只是温度、湿度,还包括身体对寒热(阴阳)承受的度,只有精确地把握好这个度(量),或补或泻才能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一旦超过了身体所能承受的度,补泻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素问》所谓“补泻反则病益笃”,《灵枢》所谓“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是也。

悠然子:

谢谢先生指点!原则只能至简略说,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标准的,附文如下:论养阴【完整的至简论是一个系统体系,以一组文章各个方面构建,《论养阴》也只是一个点而已,不代表全局。所以,看文之后,朋友们还请谨慎用方,有足够了解了才学习体会处方的效果为宜】

阴阳两虚证 补阳则伤阴 补阴则伤阳 于是可以有两个推论:

A 看见补阳了 就说耗阴 不可以

B 看见补阴了 就说耗阳 不可以——貌似很正确 实际是伪论

补阳一段时间后 出现阴虚的症状 于是就有人会说“一味补阳现在伤阴了吧?”以此来否定补阳的正确性 就像早期贫穷应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了 就相应的改为“和谐发展” 不能因为现在不适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就认为以前是错误的 不能因为现在有不适补阳案例 就说以前宣扬补阳是不对的 毕竟 至今为止 阳虚为主病例还是大多数的 即使有阴虚 大多数同时还是伴有阳虚的

这里首先有一个阳为主导还是阴为主导的问题 谁主导 就先扶助谁 先扶阳后 相对的阴虚了 但是总体能量是上升的 就不能以“耗”来形容 【这里还有一个“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的区别 大量用阳成本大过收益就亏本 小量用阳成本小收益大就是有利可图 所以 不可以单独以补阳或者补阴就会“耗”来形容 还要结合量的不同(成本)】 这时候 只要后续补阴 就可以阴阳持平【症状消除】 阴阳就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 然后又可以补阳提升 打破平衡【症状就又出现】——从这个角度讲 中医治病不完全讲究平衡 有时候甚至要主动打破平衡【没症状时服药助阳或者正确养生导致阳气渐足 引发症状的发生 实为能量渐足 排病】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而不能只追求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解除就终止补能量助阳

但是 唯有以补阳为主导 才可以导致高水平的能量提升 因为阳是生命发育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果把阳比作赚钱能力 阴比作钱的话 可以这样说——钱是赚来的 不是存来的 赚为主导

以补阴为主导 只会导致阳变弱 导致低水平平衡【也会没症状 但是能量不足更严重了】

阳为主导的核心理念是:阳常不足 阴易耗损——所以要补阳为主

阴为主导的核心理念是: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所以要泄阳为主

——表面看来都是追求平衡 实际方向相反!初学者最易为此迷惑 误入歧途而不知

阳为主导 不拒绝养阴 但是养阴之后必然跟随补阳 方药中补阴必然不会纯阴 而是会加入干姜帮助脾胃的阳气 帮助对阴的吸收运化

很多饮食观点推荐下午晚上多吃些滋阴菜式,如海带,白萝卜,秋梨,百合,水鸭汤等——这就是纯阴无阳 没有考虑护卫阳气 而是以“清火”为目的 就会导致阳气更虚 低水平平衡

阳为主导的养阴 是为了涵养阳气 所以用收藏而不是消泄阳气的药 依据酸甘化阴的原理 用

甘寒润【党参、麦冬、熟地、甘草】——补水

酸收【五味子、枸杞】——锁水

辛温【干姜、陈皮】——煮水化水 让本性静敛的水变成活水 让冷水变热水

图片

党参麦冬补肺生津 相当于下一场天雨 熟地入肾属水 相当于加了湖水 酸味入肝 肝主藏血 酸性收敛 女性朋友美容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补水锁水 为防止酸润的药过于滋腻妨碍消化吸收 加入芳香走串的药分解 这样养阴就不会碍胃——这就是本人创制的生脉熟地枸杞饮的方解

阳性药有助于食欲 有碍于睡眠——所以 补阳药过量的标准为妨碍睡眠

阴性药有助于睡眠 有碍于食欲——所以 补阴药过量的标准为妨碍食欲

所以 一般情况下:

养阴药应该在食欲改善 有食欲的前提下服用 没有食欲 先用补阳药增加食欲

补阳药应该在睡眠改善 易入睡的前提下服用 难以入睡 先用补阴药改善睡眠

附:易经四象阐述伤寒六经

易经为群经之首。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古中医理论是形而上的科学,在道的层次,故非才高者很难精通。易

