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人众众人 2021-01-30

魏惠王魏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第三位国君,魏文侯魏斯之孙,魏武侯魏击之子。魏惠王在位五十年,是魏国从盛到衰的一位君王。

他在位的前半生,是魏国霸业辉煌的时期,在位的第二十九年,魏军在马陵被齐军击败,元气大伤,魏国的霸业从此衰落。

魏惠王在位时期,主要的施政举措有四项:

第一项,公元前361年,也就是魏惠王在位的第六年,魏国将都城从河东安邑,迁到了中原的大梁。

安邑处在河东腹地,靠近晋国旧都绛,但三家分晋后,河东被韩国和赵国包围,魏都安邑经常被赵国和韩国联合打到家门口,魏国很受约束。

而且安邑又地处山河险阻的河东盆地,对于实力膨胀,需要与中原各国频繁交流,提升自己霸主形象的魏国来说,显然是不太便利的。

第二项,魏惠王继续推行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的变法,兴修水利工程,在黄河岸边建立堤坝,进行防洪灌溉。

并且又开放贵族独占的山林川泽,允许平民开发耕种,这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进一步提升了魏国的国力,稳固了魏国的霸权。

第三项,魏惠王继位以后,着力于修复与赵国、韩国的联盟关系,继续领导三晋联盟与齐楚进行争霸。

第四项,魏惠王继承了其父魏武侯时代,对秦国的政策,转攻为守。派遣将领龙贾,率军在西河郡修筑长城,防守秦军的进攻。

魏惠王的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魏国提升国力,维护了魏国的强大,使得魏国继续成为诸侯的领袖,战国的霸主。

但是这一切都在魏惠王二十九年,发生了改变。魏国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故伎重施,进攻大梁,解围韩国。

魏军为报桂陵之败的仇,追击齐军。魏军主将庞涓,误中孙膑的减灶之计,别齐军在马陵道埋伏。魏军惨败,庞涓兵败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马陵之战后,魏国迅速从战略进攻陷入战略防守之中,面对逐渐强大的秦国、齐国,在两个大国的夹击之下,魏国不断惨败,魏国迅速从战国第一强国,衰落成为与韩国一样的鱼腩国家了。

从魏惠王继位的整个施政举措来看,其实并没有出现重大的失误,他也是一位立志要发扬魏国霸业的国君,但是为何魏国却在他的手上越来越弱呢?

魏国的霸业,并非是魏国就独强于战国,其实是晋国的霸业

魏文侯强大魏国,建立魏国的霸业,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举措,一是内修,国内推行变法,重用各类人才,令魏国一跃成为三晋的扛把子。

二是外交,虽然魏国的领土和国力,都比不上楚国、齐国两个大国,但是魏国有一帮兄弟啊。魏文侯坚定地联合赵国、韩国,将他们绑上魏国的战车,在中原与齐国、楚国争夺霸主。

因此可以说,魏国是霸主中的霸主,这并不是说魏国的就是王中王,霸中霸。而且魏国能够称霸,其实更多的还是延续晋国的霸业,以三晋的名义称霸,而他自己是三晋的大哥,自然就是霸主了。

如果脱离三晋,把魏国单独拉出来,其实魏国的硬实力恐怕与齐楚两强是有点差距的。从魏武侯意图武力干涉赵国,被击败于邯郸,魏惠王继位,被赵国联合韩国报了一箭之仇。

从三晋不时爆发的一些冲突来看,魏国妥妥的是三晋的大哥,但是两个小弟也不是拿他没办法,因此魏国并不是独强的霸主。

魏国与韩国、赵国的三晋联盟彻底破裂,陷入列国围攻之中

魏国作为三晋的大哥,着实是有点不称职,魏国强大以后,一直担心赵国强了自己的老大的位置。所以从魏文侯一开始,就一直压制着赵国,防止赵国强大。

魏文侯做的还不太过分,魏武侯就过分了,赵敬侯继位之初,赵国公子赵朝作乱。魏武侯竟然支持赵朝,派兵协助赵朝进攻邯郸,被赵军击败,魏、赵关系破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魏、赵的梁子从此结下以后,后面还持续不断。赵敬侯眼看着三晋联军在中原节节胜利,魏国占领了楚国的大梁,韩国一步步蚕食郑国,而赵国一口汤都没捞着。

