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夸天下无双艳,枝繁叶茂“牡丹张”

 雪小石 2021-01-30
 东方书画艺术网独家报道(怡然):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是国人公认的国花,被视为幸福、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千百年来,牡丹不仅给诗人以灵感,留下“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等名句广为传颂,而且备受历代画家的青睐,成为他们笔下的绘画题材,也因此涌现出众多善画牡丹、风格独具的名家。天津的“牡丹张”在众多牡丹画家中独树一帜,不但在津门家喻户晓,而且享誉华夏,最特别的是四代相传,形成令人艳羡的家族世袭阵容,堪称为五彩缤纷画坛中的一朵奇葩。
 

 
酷爱牡丹,德高望重的第一代创始人张毓枚

 
    “牡丹张”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是张毓枚先生。张毓枚生于1885年,卒于1958年,河北省河间市人。早年在天津自立门户,“七七事变”后返回故乡,过着半农半画的生活,并以画会友,广泛结交进步人士,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望。解放后曾被选为河间市政协委员。
 
    张毓枚师从画家张熙春习花鸟画,尤其喜欢画牡丹。善画蝴蝶,笔下的蝴蝶栩栩如生。所画的牡丹,形神兼备,独具风姿,被誉为“牡丹张”。因为张毓枚酷爱牡丹,深深影响了子孙后代,爱牡丹,画牡丹自此世代沿袭,成为张氏家族的特征。



张毓枚作品1



张毓枚作品2



张毓枚作品3



张毓枚作品4



张毓枚作品5



张毓枚作品6


 
开宗立派,名扬四海的第二代创始人张锡武



 “牡丹张”家族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代创始人张锡武

 
    “牡丹张”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第二代创始人张锡武先生。他出生于一九二七年,八岁随父亲学画,颇得真传,为他日后走上绘画道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来到天津后,历任天津美术工作室、天津美术出版社编辑,天津杨柳青画社社长、总编辑。在70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他广泛涉猎国画、连环画、年画等多个画种。尤以擅画牡丹而名噪画坛,其作品鲜活浓艳,仪态万千,备受推崇。出版有《张锡武画选》、《张锡武牡丹画选集》、《写意牡丹画法》、《牡丹的画法》等著作,为继承和发展国画牡丹技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美术界赞誉为“牡丹张”。



张锡武作品1



张锡武作品2


 
    张锡武一生涉猎较广,专注于牡丹创作起源于一次出差到洛阳,当时正值牡丹盛开的季节,美丽的牡丹花吸引来不计其数的赏花者。这引起了张锡武的思考:既然牡丹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何不专注画牡丹?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看牡丹,加上观察和思考,他产生了用画笔画出具有更高欣赏价值的牡丹的想法,于是他翻阅了大量有关牡丹绘画的资料作为参考,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就这样他开始画牡丹,一画就是四十年。



张锡武作品3



张锡武作品4

 
    开始时,张锡武用工笔画牡丹,后来以写意为主,兼用工笔。在他看来,工笔是绘画的基础,一旦画家的脑子里有了图像,那么再画写意时就有了基础,就会比较容易。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画水墨写意的传统,以墨求气,以线求骨,以色求韵。同时把大写意和小写意结合在一起,既有大写意的雄浑气魄,又有小写意的细节刻画,加上工笔的细腻,赋予他笔下的牡丹别样的韵味。



张锡武作品5



张锡武作品6

 
    多年来,张锡武潜心研究牡丹画法,吸收了很多牡丹画家的长处:他学习近代的王雪涛先生,用重色托浅色,让牡丹有很多层次,深沉厚重;他学习任伯年借鉴西画技法,让牡丹叶子水份较多;他学习吴昌硕画牡丹由书法篆书入手,使画面厚重。



张锡武作品7



张锡武作品8

 
    在画牡丹的过程中,张锡武不但研习借鉴,还坚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己的画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用春天的花,秋天的叶,冬天的根,创造出一种新的画牡丹的符号。他借鉴山水画的“三远法”,从俯视、仰视和平视的不同角度去表现牡丹,用山水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理念画牡丹,将山水画与花鸟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把国画和西洋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大量留白,“计白当黑”,西画则习惯“计黑当白”,他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绘画时他不仅用国画的颜色,还用水粉,颜色深浅结合。这样,张锡武画的牡丹就有了自己的新意,最终形成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牡丹张”绘画风格。


 张锡武作品9



张锡武作品10

 
    但张锡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除了深入研习前人的牡丹画法,张锡武还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牡丹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牡丹花期不长,只在每年春天开半个多月。为了画牡丹,他每年都在牡丹花开的季节,去洛阳、菏泽写生。为了近距离观察牡丹,他从不住宾馆,而是住到牡丹园附近的农户家。白天,他在牡丹园中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毫无怨言;夜里,他披着棉大衣,借着月光细心观摩牡丹的变化。他发现,在不同的时空里,牡丹的神态各不相同,白天花瓣舒展饱满,夜里花叶微微闭合,如同人在休息。熟悉了牡丹花的习性,张锡武便把牡丹在这半个月里的不同风貌都用画笔表现出来,包括风牡丹、雨牡丹、雪牡丹、霜牡丹、晨牡丹、夜牡丹等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出版的《张锡武牡丹画选集》中的100多幅牡丹,姿态万千,没有一幅雷同重复。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张锡武作品11