经的特点:简易、不易、变易。简易:大道是至简而不是繁琐的理论,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也是如此;不易:就是怎么变也逃不出阴阳这两个层次;变易:是说阴阳消长变动不拘的意思。无论是中医的五行学说还是汉代医圣的六经理论都有易的烙印,特别是张仲景的六经理论如果用易经这个“放大镜”可以洞察出很深的文化秘密。

张仲景出生东汉末年,他写的《伤寒杂病论》不知有多少古今医家痴迷其中,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著作的确蕴藏了很深的医理,想看懂它没有很深的学识我想一定很吃力的,借用宋代苏轼写庐山的诗我看最恰当不过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伤寒杂病论》就象庐山一样,如果在医理中很难破译他的精髓,需要在外面用易经思维看,才能体现出他真正的内涵,易经是很接近生活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常听母亲说,这个人有出息了,吃香的喝辣的;说某个人不顺真命苦,古人是崇阳的思想,辛辣为阳,苦味阴。易经三个爻为一个经卦,两个经卦重叠生成六爻卦,一个卦为六个爻,张仲景理论用六经,为什么易经与伤寒论都不侧重五行生克学说呢?值得深思,现在我们详细阐述六经的理论,六经分三阳经与三阴经,三阳分别为少阳太阳阳明,三阴分别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中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为阳合为阴,枢为两者枢纽。

图片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生理功能是开发阳气,以完成温煦肢体肌肤关节以及脏腑的气化功能。寒为阴邪性收引最伤阳气,故太阳病的是开发阳气不利,以寒为邪,故仲景用麻桂辛温开发。少阳生理功能是升清,由于郁结而引起枢机不利。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热,循经上扰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病是郁而枢机不利,这个病多见与情志引起的疾病,如胆囊炎,胆胃不和。仲景小柴胡汤只有柴胡甘草不可加减,所以柴胡为少阳枢机不利的君药不可否认,少阳的病邪是郁而化热的郁为主。为什么说少阳为枢,少阳与阳明就是一个跷跷板,少阳升阳明容易降,少阳升清正常,有利于太阳的开发敷布阳气,所以少阳是太阳与阳明的枢,柴胡桂枝汤与大柴胡汤可以为证。“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金的生理功能以降为顺,热性升,寒凉性降,所以阳明病的邪气就是实热,热伤津液,润降不利,故胃家实。三阳为用就象人体白天工作干活,三阴为体就象人体的晚上休息,太阴病的欲解时是亥子丑,人定亥时,休息之意,体为体质靠养。

太阴为开,太阴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与水液,把开可以理解为运化之意,太阴为体,体靠养,所以太阴病是运化功能低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比胸下结硬。”说明的是胃肠的腐熟动力不足,阳明病说的是胃肠热盛伤津液,此处胃肠腐熟动力不足食谷不能被运化,所以腹满与吐利。阳明是说火的偏亢,太阴是说火的不足。“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是说明疾病到少阴是身体机能衰退很重,无精气神的表现故欲寐,仲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为合,厥阴肝主藏血,肝之阴血不足,风阳内生,虚火为患,故消渴饥而不欲食。厥阴肝血不足的可以用味酸的白芍山萸肉五味子桑葚子养肝体。

三阴其实是一体,少阴为枢,太阴脾阳依靠少阴肾阳的为根,所以四逆辈也用于太阴病,少阴肾阴是厥阴肝的根,有肝肾同源吗!所以少阴为枢,为什么说三阴是一体?因为他们的病机都是功能低下,虚损状态。再看他们的欲解时,太阴是亥子丑,少阴子丑寅,厥阴丑寅卯,三阳的欲解时分别为少阳寅卯辰,太阳巳午未,阳明申酉戌。只有三阴丑是他们的共同欲解时,丑月是小寒与大寒,丑时是半夜1点至3点。寒主收藏,人定亥时,日出是正常人起床的卯时,子丑寅时期人体处于收藏休息状态,以利于三阴一体“体”的休养恢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的气机是生发收藏,所以六经其实就是三阳一体(三阴)的四象,没有收藏就没有生发。

