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噶尔丹是哪里?

 江山BQ 2021-01-30

噶尔丹是人名,不是地名。

这个人是准噶尔汗国的第四任大汗,全名叫绰罗斯·噶尔丹。

明朝初期,北元在明军打击下,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个大部落。

这里的“瓦剌”人,就是准噶尔人的先祖。

这里插一句。“瓦剌”人,以及包括后面会提到的“卫拉特”人和“漠西蒙古”人。其实都是指的同一拨人

具体的说:

明朝时期,称作“瓦剌”;

清朝时期,称作“卫拉特”或“漠西蒙古”。

中原王朝随着历史演变,不断在更迭。中原统治者对草原民族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如果你在书上看到瓦剌、卫拉特、漠西蒙古等生僻名词时,别犯迷糊,还以为这是三个部落。其实,这都是指的一拨人。

说回正题。北元分裂后,明朝继续对继承了北元正统的鞑靼部进行打击。

期间,鞑靼人被明朝打得喘不过气来。

而由于瓦剌人的地盘离明朝远,在草原西北部位置。再加上,他们也不是蒙元正统。

因而,瓦剌人便在一旁观战,闷声发财。

到了明宣宗时期。鞑靼只剩一口气,瓦剌的首领脱欢见机,趁虚而入,奇袭鞑靼,干掉了鞑靼的宰相,随即又立了一位傀儡皇帝。

于是,鞑靼部就被瓦剌部兼并了。

草原民族内部换了老大,明朝方面当然就得调整政策了。

从明宣宗统治后期开始,明朝便把打击对象变更为瓦剌。

双方在其后数年相互攻打,冲突逐渐升级。

公元1449年,明朝与瓦剌的矛盾达到顶点。

这一年,明英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讨伐。

结果明军全军覆没。这便是“土木堡之变”。

此一役后,明朝由胜转衰。再也无法对草原民族发动几十万人规模的征伐。

不过,打赢了明朝的瓦剌人,在其后的日子里也没有维持很长的巅峰期。

公元1455年,瓦剌大汗也先(就是在土木之变中活捉了明英宗的那位)被手下暗杀。

瓦剌部随即就陷入分裂,一蹶不振。

鞑靼人则趁机摆脱了瓦剌部的控制。

十几年后,鞑靼部的达延汗横空出世(明朝人称其为“小王子”)。这位达延汗,先统一了鞑靼各部,然后彻底赶走瓦剌人。把瓦剌又撵回了草原西部。

至此,瓦剌也就退出了与明朝的战争。再次沦为草原看客。

之后的瓦剌历史,就比较简单了。

瓦剌人先是西迁至草原西部,但鞑靼人继续打他们。然后他们就进一步西迁,搬到了现在的新疆地区。

明末,瓦剌分裂为了四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

在这期间,中原人对他们的称呼也变了。变成了“卫拉特”。

由于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有黄金家族血统,其血脉比其他三部首领要高一丢丢。(准噶尔部和杜尔伯特部首领是也先的后裔,土尔扈特首领部据说是克烈部后裔)

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硕特部大汗都是西迁之后的瓦剌部的老大。

当时,分裂的不止瓦剌。

鞑靼也在短暂统一后,也分裂了。

先是外蒙各部落首领对成吉思汗后裔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蒙古,分裂成了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

后来,漠南蒙古各部落对其领袖林丹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

于是,漠南蒙古又进一步分裂成了若干个小部落联盟。

这些个部落联盟中,又还有若干小部落。

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等到女真人在东北兴起时,这些蒙古人看似人多势众,但其实一盘散沙。根本打不过女真人。最终,被清朝逐一消灭,吞并。

其中,最先被满清征服的,是漠南蒙古。

公元1634年,林丹汗去世。

次年,他的儿子被皇太极俘虏。漠南蒙古各部首领随即也就顺势向皇太极归顺。并尊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各部这件事听说后,亦也遣使归顺,承认皇太极是自己的宗主。

皇太极成了所有蒙古人(也包括准噶尔人在内)公认的老大。

也就是说 ,一群蒙古贵族请了一个女真人来做自己的皇帝。

不过,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各部,只是名义上归顺,清朝对他们并无实际控制。所以这也为后来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翻脸,争夺蒙古大汗地位,埋下了伏笔。

差不多是漠南蒙古归顺清朝的同时期。准噶尔部凭武力挤走了土尔扈特人,把他们撵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土尔扈特人在那里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