张锡武作品12
 

    张锡武的牡丹画精研古人的笔墨神韵,“师古而不泥古”,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古人也异于今人的牡丹绘画之路。他的画法神形俱秀,异彩纷呈,将大写意与小写意有机融合,山水画技法和花卉画法相结合,水粉画、水彩画和国画相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有立体感;同时创造性地吸收了西画的色彩,笔下的牡丹娇艳而不媚俗,热烈而不张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特别适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其作品或清新明快,或金碧辉煌,或绚丽璀璨,或恬淡细腻,或激烈奔放,无论哪种风格,都给人以“嗅之以香,触之欲动”的鲜活质感,这也是他的画作能获得业界服膺和群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张锡武作品13



张锡武作品14


    张锡武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国画研究所副所长。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及中央、部分省市主要媒体的专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务院、中南海及海内外美术博物馆收藏。他杰出的艺术成就,极大提升了民族绘画技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为构筑天津地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绘画长河中增添了浓彩重抹的画卷。



张锡武作品15
 
    多年来,张锡武不但秉笔不辍,93岁高龄仍坚持绘画,而且注重培养人才,让张派牡丹画代有传人,蔚然成风。
 
 

严谨继承,推陈出新的第三代传人冯字锦



 “牡丹张”家族第三代传人冯字锦

 
 
    “牡丹张”第三代代表人物冯字锦,系张锡武的儿媳,得家翁亲传,深得张派牡丹画艺真谛。张锡武先生评价她画的牡丹更接近大众,更受大众的欢迎,称赞她悟性极高,对张派牡丹画继承得很到位。冯字锦对张锡武先生彩墨牡丹的雍容华贵、鲜活厚重的风格和求娇艳、克呆滞、避妖冶的创作理念感悟颇深,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挥洒有机结合起来,汲取了西画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刻意表现牡丹花在不同状态下的鲜活质感,追求婉约之美和灵动之态。张锡武先生曾说:“画画就是要把生活中最平淡的东西升华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作品,就像酿酒师把充饥的粮食酿成醇香的美酒一样。”在创作中,冯字锦一直秉承着这种大众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原则,努力追求“张派”牡丹花形的灵动,花叶的婀娜,枝干的遒劲,使画面展现出热烈奔放的张力。



冯字锦作品1



冯字锦作品2



冯字锦作品3


 
    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冯字锦总结出画牡丹的“鲜,活,动,美”四字要领:“鲜”是指花色具有鲜艳丰腴的质感,需要通过色彩的调和与搭配表现出来;“活”是指注重画面的空间感与透视效果,从花形的层次到叶子的肌理都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既有艺术的夸张又有强劲的活力;“动”是指动静结合,将灵动的特性赋予每一朵牡丹;“美”是指画面的唯美,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让人领略艺术带来的视觉美感和心灵震撼。



冯字锦作品4
 


冯字锦作品5



冯字锦作品6



    除了严谨继承张派牡丹画法的传统,冯字锦还紧扣时代脉搏,用中国色彩的艳丽与西画色彩的深邃,以超逸的笔法和挥洒自如的技巧,营造出浑厚华丽、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既将“牡丹张”的画艺发挥到了极致,又逐渐展现出个人独特的风貌,在津门享有“冯牡丹”之美誉。



冯字锦作品7



冯字锦作品8



 冯字锦作品9



 冯字锦作品10



冯字锦作品11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
 
 
    在张锡武先生的谆谆教导和冯字锦女士的躬先表率之下,“牡丹张”第四代传人张君、张雅芳,张锡武先生的学生王喜瑞等也都学有所成。张君善工笔,并在海外留学,谨遵“拿来主义”的原则,将“牡丹张”的传统与外来元素有机结合。张雅芳自幼酷爱绘画,后随祖父张锡武先生和母亲冯字锦女士专攻牡丹。张锡武先生的学生王喜瑞在先生身边耳濡目染,受益良多。这些“牡丹张”第四代传人出色继承了“牡丹张”的画风,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年轻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



 “牡丹张”第四代传人张君



张君作品1



 张君作品2



张君作品3



“牡丹张”第四代传人张雅芳



张雅芳作品1



张雅芳作品2



张雅芳作品3



张雅芳作品4



张锡武学生王喜瑞


 王喜瑞作品1



王喜瑞作品2



王喜瑞作品3



王喜瑞作品4



    “牡丹张”家族从第一代张毓枚初创名号、远近闻名,由第二代张锡武正式开宗立派,扬名四海,经第三代冯字锦鼎力传承,发扬光大,到第四代接棒继承,青出于蓝。经过四代人的不懈努力,“牡丹张”已经形成枝繁叶茂、繁花似锦之势,成为颇具传奇色彩的绘画艺术家族,为津门画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东方书画艺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