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人物·白雪石】现代中国画的创造者——陈池瑜谈白雪石的艺术人生

 滴水斋主 2021-01-30


主持人语:

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一直处在发展与变革中。如何转化传统资源?如何吸收外来资源?变或不变?如何转变?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在讨论之中。伴随着不同的声音与见解,中国画一路走来,也将一路走下去。不管艺术主张是否相同,处在不同时期的重要艺术家都有一个相同特点:具有一种勇者的探索精神。他们不满足于既有成熟的艺术风格,而是寻求新的转型,创造新的高度。在艺术的道路上,正是他们永不止息的坚定脚步,将中国画不断推向新的境界。本期[时代人物]推介白雪石,他的山水画风格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熟且独树一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他继续观察、写生、思考,钟情于自然,寻找山水和水墨之间的关系,形成婉丽润泽、清新明快的山水画新风。[本期名家]推介的艺术家胡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画家。他尊重传统并谋求创新,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脉,从水墨语言出发,将观念的变革和语言的创造结合起来,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在综合材料绘画上开拓出新的道路。本期[案边点滴]特别采访何加林教授,他的艺术成熟于杭州,求变于北京,风格转型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让我们走进何加林工作室,分享他在山水画创作与思考中的真知灼见。

——阴澍雨


陈池瑜 (右) 接受赵晨采访


白雪石(1915—2011),自幼习画,1932年在中学读书时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1933年,经画界友人推荐,加入“湖社”。1935年,师从诗、书、画、印皆长的山水画家梁树年研习山水画,1937年至1948年多次举办个人画展。20世纪50年代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9年至1964年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1964年至1984年先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72年后,应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及北京饭店等绘制巨幅山水画五十余幅。1980年至1996年赴日本、新加坡、美国及中国香港访问并举办画展。



赵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刊编辑部主任、美术学博士):陈老师您好!“立象尽意——白雪石中国画作品展”于2020年9月1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您作为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参与了整个展览的策划和实施。我受《美术观察》编辑部委托,请您谈谈白雪石先生的艺术人生,在[时代人物]栏目加以推介。首先请您谈谈白雪石先生的艺术贡献与策划这次展览的初衷。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感谢《美术观察》的采访。白雪石先生是我国著名国画家,他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方面的创作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他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画创作及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有计划地推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个展,先后主办张仃、吴冠中、雷圭元的个展。经冯远馆长、苏丹副馆长、杜鹏飞副馆长提议,并和白雪石先生的家属商议,决定举办“立象尽意——白雪石中国画作品展”,并于2020年9月10日隆重开幕。我们举办白雪石中国画展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传统,梳理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思想及创作成就,白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一有关老一辈艺术家的系列展览,对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积淀和艺术创作及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资源。二是白先生的国画创作成果突出,他是现代中国画的创造者,现代中国画变革的实践者,举办他的作品展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对于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也有启示作用。


白雪石19岁时留影

赵晨:中国画在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西画造型与笔墨语言、写实写生与反映生活等创作语境和思想交锋中向前发展,几代中国画家都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做出了探索,白雪石先生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他的从艺经历、教学思想、创作探索中,都能窥见中国画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请您谈谈白先生的从艺历程。

陈池瑜: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无论在工笔重彩、院体画还是文人画、水墨画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是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由于受到西学影响和西方古典艺术与素描、明暗造型等观念的影响,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人提出变革中国画和美术革命的观点,发起对元明清文人画的批判。在寻找中国画变革的过程中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在中国画自身传统中寻找突破口进行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与变革,一是借鉴西方写实方法或现代艺术方法进行中国画的改造。这两条道路、两种方法都推进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


1977年,白雪石带学生到北京十渡写生

白雪石是深入传统进行创作与变革的代表画家。新中国成立初期,白雪石在北京四十八中任美术教师,1958年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0年在北京艺术学院教授山水画,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他在认真教学的同时,积极深入生活和开展写生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物画,以及新的山水画与花鸟画。70年代以后多次到桂林写生,创作了大量以漓江烟雨、阳朔风景为题材的山水画,并为北京地区重要公共活动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办公楼、钓鱼台国宾馆等创作大幅山水画,形成清婉俊秀、气象明丽的风格特征,为艺坛和社会所重,产生较大的影响。


