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山股份】余热回收与地热发电市场展望及个股分享

 昵称73575604 2021-01-30

主讲人:独角兽智库专家陈伯虎

中国新能源需要余热发电、地热发电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动新能源的投资与应用,主要包括光伏、风电、光热、余热回收、地热等,这些产业部分已经进入爆发放量期,部分还在酝酿中,还没形成产业化,如光热,地热,还需要政策扶持。

光伏、风电都涉及发电利用小时数,与太阳,天气,风有密切关系,随时会停光,停风,冲击电网,需要多种新能源补充,共同发电上网,保障能源安全,如光热发电可以与光伏配套。

余热发电和地热发电是一种可持续发电的资源,不受环境限制。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如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

钢铁行业基本普及焦炉干熄焦装置、高炉干法除尘及炉顶压差发电装置,重点推广焦炉实施煤调湿改造、转炉余热发电装置和烧结机余热发电装置。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建设冶炼烟气废热锅炉和发电装置,推广粗铅、镁冶炼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低品质热能利用技术和炭黑余热利用技术。建材行业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重点推广玻璃熔窑余热发电技术、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轻工行业加快对造纸生产实施全封闭气罩热回收节能技术改造。石油行业在炼化中,无机化工在生产中,如浓硫酸生产,等等方面,均需要将产成品降温,原来是由水来冷却处理,水蒸气直接排放,即耗电,又耗时,又浪费水资源。

自从膨胀机在中国首次研发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行后,余热回收利用成为可行,可以不需要额外耗功降温,反而可以外接膨胀机,通过冷媒换热来发电,扣除冷媒降温自耗电后,仍然取得很大的发电节能效果,为企业节约能源成本。

有资料预测,中国工业企业节能领域中的余热回收市场空间如果全部用膨胀机来节能,可以节约4亿吨标准煤。这是余热回收的想像空间。目前,中国也在制订地热发电应用的政策,地热在中国范围挺广,包括东南沿海地区,四川地区,青海,西藏等。海外包括环太平洋地区,北美,中欧地区。具体到已经利用地热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冰岛、日本、萨尔瓦多、肯尼亚等国。但总体地热装机规模非常小,只有1万兆瓦规模。

地热是取之不尽的能源,但地热与地缘有关,不是所有的地热都可以开发利用。最好的地区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印尼,菲律宾。使用地热最急迫的地区还包括温度低寒的地区,包括北美阿拉斯加、冰岛、中国西藏等人烟稀少的地方。

余热回收和地热的利用,最合作的机器就是膨胀机,而开山股份首创了世界最先进技术

新能源的利用,必须谈到膨胀机,而膨胀机真正商业化启动的元年是201210月,是由开山股份首创的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开山的膨胀机主要发明人是公司总裁汤炎。他拥有许多核心专利技术,并在公司董事长曹克坚的感召下,2010年回国创业,获得曹总的部分股权赠送。在开山旗下研发,首先解决了螺杆压缩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阴阳转子的技术,使螺杆压缩机的能耗比大幅提升,已经超过国家一级节能标准,打败了世界巨头,如英格索兰、寿力等传统压缩机生产商。进而在膨胀机研发上获得重大突破,于201210月首台100KW膨胀机在浙江衢州钢厂建成投产,至今发电近4年,基本安全无故障,效果惊人,几乎一年就实现回收投资成本,大幅节约电能消耗。

这么好的技术历经三年市场仍然平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余热回收市场,主要是中国高耗能的过剩产业,如钢铁、石化、无机化工、纺织印染等领域,目前正面临去产能的阶段,虽然增加膨胀机设备可以节能,但投资规模也不算太小,膨胀机发电需要稳定的气源,在生产都不稳定的当下,这些企业光停产线对气源稳定性带来较大影响,在前二年尝鲜式利用膨胀机后,马上面临需要瓶颈。