赵敬侯就把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方便赵国瓜分中原的利益,但是魏国不高兴了,一直给赵国使绊子,鼓捣卫国进攻赵国。赵军无法抵抗魏军,于是和楚国联合,共同击败魏军。

魏武侯去世之后,两个儿子争夺君位,魏国人立魏罃为国君。赵、韩两国都参与进来,效仿魏武侯对别国的事情指手画脚。

赵韩联军在浊泽击败魏军,但是两国因为意见不合,最终闹掰,魏罃击败魏缓,继位为魏惠王。因此从魏惠王继位开始,三晋联盟就已经名存实亡,三国之间矛盾重重。

但是为了维护三晋内部的关系,保证魏国的霸权,魏惠王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维持着三晋联盟的存在。

但是只要有矛盾,堡垒总是先从内部被攻破,不知道是因为东西两个方向的齐国、秦国的逐渐强大,魏惠王脑子发热了,想统一三晋。

做了二十多年的霸主,魏惠王已经飘了,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为赵国进攻卫国。派军队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击败回援的魏军,生擒庞涓。

但是此时魏军已经攻克邯郸,迫使赵成侯签订城下之盟,桂陵之战魏军元气未伤。但是这一战如果魏国脑袋清醒的话,可以发现自己已经危机四伏了,齐国、楚国都出兵救赵了,秦国也在蠢蠢欲动。

但是随后的公元前352年,魏国在襄陵之战中,联合韩国击败了齐、宋、卫联军,齐国通过楚国向魏国求和,魏国霸权保住了。

但是魏惠王充分发挥了自己记吃不记打的本性,上一次攻打赵国,被人狠狠捶了一顿。终于在公元前342年,魏国按耐不住,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援。

韩国五战皆败后,齐军出兵攻打大梁,魏惠王眼看又是齐国来捣乱。撤回在韩军队,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副将,率军攻打齐军,力图打疼齐国,让齐国以后不敢捣乱。

结果齐军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以“减灶计”令魏军轻敌冒进,庞涓率领精骑脱离主力追击齐军,在马陵道被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自杀。

随后齐军连续击败魏军主力,魏国从此元气大伤。桂陵、马陵魏国两次被痛揍,都是因为攻打曾经的盟友,结果被齐国抄了后路。

所以说,三晋联盟的彻底破裂,已经预示着魏国霸权的衰落,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没有盟友,必然被围攻,保命都困难。

魏国人才使用,和发展战略的错误,是霸权衰败的根本原因

魏国的崛起是魏文侯重用人才,正确的战略布局所奠定的。而魏国的衰败,也同样的是魏武侯、魏惠王父子没能用好人才,战略布局的错误所带来的。

有些人将魏国最终的衰败,归结于魏国延续了晋国时期的春秋霸权思想,将精力集中到了中原的争霸中,其实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

对的是晋国在中原的百年霸业,确实如魏国一样,投身于中原,不断地和楚国、齐国争夺霸权。

但是不同的,晋国并没有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中原,而是不断对外扩张,提升国力。把领土从运城、临汾一代,扩张到了山西北部的句注山,跨过太行山,东边扩张到了与齐国交界。

晋国能打下这样辽阔的土地,可是在中原争霸中得不到的。魏国想学习晋国的霸业,魏文侯时期学了个像模像样,跨过黄河,向西侵占秦国的土地,向北夺取胡人的土地,使得魏国国力大增。

等到魏武侯、魏惠王继位后,以为魏斯打下的基业就够用了,一头扎进中原出不来了,错失了最好的领土扩张机会。学晋国,只学到皮毛,还老想出去找人干仗,你魏国不挨打,还有谁能挨打呢?

最后是魏国的用人策略,着实是渣的要命啊,魏国地处晋国最核心的地带,捡了晋国和魏文侯时期留下的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魏武侯、魏惠王这一对败家玩意,都不知道用。

魏武侯又把魏国拉回了重用贵族势力的老路上来,而魏惠王更是眼睁睁地错失了孙膑、商鞅、张仪这些人才。追逐与孟子、惠施这等名声响亮、空有德行的名士,人才的流失,奠定了魏国衰败的基础。

魏文侯时期,重用了李悝、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者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将,成就了魏国的霸业。

而魏武侯以后,魏国不再重用寒门士子,那岂不是“成也寒门,败也寒门”,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哪有不败的道理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