1988年,白雪石(左二)在香港“当代中国画展”上

赵晨:请您谈谈白雪石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期间的教学主张和艺术思想。

陈池瑜:白先生于1964年和吴冠中先生、卫天霖先生等人从北京艺术学院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培养了众多艺术和设计人才。白先生专心致志从事教学和创作,不大善于应酬,言语不多,对教学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在陶瓷系工作,教国画基础,因陶瓷上装饰画常要画花鸟和山水,所以他也教学生画山水和花鸟画,既强调传统笔墨,教学生临摹古代山水花鸟,有时也带学生写生,观察自然风景。其创作观念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强调国画语言和形式的自然清新,提倡清婉纯正的审美趣味。他的教学观念和国画创作实践,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其学生刘巨德、陈辉、张夫也等,在山水画、花鸟画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白雪石(左一)现场画画

赵晨:白先生是中国山水画现代化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画家,您认为白先生山水画在中国画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成就是什么?

陈池瑜:我们先看看白雪石1974年创作的《长城脚下幸福渠》这幅大作品,画的是北京昌平区南口公社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指导下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的场景。这幅画虽然是山水画,但表现了当时农业生产一片兴盛的景象。长城脚下,水渠两边,红色的桃花具有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绿色的梯田表现出庄稼的丰收。这幅作品非常好地把山水画和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这幅画非常突出的新特点。白雪石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能把山水画和社会的变化、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这幅作品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有一个突破意义,是70年代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新收获,体现了时代特点和新的面貌,极具创新意义。作品《烟雨漓江》画的是桂林山水,是一幅大构图的山水画。白雪石山水画基础非常扎实。新中国成立以后,白雪石游历祖国各地进行写生,1972年他到桂林写生并爱上桂林的山水,后多次到桂林进行写生收集素材。白雪石画这些新的山水画是在为祖国的河山传神,通过山水画来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歌颂我们的新生活。他的笔墨有自己的探索和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这张作品表现的是南方山水,这和北方山水不一样,北方山水高耸雄伟,南方山水清秀且烟雨蒙蒙。这张《烟雨漓江》把漓江清丽淡雅、烟雨朦胧的意境通过其清婉、雅致、润泽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把一片山色空蒙的漓江景象展示在观众面前。这幅作品是白雪石先生晚期绘画成就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个时期白雪石先生的审美观念和意境创造都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也是80年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果之一。


1994年,黄胄向白雪石(左三)祝寿

新中国成立后,和其他中国画画家一样,他面临如何用传统国画笔墨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深入生活和写生。白雪石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人物画,生动自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就是他深入到农村、工地中观察生活和写生并加以创造的结果。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自然景物,先后到燕山、太行山、庐山、黄山及北京郊区写生,特别是1972年以后,多次到桂林写生,观察漓江山水风景,并探讨水墨晕染、着色用墨的形式语言,用以表现漓江烟雨的自然风光。用写生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革新,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变革的主要方法和路径,因此,从白雪石的创作经历中,可以折射出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变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轨迹。

白雪石  牧羊女  纸本设色  129×62厘米  1959

赵晨:您刚谈到了用写生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革新,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变革的主要方法和路径。那么,他跟同时代创造现代中国山水画的画家相比,有哪些异同?