图片

少阳为枢,少阳阳气温生,以利于太阳的开发,少阳的升清正常,阳明就易于合降,少阳病的欲解时是寅卯辰,厥阴病是丑寅卯,说明寅卯是他们共同的欲解时。厥阴肝为体,少阳胆为用,肝藏血功能好,少阳胆的疏泄调达之性才能正常发挥,为什么休息不好的人上午没有精神即是此理。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胆主决断,共同完成情志活动,如果少阳胆气郁滞,太阳开发不利,阳明失合,三阳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就影响三阴肝脾肾的功能,临床常见因病致虚的疾病,抑郁症患者多如此。所以说少阳生理功能很重要,《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李东垣也认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

四象就是木火金水,少阳寅卯辰为木,太阳巳午未为火,阳明申酉戌为金,三阴的亥子丑为水,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这四象。四象藏六经,厥阴与少阳共占寅卯欲解时,什么是欲解时?就是最利于疾病恢复的时间,为什么老百姓说抓秋膘,秋金生肾水。为什么冬天吃滋补膏?利用天的四象时间帮组人体脏腑的功能恢复,故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前几年治病用药就采用每日最容易疾病恢复的时间服药治疗某些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有天这个“风”助你力量是很大的!

阳虚门:古中医阳虚31问

1、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

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耐寒,是阳虚也。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建中汤 :此方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

桂枝27白芍18甘草18炙生姜27大枣12饴糖15附子9

凡身体虚弱有腹痛、心悸、盗汗、衄血、梦遗、手足烦热、四肢倦怠疼痛、尿频数且量多等,均可应用。现代有人用以治虚弱小儿的感冒,夜尿、糖尿病、肺结核、贫血、胃炎。加淫羊藿治阳痿,加茵陈治黄疸,加龙齿治高血压,均获显著效果。若加当归、黄芪,更具滋养强壮之效。

笔者用建中汤加丁香以治各种胃痛症,屡获良效,实由丁香辛温,能温中降逆,暖胃助阳之故。加破故纸,益智仁,桑螵蛸治老年人尿频数,小儿遗尿,十用九效,实由三药皆能补肾、命门之不足,益精气而固肾、有缩小便之功。

2、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

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恶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主桂枝汤。畏寒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者,主麻黄汤。若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等症,而恶风者,外体虚也,可与黄芪建中汤。而畏寒者,内气馁也,可与附子甘草汤。

按附子甘草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妙剂也。夫附子辛热,能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能补后天脾土。若久病畏寒之人,明系先天真阳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今得附子而先天真火复兴,得甘草而后天脾土立旺,何患畏寒之病不去乎?

恽铁樵说:'太阳病发热,形寒,头痛,项强,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汤。口中和就是舌面润,舌质不绛,唇不干绛,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绛,即是温病,桂枝是禁药。用麻黄汤标准,除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更须注意两点:第一是无汗,第二是口中和。如其有汗,麻黄是禁药,如其口渴、舌干、唇绛,桂枝也是禁药。'

久病之恶风,多无身热、头痛等症,而系由于中气不足,卫外气疏,故主以黄芪建中汤。因本方系由桂枝汤加黄芪、饴糖组成,桂汤枝以调和阴阳,黄芪、饴糖以卫外而守中,中气卫气均固,自然不会畏风了。至于久病恶寒,明系元阳不足,不同于表症恶寒之重被不温,而是得暖即解,两者极易区别。郑氏主以附子甘草汤,药仅二味,具见精义。以附子辛热补先天真阳,甘草味甘补后天脾土,火生土而中气可复,土覆火而火得久存,故久病之恶寒可以痊愈。

3、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此由君火之弱,以致阴气上腾,而为浮肿。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

西砂30姜汁炒附子24龟板6甘草15

【阐释】潜阳丹,笔者曾用此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状足征,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4、问曰: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何故?