而和硕特部又主动搬家,离开新疆,到了青海地区发展。

于是准噶尔部就变成了新疆地区的老大,雄据天山南北,是当时中亚地区最有实力的部落联盟。没有之一。

截止至噶尔丹继承准噶尔汗位时,准噶尔的疆域面积大约有三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汗国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能思危,准噶尔日后必然完蛋。

于是,他就以成吉思汗为榜样,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计划,先打服喀尔喀,然后再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最后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刚率军攻伐喀尔喀蒙古诸部不久,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了后援,只能以自己带去外蒙古的三万人与控制了中原,拥有上亿人口的清朝血战。

这样悬殊的实力差距,结果是显而易见。

鏖战七年后,噶尔丹战死。(还有一说是自杀身亡)

至于被他短暂征服的喀尔喀蒙古诸部,则顺势归顺了清朝。

这次归顺不同于上一次。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献土归顺。

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并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篡了他大汗之位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

但前面说了。受清朝、沙俄的两面挤压,准噶尔汗国的发展空间本来就小。现在外蒙古也并入清朝版图,准噶尔汗国向东扩张的可能性也被完全堵死。

因而后来,策妄阿拉布坦便把突破口瞄准在了南面的青藏高原地区。

公元1717年,准噶尔军攻入拉萨,灭掉了昔日的老大和硕特汗国,将西藏兼并。

此举吸引了康熙的注意。不久后,十四阿哥胤禵代康熙出征西藏,赶走准噶尔军。

此役胜利后,为了断绝准噶尔对西藏的领土野心,清朝将西藏并入版图。

几年后,青海的罗布藏丹津造反。他与准噶尔汗国有勾结,吸引了雍正的注意。

当年羹尧率军迅速平叛后,。为了避免青藏高原本地势力再与准噶尔勾结,青海也被并入清朝版图之内。

从准噶尔与清朝的历次冲突中可以看出,其实准噶尔和清朝,是没有仇的,有的只是利益冲突。

起初,清朝只想守住明朝的疆域,并没有远征新疆,吞并准噶尔的计划。

但随着准噶尔野心暴露,企图统一蒙古,破坏了清朝满蒙一体的立国之本。这才导致清朝和准噶尔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激发了清朝一定要灭掉准噶尔的欲望。

公元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

雍正认为这是个灭准平疆的机遇,便调集十六万大军,以稳扎稳打,蚕食鲸吞的战术向准噶尔腹地推进。

这个计划是合理的,新疆离内陆遥远,只有稳扎稳打才最保险。但很可惜,清军的计划因泄密,被准噶尔人获知。所以此次灭准战役(“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最终以清军惨败,与准噶尔划定国境线而收场。

不过,清朝毕竟体量大,输得起。再加上清军已经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并在巴里坤和哈密等地设立了前进基地,手握了战略主动权。因而在其后三十年,清朝与准噶尔虽然表面上和气,没有爆发战争。但准噶尔对清朝已经没有威胁了。而清朝则自保有余,随时都可以居高临下,攻打准噶尔。

清朝只是缺一个远征准噶尔的机遇。

公元1753年,准噶尔发生内乱,盼望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乾隆召开廷议,征求群臣意见。他是满怀希望的听取众人的意见,可大部分大臣却认为远征新疆,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不赞成远征。当时只有傅恒等少数几个大臣建议趁虚而入,灭掉准噶尔。他们认为朝廷已经布局了多年,早就具备吞并准噶尔的基础。若是此次机会不抓住,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乾隆心里是想远征的。最终最终,他以独断专行的方式,以一人之力推动了灭准计划。

公元1755年,清军在准噶尔叛徒引路下,双路并进,长途奔袭,拿下伊犁。吞并准噶尔汗国大部分领土。

但不想,当年冬天,给清军引路的准噶尔叛徒见清军主力撤走(因粮草不足撤走),立即起兵反水(阿睦尔撒纳叛乱),把留守在准噶尔的少量清军(几千人)歼灭。又夺回了大片地盘。

消息传回京城后,一些大臣主张放弃已经占领的准噶尔地盘,退守哈密。

乾隆气的大怒。他一面斥责刘统勋(刘罗锅的老爸,退兵的建议就是他提出的),并将其免职处理;一面调集大军报复,并明发上谕,授意前线主将“灭准噶尔,永绝后患”。

之后,乾隆还补了一句“就粮于敌”,让前线主将不必在意世人的评价。

于是,清军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吃,一路打的将准噶尔踏平。

此一役后,“准噶尔”变成历史名词。

至于盘踞于新疆的漠西蒙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成为清朝的威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