陈池瑜:中国山水画发端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得到较快发展,五代和宋代进入黄金时代,元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以来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了黄宾虹、傅抱石、关山月、石鲁、李可染、陆俨少、张仃等大家,白雪石也是其中一员,他也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创作成就卓著者之一。黄宾虹笔墨老辣、浑厚华滋,笔墨和气韵相得益彰,傅抱石独创“抱石皴”,在表现革命圣地景物和毛泽东主席诗词意境方面犹有特征,石鲁山水以“野怪乱黑”及抒发个性见长,关山月以写生表现新的山水意境,张仃焦墨山水博大雄奇,李可染则水墨淋漓、墨韵浑厚、境界阔远,白雪石的山水画也是独树一帜、风格鲜明。40年代他的山水画就已成熟,创作的《秋江泛舟》《剑阁凌云》《松荫垂钓》《荷亭消夏》,有宋元山水画之古意。他在50年代以后的写生山水中,也运用不少传统技法。他受梁树年先生影响,曾在故宫临摹过宋代画家范宽、李成、马远、夏圭和郭熙的作品,及元代王蒙、明代唐寅、清代石涛等人的作品,认为研究一些古人不同的风格技法是学习传统的必要手段,“不理解古的,就不知道什么叫出新,不临摹就无从谈继承,也就更谈不上发展”。50年代,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会”,白雪石参加该会,“中国画研究会”经常组织北京画家到京郊写生,这是中国画创作从临摹古人到面对现实进行创作的一个很大转变。他从现实景物中观察大自然山石树木的结构形象,用新的笔墨创作了《东单公园》和《颐和园之秋》等作品,他在60年代曾到山西大同、江西庐山、井冈山、景德镇写生,画了很多速写和比较完整的写生作品。这些写生和创作活动使他积累了笔墨技巧和胸中丘壑及山水情怀。到了70年代他几次去桂林写生,有时一去就是三个月,对桂林山水情有独钟,他边观察,边写生,边思考,找到漓江烟云和水墨淡彩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古人用的厚重矿物质石绿变为汁绿色,并将水彩中的翠绿和广告色中的各种绿色运用到他的山水画中,表现出中国南方草木苍翠的景象,形成婉丽润泽、韵致清雅的风格特征,他的作品清气袭人、韵味无穷,创造了一种新时代的清新明快的山水画新风格。这正是白雪石不同于李可染和傅抱石、石鲁的地方,也是他的山水画为世人所重的原因。


白雪石  北海  纸本设色  59×46厘米  1961

赵晨:润泽雅致的色彩表现一种清新明快的山水画新风是白雪石山水的主要特色。我们这次展览主要突出的是白雪石的艺术成长历程和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贡献,有些作品都是观众之前比较少见的,比如白先生的写生稿和人物画等,请您谈一下白雪石的人物画作品。
陈池瑜:我们这次展览是整理和展现白雪石的艺术创作经历和整体展现白雪石的创作成果,大家对白雪石的印象主要是他的山水画。我们在和白雪石的家属一起挑选作品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挑选其人物画和写生作品,以全面展现白雪石的创作成就。

中国人物画在晋唐取得辉煌成就,宋元明清山水画、花鸟画突飞猛进,人物画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国画界曾在50年代讨论如何用国画表现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工农劳动者的形象,画家们深入到工厂、农村观察体验生活,有时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国画家们创作了一批从题材到表现手法崭新的人物画,可以说,给几百年来沉寂的人物画打了个翻身战,创作出如《矿山新兵》《粒粒皆辛苦》《祖孙四代》等反映新生活的优秀作品。白雪石于50年代至70年代在人物画革新中,亦创作多幅时代感强、形象生动的人物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白雪石  拒马河之秋  纸本设色  44×54厘米  20世纪70年代

1954年,白雪石创作《把余粮卖给国家》,这张画是国画山水和人物情景结合的新创作,山下是农家宅子和收购余粮的大院,弯曲的道路上扬鞭催马,马车装着余粮,卖给国家,一片丰收景象。这张作品被作为新年画印刷出版,发行量很大,在社会上影响广泛。1959年他还创作了《牧羊女》《喂鱼》,1953年创作《庆祝普选》,1961年创作《蓖麻丰收》等,这些都是人物画中的精品。这次展出的另一张大画《向自然进军》,以广阔的场面表现青年突击队和农民开山劈岭,表现火热的劳动工地,是一张时代感很强的优秀人物画。

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人物速写,有村姑纺纱、农民收获粮食、藏族青年和儿童形象,他还创作连环故事画。这些速写和白描人物,准确地捕捉人物形象的神态和动作,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生动自然。这次展览展出白雪石的50年代至60年代的人物画和速写白描作品,使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白雪石创作的多样性。


白雪石  首次桂林写生  纸本设色  45×55厘米  1972

赵晨:当然,白雪石先生响彻画坛,最主要还是凭借我们熟知的“白氏山水”的影响,请您谈谈白先生的“白氏山水”的特点和意义。

陈池瑜:白雪石是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大家,他在40年代创作的山水画,显示了扎实的传统功底,在50年代至60年代创作的《卦山书院》《黄土高原》《燕山之秋》《井冈山》《五老峰》《沙坪坝毛主席故居》等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70年代以来,他的山水画开始呈现独特的形式与风格,亦即开始形成“白氏山水”的特点。他到祖国名山大川写生,创作的大批山水画有“燕山系列”“长城系列”“三峡系列”“黄山系列”,此外还有“城市园林系列”和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题材等山水系列。可见白雪石十分勤奋,对山水画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而使他在山水画创作中独领风骚的是漓江山水。