答曰: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此症可用理中汤加砂、半、茯苓温补其土,自愈。

理中汤

人参12白术30干姜30甘草9〔炙〕西砂12半夏12茯苓9

【阐释】笔者常用理中汤加丁香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胀痛或隐痛,饮食减少,人困无神,可说屡治屡效。

图片

5、问曰: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精气发于外,元阳欲从目而脱,诚危候也。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

封髓丹:调和水火,纳气归肾。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淋、浊、带诸症。

黄柏30砂仁21甘草9炙

6、问曰:两目忽肿如桃,头痛如裂,气喘促,面、唇青黑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缘肝木而上,暴发欲从目脱也。法宜四逆汤以回阳祛阴,可愈。

四逆汤: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即有欲绝之势。

附子20-30生干姜45甘草60炙

【阐释】故凡阳虚阴盛为病,皆可放胆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酿成危候。按四逆汤据现代的研究应用,能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具有强心与镇静作用,被视为治疗休克的专方,治疗小儿腹泻亦具卓效。经实践证明,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能减附子之毒,而强心之作用更显著。笔者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7、问曰: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如系少阳之风火,则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红肿痛甚,唇舌定不青白。今虽见身大热,青白苔,无头疼、身痛之外感可据,元阳外越之候的矣。方宜白通汤主之,或潜阳丹亦可。

白通汤(为治阳隔于上的要药)

附子20-30生干姜60葱白四茎

【阐释】笔者用白通汤治疗发高烧不退,取得满意效果。患儿9 岁,高热摄氏39 度以上,注射针药已四日,高烧不退。来诊的前夜,哭闹不宁,将转为抽风。余以手摩小儿头部及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阳相格,上下不通,虽发高烧,却非凉药可治。因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故为之处方如下:附片30 克干姜20 克葱白30 克童便引。病者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患者发高烧,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

图片

8、问曰:病人素缘多病,两目忽陷下,昏迷不醒,起则欲绝,脉细微而空者,何故?

答曰:此五脏之真气欲绝,不能上充而下陷,欲从下脱也。今见昏迷,起则欲绝,脉微,明是真气之衰,不能支持也。法宜峻补其阳,方宜四逆汤以回其阳。

9、问曰: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应而反甚者,何故?

答曰:此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而不能统摄津液之故也。外感之清涕忿嚏,必现发烧、头疼、身痛、畏寒、鼻塞之情形。法宜大补先天之阳。方宜大剂四逆汤,或封髓丹,即姜桂汤亦可。

姜桂汤

生姜45桂枝30

【阐释】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鼻流清涕或浓涕,经年如此,中医俗称为脑漏。脑髓乃人身立命之物,岂可流出乎?现代医学检查为鼻窦炎,久治不愈者,多为上焦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每以姜桂汤治之而获效。如病者林××患此症五年,服姜桂汤二剂见效。因其中下焦之阳亦显不足,故继以附子理中汤加补肾药,连服八剂而竟全功。

10、问曰: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阳暴浮也。法宜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至若肝胆有火,则多见头晕、目赤、耳肿痛、口苦、两胁胀痛、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治宜清泻肝胆实火,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11、问曰: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

答曰: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附子20-30白术15干姜15人参6炙甘草9

【阐释】理中汤本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温运之力更强,脾胃欲竭之阳得复,诸症自可立解。如断为实火,或寒热杂投,俱属误治。据郑氏嫡孙与笔者谈:其祖父晚年得子,父亲体虚多病,家中常备附子理中丸与服,身体始得日渐康复。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脾肾阳虚,身体羸弱,反复感冒之患者,获得满意之效果。

12: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肿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者,何故?

答曰:此肾中之真阳欲绝,不能统肾经之血液也。急宜大剂四逆汤,以救欲绝之真火。若谓阴虚火旺,以滋阴降火之品投之,是速其危也。

【阐释】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患牙齿出血者,医者以为火重而治以清火之剂,多不见效,实由不知其为肾阳不足而致。余治此症,常先以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以止血,继以四逆汤加补肾药而全愈。

图片

13、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火之精气发泄也。不思水饮,身重欲寐,明系阴盛逼出真火之精气,有脱之之意也。此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机。方用潜阳丹。

【阐释】笔者在临症中,若口臭无阴象,多为胃火旺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而口臭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14、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夫人一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布护运行。此病可与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阳虚则中宫健运之力微,水谷之湿气,与内之阴气相聚,而为涎为痰。久久阳微,寒痰上涌,堵塞清道,遂卒倒昏迷,而曰中痰也。中痰者,可与姜附茯半汤治之。

姜附茯半汤(回阳降逆,行水化痰)

生姜60取汁附子30茯苓24半夏21

15: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真气上脱,已离乎根,危之甚者也。方宜潜阳丹主之。夫喉痛一症,其在各经邪火所作,必不上热下寒,即来亦不骤。

