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小手空空 2021-01-30

  王世生

  近年来,不少电视台都推出了健康养生类节目,我很爱看。特别是每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总会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讲解,令我受益匪浅。美中不足的是,我发现他们总是把“脑卒 中 ”的“卒 中 ”说 成“zúzhōng”,把“血管堵塞”的“塞”说成“sāi”。

  据《现代汉语词典》,“卒 中 ”的 发 音 应 为“cùzhòng”,其词义有两项:①指“病,多由脑血栓、脑出血等引起”。②指患卒中病。

  据《现代汉语词典》,“血管堵塞”的“塞”,其发音应为“sè”。“堵塞”的词义是“阻塞(洞穴、通道)使不通”。

  为什么人们进行口语表达时,会把某字(词)的音发错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汉字具有多音多义性,同一个字可以发几种不同的音,其字(词)义也不同。比如上面提到的“卒”,有“cù”和“zú”两种读音;“中”也有“zhòng”和“zhōng”两种读音。“堵塞”这个词,“堵”只有一种读音,而“塞”有“s蔓sāi”“sài”三种读音。发音不同,字(词)义也不同,至于哪个字(词)发什么音,要看它和哪个字(词)搭配。比如“卒”和“中”构成合成词“卒中”时,发音为“cùzhòng”;“卒”和“业”构成合成词“卒业”时,发音为“zúyè”(即毕业)。同样的道理,“塞”和“堵”构成合成词“堵塞”时,发音为“dǔsè”;“塞”和“子”构成合成词“塞子”时,发音为“sāizi”。

  其二,部分人对语音不够重视,在潜意识里认为发音错误不是严重问题,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听者也不会误解。比如我们常听到有人把“像……似的”的“似”(shì)说成“sì”,把“发酵”的“酵”(jiào)说成“xiào”,把“证券”的“券”(quàn)说成“juàn”,把“心宽体胖”的“胖”(pán)说成“pàng”……此类错误发音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更有甚者,居然把自己名字里的某个字的字音读错。比如某著名演员曾在电视节目里说“我是×蓓(péi)”,主持人和某电视剧的几位主创人员也都尊称其为“蓓(péi)姐”。据《现代汉语词典》,“蓓”的注音只有一种——“bèi”;再查阅《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蓓”也只有“bèi”这一种注音,而且特别注明“不读péi”。“蓓”字仅有一个合成词,即“蓓蕾”,词义为“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在我看来,三类人的汉语普通话发音最标准:第一类是初级、中级对外汉语教师;第二类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师;第三类是各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这三类人虽然在口头表达时也会出现发音错误,但比其他人要少得多。

  我本人是很看重发音的,这与我多年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有关。我有个习惯:无论是听广播还是看电视,只要听到某字(词)的发音和我自认为这个字(词)应该发的音不同,就去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从而纠正了自己不少错误的字(词)的发音。

  但愿人们都重视汉语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为普通话语音的纯洁和健康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