白雪石  泊舟阳朔  纸本设色  33×52厘米  1977

1972年,白雪石和同在干校劳动的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梁树年、俞致贞等一起应国务院机关事务局邀请,为国家涉外宾馆等作画,赴黄山、桂林等地写生,桂林山水的奇特美景吸引了白雪石,他多次到桂林写生创作,研究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四季景色变化,摸索烟云的表现方法和笔墨语言,形成独特的漓江烟雨表现形式和秀丽清婉的风格特征。他的漓江山水丰富多彩,有“写生漓江”“泼墨漓江”,有画春天的“烟雨漓江”,写夏天的“绿色漓江”,也有表现秋天的“红花漓江”。白雪石既有师从赵梦朱先生工笔花鸟的精细造型能力,又有临摹宋元明清古代山水画的笔墨功夫,同时又具表现新的时代景观的创新意识,他写生对悟桂林山水,洞悉桂林山水的韵致和精神,加之他几十年练就的笔墨语言,他生活在北方,又具南方的秀逸特点,南北融贯,在这种宽广深厚的艺术修养的积淀中,他独创了新京派山水画中的“白家样”。艺坛称赞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白家山水甲桂林”。如1973年他为西哈努克亲王居住的东交民巷国宾馆创作的《漓江》,根据漓江烟雨的气候和环境特点,特别将“水法”和“笔法”“墨法”相结合,用大笔挥写,淡墨晕染,表现出漓江两岸的天光水色和群山及倒影,成功地创造了这幅纵143厘米横280厘米的漓江风光的大画。1989年创作了《烟雨漓江》也是“白氏山水”的代表佳作。他将传统技法和新的生活与写生相结合,并借鉴西画中的光影和透视原理,融合水彩、水粉及版画技法,创造出现代写意青绿山水画,形成清新秀逸的审美风格和“白氏山水”艺术特征。


白雪石  太行之秋  纸本设色  108×76厘米  1978

赵晨:白先生的巨大意义还在于他高尚的品德及以其艺术对社会的巨大馈赠,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池瑜:白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他埋头工作,不计报酬,将艺术奉献给社会,得到艺坛和社会的很高评价。他为公共空间创作的大幅作品,既有传统国画的审美精神,又有新的时代风貌,并和现代大型公共场所厅堂空间和谐统一,创造了一种清朗向上、元气淋漓、春意无限的艺术境界,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他早期创作的漓江山水还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好评。后来有关单位找到白先生订画,白先生对于国家的任务、社会的需求,一律不讲条件,每件都精心创作。他无私地将他的艺术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他的许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全国政协会堂大厅中悬挂陈列,其巨幅山水《千山竞秀 万树争荣》及《古塞春晖》作为国家外事活动场地的背景画,发挥艺术的独特文化作用。白雪石从1972年开始,为国家党政机关邀请创作,为涉外单位接待厅室装饰陈列而创作,以及为社会各界义务创作及捐赠的作品共计近百幅之多。这些作品凝结了白先生的创作心血,都是他晚年艺术风格成熟期的佳作,他将这些鸿篇巨制大幅山水画馈赠给国家和社会,发挥其山水画独特的美育作用和文化功能,受到艺坛和人民大众的广泛赞扬,这些作品雅俗共赏,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艺术财富。由此也可见出白先生高贵的艺术品德,他从不张扬,辛勤劳作,这每一张大画从构图到绘制,饱含白先生巨大的劳动心血,他的艺术是为人民的艺术,这也是他获得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的原因所在。我们在这次展览策划中,因这些大画不便借展,特地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展现这些作品相关的照片和影像资料,供观众参考,以期观众对白先生后期山水画有一个直观的整体印象。(本文由访谈录音整理,文字经陈池瑜审阅)



白雪石  太湖鱼讯前  纸本设色  38×48厘米  1980

白雪石  泰山脚下岱庙之汉柏  纸本设色  68×88厘米  1984

白雪石  穿岩秀色  纸本设色  90×68厘米  1999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