其次,是国企机制,虽然开山与中国余热回收利用市场最大的中石化于2015年上半年形成了战略合作,但是由于中石化领导换人的原因,董事长傅玉成下,王玉普上,对十三五规划做出了重大改变。原来傅总热衷余热回收,市场测算有100亿设备需求规模,所以想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定增方式入股开山,换取开山向中石化转让技术。但开山的命根就在膨胀机的专有技术。双方在技术转让上不可能一拍即合。同时,新任董事长的热情转向地热开发,余热回收需求也变得不再急迫,因此,在中石化的海南芳纶项目利用膨胀机节能获得成功后,后续项目进展非常缓慢。导致开山依赖中石化这座靠山明显产生战略误判,影响了开山的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地热市场正在兴起。早在几十年前,中国第一家生产出地热膨胀机的是江西华电,并在西藏羊八井搞出第一口膨胀机发电井。并运行至今。但该井只有示范意义,没有经济效益。主要的问题是设计原理落伍,发电效率低。发电转换率只有70%不到,宣传不能代表实际效果。而美国GE用了六十多年研究,至少也没做出来,并在2010年投资开山60万美元希望由开山代研发地热发电机。在开山核心人物汤炎带领下,以最快的速度突破了技术障碍,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该项技术核心瓶颈在阴阳转子配比数,以及线型加工方面,加工软件。生产技术属于核心机密,从设计到加工,有三道程序分别由三个人掌握,各司其职,数据参数输入都分工,确保技术不流失被窃。

美国GE工程师多次到开山学习,包括印度GE公司也去学习并采购膨胀机,使用效果都被大大赞赏。开山已经成功在美国阿拉斯加地热项目和美国新墨西哥州获得了几千万元的地热设备订单,项目建成二年多来,多次被美国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可见实力超群。世界公认,开山是目前全球唯一真正能实现产业化膨胀机设备的企业。目前,江西华电技术还非常落伍,福建雪人股份的由瑞典技术引入生产的膨胀机还没实地应用效果。还无法对比性能。

2016年初开山着手实施定增,向环太平洋地热带进军

中国的地热市场推动最大的力量来自中石化,并列入中石化的十三五规划,但中石化没有地热技术,必须跟开山合作,这点绕不过开山。但开山受前期余热回收合作失败的影响,心情方面受到伤害,也不太乐意热脸去贴冷屁股。因此,开山在16年初即酝酿,目前着手实施定增,向环太平洋地热带进军。

首先明确进军印尼的地热市场。那里有非常好的地热资源,也有非常好的石油废井,可以加以利用,重新修复。快速投资建成一井一站式开山独创的发电站,目前地热市场的的开发,除了政治因素环境影响外,还与施工有一定关系,真正可持续的地热井,需要打成二眼,构成循环井,发完电的水要回灌地底明确的水位,而不是随地排放,或任何地底位置排放,破坏水层。

除此之外,更大的影响是当地的电价,不同地方的电价直接影响产品投资回本的时间,影响售价。比如美国电价平均在6-8美分,那在美国销售的膨胀机价格不会太高,而且当地优质的地热资源已经被当地财团把控,要想取得优质地热资源,这里的成本是一个负担。印尼的当地电价是给地热发电8美分,可能后期会更高些,如10美分。而欧洲地热电价有11-13美分,因此,未来膨胀机销售主要的分布区间,首先会在印尼,其次是可能获得地热投资的菲律宾,然后是欧洲地区。近日开山不断收购欧洲的地热资源企业股份,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在余热发电阶段,不管是国内,还是销往美国,设备价格都不太高,国内销售基本上是按1KW1万元人民币(含税价),销往美国是1KW0.6万元人民币(含税价)。这里明显是受制于美国电价低。而本次计划销售到印尼搞地热的膨胀机价格,根据参与印尼招标的日本与韩国企业的报价,打了8折多,相当于1.7万元/1KW,价格大幅提升,毛利率高达60-70%,净利润率高达50%,余热发电设备卖价对应的净利润率仅30-35%,毛利率50%。因此,开山从现在开始修复印尼石油废井或打印尼新井,一口井成本200万美元,预期到明年中,可以建成约50兆瓦的膨胀机发电设备并网发电(利用公司募资节余10亿元来实施)。这些地方是华人居住区,管理环境好。明年下半年再建50兆瓦发电设备,这需要定增资金到位支持。如果明年建成100兆瓦,那业绩就可能大幅增长数倍。印尼地热方面,公司目前有240MW的地热田,明年公司计划建成100MW