16、咳嗽、喘促,自汗,心烦不安,大便欲出,小便不禁,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真阳将脱,阴气上干清道也。法宜回阳降逆,温中降逆,或纳气归根。方用四逆汤、封髓丹、潜阳丹。

17:胸腹痛甚,面赤如硃,不思茶水,务要重物压定稍安,不则欲死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暴出而与阴争也。此病非纳气归根,回阳降逆不可,方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

【阐释】胸腹痛原有九种,即'一虫痛,乌梅丸;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六食痛,平胃煎;七饮痛,二陈咽;八冷痛,理中全;九热痛,金铃痊。'

18问曰: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者,何故?

答曰:此肾气不藏,肾水汜溢也。其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可与滋肾丸,桂苓术甘汤。胃寒者,关脉必迟,唇口必淡白,食物必喜辛辣热物,可与理中汤。

滋肾丸:补水,纳气归肾

黄柏30炒知母24安桂9

桂苓术甘汤 :化气、行水。亦治脾虚水肿,痰饮咳嗽

桂枝24茯苓60白术30甘草15

【阐释】口吐清水,饮食减少。由于胃寒者,以理中汤温健脾胃,即能痊愈。由于肾水泛溢者,治以滋肾丸或桂苓术甘汤。滋肾丸凡一切阳不化阴,阴气发腾之症,皆可以本方施治。至于桂苓术甘汤为治痰饮、水湿的要方。郑氏用以治此症,系取其能化气行水,使水从皮肤蒸发,小便利出,而口吐清水自止。又因其能补土以制水,故可推广以治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

图片

19问曰: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者,何故?

答曰: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此病当与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若乳头不肿,病专于胃;乳头独肿,病专于肝。知其一元之发泄,治法终不出回阳、纳气、封髓、潜阳诸方。苟以为风寒、气滞所作,定有寒热往来,头疼身痛,红肿痛甚,口渴种种病形,方可与行气、活血、解散诸方治之。

20、问曰: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硃,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何故?

答曰:此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法宜回阳祛阴,方用四逆汤,重加吴茱萸。若系肝经风火,则必痛甚,身必不重,爪甲必不青黑。今纯见厥阴阴寒之象,故知其元阳为阴寒逼出也。

21问曰:病人头面四肢瘦甚,少腹大如匏瓜,唇色青滑,不思食物,气短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为阴所蔽也。法宜峻补其阳,方用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外因者何?或因风寒暑湿燥热入里,阻其气机,延绵日久,精血停滞。感之浅者,流于皮肤,感之深者,流于腹内,若在手足骨节各部,便成疮疡疔毒。阻在上焦,胸痹可决;阻在中焦,中满症属;阻在下焦;腹满症作。

内因者何?大抵由外而入者,气机之阻,由内而出者,气机之散也。阻者宜开,调气行血,随机斡运为要;散者宜收,回阳纳气温补为先。然胀与肿有别,胀者从气,按之外实而内空;肿者从血,按之内实而外亦实。治胀者,宜养气、宜补气、宜收气,忌破气、忌耗气、忌行气,尤贵兼养血。治肿者,宜活血、宜行血、宜破血,忌凉血、忌止血、忌敛血,尤须兼行气。学者欲明治胀之要,就在这一气字上判虚实可也。

22问曰: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法宜温补下焦之阳,方用四逆汤加安桂。若热结而二便不利者,其人烦躁异常,定见黄白舌苔,喜饮冷水,口臭气粗可凭。大便不利者,法宜养血、清热、润燥,麻仁丸主治之;小便不利者,法宜养阴、清热,导赤散主之。

23问曰:病人每日交午初即寒战,腹痛欲死,不可明状,至半夜即愈者,何故?

答曰:此阳虚而阴盛,阻其气机也。法宜扶阳抑阴,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砂、半。

24问曰:平人觉未有病,惟小便后有精如丝不断,甚则时滴不止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之阳衰,不能束精窍也。法宜大补元阳,交济心肾为主。方用白通汤。

25问曰:病后两脚浮肿至膝,冷如冰者,何故?

答曰:此下焦之元阳未藏,而阴气未敛也。法宜峻补元阳,交通上下,上下相交,水火互根,而浮肿自退矣。方用白通汤主之。

26问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其故何也?

