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中园霁清轩

 昵称53864323 2021-01-29
山水园林的自然风景摄影

颐和园里的园中园是谐趣园,谐趣园里的园中园,叫霁清轩。

谐趣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

乾隆时期霁清轩在谐趣园中的位置。谐趣园里的建筑名称和今天有所差异。这张图是我从网上下载的。

进入谐趣园向北边走,在北岸边有一片小竹林,竹林东边可以看到长廊,从这个长廊的门道穿过去,沿着这一条上坡的石板路。就可以看到霁清轩。

这里没有路标,沿着路走就到门口了。

霁清轩在2018年底就低调开放,我每次到谐趣园都会到里面转一转,不过霁清轩周末会关门,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也会闭园。

霁清轩的正门是一座垂花小门。

从院外就可以看到主建筑霁清轩。

霁清轩曾经与谐趣园一体,它与谐趣园的“涵远堂”在同一轴线上,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筑。一山一水,虚实相映,相得益彰。

霁清轩和清琴峡都是乾隆题的名。

霁清轩的走廊设计比谐趣园的更隐显曲折,有回声的长廊更加有趣。

霁清轩平面图(选自《颐和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

这就是这个园中园的主体建筑~霁清轩。


霁清轩面阔三间,灰瓦卷棚歇山顶,金砖地檐、柱上彩画绿色底藤萝花,据说是清代独有的海曼式苏式彩画,其精致典雅,有如大家闺秀藏在深闺。

很难得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雪后,霁清轩没有闭园。

在园子的西边高处有一所房子,名清琴峡。

疫情之前霁清轩的门是开着的里面有一些展品,均为复制品。去年疫情发生后,一年多了没有再开过。

展品不多,西边一面墙的展品都在一个玻璃框之中。

霁清轩建筑的一角,可以看到柱子上,横梁,窗棱,所有的装饰图案都是藤萝花。

霁清轩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

霁清轩是翘角飞檐。

建在山石之上的霁清轩。

霁清轩里面建筑得最漂亮的是圆型的有回声的长廊。

能起回声的长廊。

圆型长廊的外面白墙,各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也非常漂亮。

霁清轩园里有很多苍松古树,更显一份幽静。

这里的假山上有座四方亭,在颐和园还是清漪园的时候,此亭为八方重檐式样光绪年间重建时,改为四脊攒尖方宝顶,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亭子四面垂花柱古色古香,精美异常,在颐和园众多亭子中也是独具特色。

四方亭。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远眺田园景色,可俯听溪流清韵,是园中极佳的观景地,当年,每当下雨时,乾隆便来到这里,“霁”的含义就是雨或雪刚停时。

四方亭上观景真是棒极了!

对面红色的建筑就是清琴峡。

从四方亭望去左边是长廊,右边就是霁清轩。

霁清轩后檐围廊东西与两翼由游廊通连,西面以十一间转角游廊连接清琴峡,东面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以及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在一起。

1948年,沈从文先生曾在这里小住,看看沈先生笔下是如何描写霁清轩的。

“建在巨石之上霁清轩后是一处山涧,这个山涧并不大,下雨时会有水流,于是,这里便有了一座“清琴峡”清琴峡是霁清轩的西殿,坐西朝东此处山形与地面有约45度斜坡,造园者因山制宜,将后溪河水一分为二一水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一水向东,穿过地下暗道流向圆明园。”

沈从文先生笔下“清琴峡流水潺潺,原来这一道小小涧溪,虽无多少曲折,却有一点丘壑。设计时虽若半就天然石头皱褶断折处引水下泄,却已注意到一衣带水的效果,本来之重在引水漱过时作出一点琴韵,石头下有许多处都淘得空空的,结果却成了鱼虾的安全窝。水中的鱼只能做濠上鉴赏,可不宜具染指遐想。”

现在我看到只是一条沟,已经完全干枯了……

早就听不到流水潺潺,也看不到小溪淌过。

偶尔还能拍到琴清峡里的水,水中倒映着琴清峡这座建筑。

长廊。

八角重檐亭。

霁清轩的夏天被翠竹掩映。

秋天的霁清轩里的霜染的红叶。

冬天被积雪覆盖着的霁清轩。

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以及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在一起。

走出八角重檐亭,军机处等建筑围建在外边。

非遗展厅一直都没有开过门,大概还没有布置好。

军机处也是三间房的建筑。

外边的围墙。

顺着霁清轩门前的石板路下坡就到了谐趣园里的竹园。

我喜欢颐和园,也喜欢到谐趣园,霁清轩里走走停停,这是一处特别清净雅致的好地方。

更新于 14小时前
来自作品集精华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