业绩预测分析

收入分为两块

一块是开山设备出去的时候,不是出租,是销售取得的收入,这块是一个大头。公司1MW设备的售价是200万美元。抬高售价的原因:公司去印尼竞标的时候有另外两家公司参与,一家是奥玛特,一家是日本主营汽轮机的,他们的价格开到1MW对应265万美元,公司开200万美元,比他们便宜。但是这比早先国内价格涨了7080%,公司具有技术定价权。原来国内是1千瓦对应1万元人民币(1MW对应1000万人民币),现在印尼这边是2000美元1千瓦,也就是17000元人民币(包含17%增值税)对应1千瓦,设备售价提高70%

另外是运营费用,此部分费用是这样算出来的

1MW=1000KW,1000KW*1H=1000KWH,100MW=100000KWH=100000度电,印尼那边给的价格是1度电8美分,一年运营8000小时,那么100MW一年的运营费用就是100000度电*0.08美元*8000小时=6400万美元,大概是4.28亿人民币(以6.7汇率计算),到2018年才能完整体现,2017年体现的主要是设备收益,2017年运营收入体现的只是一小部分。

设备的利润可以100MW的算,一年算100MW100MW等于2亿美元设备销售收入,乘以汇率6.6,就是13亿人民币设备营收,利润50%算,就是6.5亿人民币净利润。

问答互动环节

问题1:我之前也觉得开山公司不错,技术很强,市场很大,同行业的英格索兰等都是百亿级收入,而且二级市场开始也给了开山比较高的估值,但这几年财务上一直没有体现,余热发电可以说是国企进度慢,传统的压缩机呢?海外这么大市场,开山规模一直不算太大,原因何在?

传统压缩机方面,原来产量大头是活塞机,有几万台,近年大幅萎缩,一方面是市场问题,一方面是技术被螺杆机淘汰,开山的二级压缩螺杆机性能世界领先,肯定要完成这一替代,但都是应用于传统高能耗行业,因此只能实现存量到期后的替代。新增量很少,这些年受影响明显,但仍然盈利,而其它竞争对手是亏损的。公司总体的市场份额从原来的20%占有率提升到了30%左右。

问题2:地热公司拥有核心技术的是开山股份,对开山股份目前的市值怎么看待,算被低估吗。其它与地热的沾边的A股公司里头,大冷股份跟汉钟精机的情况能否简单一二叙述下。

余热发电,公司战略判断失误,一度依赖中石化,同时在合作上被绑架了,不敢放胆去与外方合作。同时,本来外方主要是GE,一度想协助开山拓展市场,但发现开山的性能太强大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限制开山产品的推广。GE重新放弃利用开山的合作,转而继续自研膨胀机,不过最新了解到的信息,仍然还在研究中。本次开山战略转移到地热,而且不再与中石化合作,转向印尼,这里运气好,因为放弃了中石化,才有可能打入印尼、菲律宾市场。如果还套在中石化,估计印尼肯定没戏。外方首先要求投标方不得有中国国有背景。中石化没参股开山,变成了大好事。大家应该知道,许多项目招标,外方都对中国企业搞了限制门槛,包括股权中不得有国企投资入股背景的。一旦有,项目直接排斥。

开山在压缩机领域技术一流,主要是线型一流,它的冷链技术也是一流的,但冷链市场太小,原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大冷、汉钟、雪人等企业,开山虽然技术领先,但营销人才不行,这块业务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基数太低,去年仅5000万元收入,今年预期1亿左右。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不大。开山今后的精力将全部集中在膨胀机领域拓展,重点是地热,重点布局方向是东南亚、中欧。主要的风险是施工进度会慢,但再慢也变是间隔二三个月的问题。一旦订单实现,公司成长就非常明确了,今年依然是业绩低迷期,估计零增长左右,但地热井开始开发。预期明年一季度见成效,一旦发出设备,就宣告了业绩增长重新开始。