答曰:吐则亡胃阳,利则亡脾阴,中宫之阴阳两亡,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逆冷。二土居中,一运精液于上而交心,一运精液于下而交肾,今因吐利过盛,二土骤虚,不能运精液而交通上下,故烦躁欲死。主以吴茱萸汤。理中汤证,病人虽吐利,未至烦躁,故酌重在太阴;此方深一层,病人因吐利而至烦躁欲死,烦属心,躁属肾,故知其为少阴病。

吴茱萸汤(温中、降逆,补肝)

吴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图片

27问曰: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有时外热一退,即不畏寒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外越而不潜藏故也。此症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内、外稍异耳。法宜回阳,交通上下为主。方用白通汤、四逆汤。若兼头、项、腰、背痛,恶寒,于四逆汤内稍加麻、桂、细辛亦可。

28问曰:大病未愈,忽呃逆不止,昏沉者,何故?

答曰:此元气虚极,浊阴之气上干,脾肾欲绝之征也。法宜回阳降逆为主,方用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亦可。

29问曰:病人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何故?

答曰:此肾阳不足,而肾阴盛也。由房劳过度者,病人两尺必浮空,面色必黑暗枯槁。由感寒而成者,两尺必浮紧有根,兼发热、头痛、身痛者多。凡属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雨更甚之人,多系肾阳不足所致,寒湿所致亦同,总在脉色上求之。若阴虚所致,必潮热口干、脉细微、内觉热,逢亢阳更甚。元气亏者,可与潜阳丹;湿气滞者,可与肾着汤;由感寒者,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肾虚者,可与滋肾丸、封髓丹、潜阳丹。

肾着汤(温中除湿)

白术30茯苓18干姜18炙草9

麻黄附子细辛汤(交阴阳温经散寒)

麻黄24附子18细辛9

30、问曰: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日逢未刻即寒冷,冷后即发热,大汗出,至半夜乃已,日日如是,人渐不起,气促,诸医照疟症治之不效者,何故?

答曰:此由吐伤胃阳,胃阳欲亡也。夫病初起即发吐,病根已在于太阴。太阴与胃为表里,里病及表,故吐。吐则亡阳,故畏寒。复又大热出汗者,亡阳之征也。逢未而病起,至半夜而病止者,阳衰于午未,而生在子也。人事昏沉,气促渐不起,阳将亡而未亡也。

亦有因饮食停滞中脘,气机遏郁不行,逢阳则热,逢阴则寒,其人必饱闷吞酸嗳腐为据,即食疟。若此病先由发呕吐(呕吐有因厥阴之气上干者,有胃欲绝者),渐冷、渐发热、出汗、气促、人沉迷,明明吐伤胃阳,故断之曰胃阳欲亡也。法宜急降逆温中回阳为主。回阳者,非回先天坎中之阳,而专回胃阳者(阳本一分而为三也)。方用吴茱萸汤,或吴萸四逆汤,或理中汤加吴萸。

【阐释】 笔者经验若发热多于发冷,汗出多,口渴甚,脉弦数者,加知母、石膏、花粉、黄连之类。若发冷多于发热,口渴不甚者,脉弦迟,加附子、干姜、桂枝。至于食疟,则用保和丸治之。无论其为热重、寒重或食疟,均于方中加入常山,其效更著。

31问曰:病人前两月,上牙两边时时作疼,肝脉劲如石,脾脉亦有劲象,但不甚于肝部,后忽左边手足软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右边〕伸缩尚利,言语饮食如常者,何故?

答曰:此先天真气已衰,将脱而未脱之候也。近似中风,其实非中风也。夫病人上牙时时作疼,原系真气不藏,上冲所致,肝脾脉劲如石,先天之阳,欲附肝脾而出,暴脱之机关已具。后忽左边软弱,不能步履,麻木冷汗出者,是先天真气已衰于左,不复充盈。右边伸缩尚利者,后天脾胃之阳尚充,故也。此际急宜保护后天。法宜先后并补为主,方用附子甘草汤,或加姜、桂、砂、半,缓缓调服,月余可瘳。解见上。

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若妄施之,是助阴以灭阳也,辨察不可不慎。总在这阴象上追求,如舌青、唇青、淡白无神之类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