问题3:这种技术型公司是否存在技术被替代?目前看起来公司核心就是技术人才了。其它方面看来不太行。

目前唯一能实现商业化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在全球只有开山。开山目前新建膨胀机产能50亿元规模,并将原来活塞压缩机产线推翻,重新改造成膨胀机线产能,还能增加10亿元规模,开山在技术上已经遥遥领先全球企业。包括压缩机,冷媒机、膨胀机。并且进入中国军方产品供应体系。

问题4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国外对地热发电上网有优先权吗?否则发电量难以保证。

国外地热发电是必须的,不是啥优先权的问题,有些地方没电网,像岛屿,没电网,又没其它电站,只能依靠地热发电,一井一站式发电。包括阿拉斯加天寒地冻,你还想啥上网风险?地热直接发电直接用了。

问题5:三维工程今年的半年报下降得利害,它也有余热发电的工程。石化行业下游看起来下降有三五年了吧?但最近在看股票的时候,经常选到石化相关产业的股票,比如富瑞特装,杰瑞股份,我国发展石化很多相关产业在回暖,而且速度不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公司基本面完全不一样,杰瑞前期影响是油价,导致压裂车市场快速萎缩,杰瑞业绩复苏也因为油价,也因为公司转型,包括天然气设备建设、海上油田井设备并购突破、还有土壤环保处理技术领先等。三维工程后面可能受益光热发展的订单,地热是可持续发电源。

问题6:地热发电与太阳能竞争有何优势?

光伏不是,会冲击电网,但光伏可大规模建设上网,地热目前还不行,光伏与地热目前没市场冲突,利用环境完全不一样,地热是在地震带上的地区应用,尤其是缺电、无电网的情况下。

问题7:印尼地热方面,公司目前有240MW的地热田,明年公司计划建成100MW。能否介绍以下目前的建设进度或今后建设会按怎样的进度进行安排?

公司方面预期17年中建成50兆瓦,17年底建成50兆瓦,全年100兆瓦,18年建成另一个100兆瓦。

问题8:光热前景如何?目前还是补贴?

光热前景先看电价。如果只有1.1元电价水平,全中国可能只有首航节能依靠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盈利,其它都有困难。首航已经建成10兆瓦的光热电站,预期8月底并网发电。

问题9:请问他们的地热技术开发的多长时间?:

地热与余热回收原理一样,不需要多少开发时间,主要是打井,都是用膨胀机冷媒换热发电,没有膨胀机,地热应用都是意淫。印尼按1.7万元/KW价格也就只要4年回本,如果是用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起码7-10年。开山董事长曹总去印尼当地,跟比亚迪王传福老总去国外时获接见的待遇差不多,都是因为看中了中国的核心技术可以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变化。

问题10中石油在印尼买过空油井,印尼法律商业环境有保障?

在国内搞设备应用,会面临政治风险,印尼基本不会让中石油中石化涉足了,不是来干活的。中石化在国内搞地热,是通过子公司新星公司来实施的。新星公司多次与开山有业务接触,但自从余热发电合作搞黄后,开山没心情跟它们慢慢搞。等印尼项目成功后,自然地位大幅提升,到时中石化就得求上门了。事先声明下,我不是卖方,我是买方。我有一年多没持股过开山了。我不是在王婆卖瓜,自买自夸。我只是从研究方面来说事情。我估计卖方研究员的激情已经彻底在中石化的忽悠失败后,已经无心眷顾开山了。

问题11:海南的项目是余热发电?:

海南中石化项目,搞芳纶的好象,是余热发电,余热发电和地热发电都是用膨胀机,膨胀机可以串联。膨胀机未来的市场需求空间是巨大的,在去产能后,传统产业盈利复苏后,对膨胀机需求也将爆发。

问题12觉得开山目前可以持有么?还要等等?

我觉得开山目前是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按今年业绩有百倍估值,短期有市场杀估值风险,中期明年业绩在印尼项目落实后有业绩爆发的踏空风险。前面主力几个受伤割肉出局,如中邮基金有5千万股,基本清光了。主要是觉得看不到余热发电业绩增长的前景,但公司今年转型地热发电了。外国比中国好很多,至少没太多应收帐款回款,我个人不发表个股意见,我只发表研究意见,炒股的事,自己判断。

问题13:可否提炼概括下逻辑要点。

可以。就是中国新能源需要余热发电、地热发电的贡献。但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高能耗产业都在忙着去产能,对余热发电的膨胀机需求会大大低于市场预期,而地热发电还面临政策风险。在国内还发展较慢,主要是技术在开山,国企没技术,需要讨价还价,开山等不及,今年战略转型海外环太平洋地热市场,首推印尼地热项目建设,所以启动了定增,说明它们意识到市场很大,需要在节余10亿多元超募资金利用后还需要再募资20亿元。从公司角度预期印尼项目明年即带来公司业绩的暴发式增长,一旦进入良性循环,可以滚动操作,计划17100兆瓦建设目标,并利用设备收入、利润与运营管理的利润(10%回报率),推进18年新的100兆瓦项目建设。同时带动全球地热项目运作。

问题14:如果让您买,您打算几时买?

主持人:开山会落到咱们群重点跟踪的标的池中,公司有新动向,第一时间通知大家,估计那个时候就是该进入的时候了。

问题15:开山海南项目效果如何啊?

非常好,达预期。

问题16:现在除了印尼之外海外还有那些重点布局?国内现在是不是只能等中石化地热的布局起来后来找开山?另外之前和银轮股份合作的船用膨胀机现在销售情况如何?

刚运行时有小故障,主要是机头进砂,导致故障,修复后目前正常。8美分电价,开山负责运营的利润是10-15%请自行倒推电价成本。

与银轮的船用膨胀机项目听听就算了,目前还是样机阶段。其实没啥好纠结的,只要印尼项目启动,那其它现有业务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去年国内膨胀机收入仅不到2亿,前年还3亿多元,主要就是受制于精力被中石化牵制了,全在为中石化配套做不同的样机,然后还无法放量,因为余热回收是要受制于气源量的,尤其是做合同能源管理,不卖设备,这样即占资金,又因对方气源不足合同能源管理超预期回收时间,今后卖地热设备,不搞合同能源管理。

我国地热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难度也不低,尤其是利用高温地热发电,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中石化发展地热产业的热情很高,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小。我国直接利用地热资源量——多数都是温泉洗浴,连续多年位于世界首位,但地热发电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排名仅世界第18位,与我国地热资源大国和人口大国的地位非常不匹配。

2016120日,开山股份与印尼PT. ENERGI BARU LESTARI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合资成立的开山印尼合资公司PT. KRED GEO获批,这是开山集团继西雅图、墨尔本、台中、Ocala之后又一个海外营运公司,是开山的全球化布局中紧随国家一带一路路线图又一重棋。印尼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占全球地热储量的40%,发电潜力达2900万千瓦,而目前利用率仅为5%,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开山印尼合资公司PT. KRED GEO成立:

20151230日,开山集团和来自于冰岛的HugarOrkaehf公司决定在新加坡合资设立KS ORKA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从事堪察、开发、建设、金融、所有权、运营和收购以下类型的项目:(1)地热能发电项目(2)地热废井利用项目(3)余热发电项目(4)生物能源项目(5)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和董事会成员指定的项目。开山正在迈出国内自己干,不断签订地热资源项目,并购入股合作。开山股份:关于收购匈牙利Turawell地热公司51%股权的公告 http://disclosure./finalpage/2016-07-05/1202451116.PDF

问题17:请问国外投资,政治风险很大。怎么解决?

政治风险很大,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战争风险,或排华风险,如印尼,菲律宾。本身有反华,但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当地华人区,会有权衡。其次,在商务谈判招标中,外方尤其看中民企股权治理因素,如果有国企股权背景,会直接否决。幸好开山这次没引入中石化参股合作。剩下的就是回款风险,外国比中国好,没那么多应收帐款,尤其中石化合作,一般起码拖你半年。外国一般是设备发送前一半收入到位,到货后再三成,安装调试运行成功后全款回收。

小兽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