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瑗:母亲眼中的杰作,父亲心中的可造之材,同学嘴里的妖魔鬼怪

 古稀老人赵 2021-01-30

钱瑗是钱钟书与杨绛唯一的女儿,出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

母亲杨绛曾说钱瑗是她一生的杰作,对这个唯一的女儿,杨绛的心中充满了骄傲,她评价钱瑗的工作也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她教的文体学是一门繁重而枯燥的课,但她善用例句来解释问题,而选择的例句非常精彩,就把文体学教得生动有趣了。她常上新北大(旧燕京)的图书馆去借书还书。她把借的书读完一批又读一批,读了许多英国文学作品,这为她选择例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父亲钱钟书的心中女儿是可造之材,在爷爷眼里钱瑗是读书种子,而在同学的嘴里,钱瑗则是“妖魔鬼怪”。

大家一定会非常好奇,钱瑗为何是“妖魔鬼怪”呢?1960年春末夏初,北师大举办教改展览,参加以及筹办展览的都是年轻人,大家都知道,年轻人在一起总会相互打趣,比如取一个无伤大雅的“外号”。

钱瑗是外语系的,她的丈夫王德一是历史系的,因为一常被念作妖,所以王德一便成了“妖”,“魔”是物理系一位变魔术的年轻人,“鬼”来自生物系,平时就古灵精怪的一个人,余下一个“怪”,只能由钱瑗应承下来了。

钱瑗就是这样一个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同事嘴里的“小怪物”。

钱瑗:母亲眼中的杰作,父亲心中的可造之材,同学嘴里的妖魔鬼怪

不会做饭的“继母”

钱瑗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丈夫就是“妖魔鬼怪”之中的“妖”——王德一。

钱瑗的第一次婚姻非常美好,以至于杨绛在《我们仨》中还时时提起女婿王德一,那浓浓的思念之感,不知不觉地溢出笔端。

钱瑷与丈夫王德一是大学同学,因为都有画画的爱好而相遇相知,从“校服”到“婚纱”的过程极其美妙,两人在工作、学习中互生情愫,可是王德一并没有捅破感情的“窗户纸”

,还是钱瑗勇敢地表达了心中的感觉。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到了钱瑗这里,他打破了“陈规”,主动向心目中的如意郎君示爱。

王德一本来就喜欢优雅内敛的钱瑗,很快两人就坠入了爱河,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钱瑗与王德一如裹了蜂蜜一般,甜蜜温馨。

杨绛会理发,钱瑗非常羡慕,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给王德一理发,可是钱瑗却没有杨绛的手艺,王德一生怕给自己理个难看的样子,夫妻俩就在屋里争论理发的问题,杨绛听到了,只能无奈的笑笑,不过还是替女儿帮王德一理了头发。

一家人相处可谓其乐融融,可是好景不长,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一向规矩的王德一遭受到了批斗,他被恶人冠以“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王德一人品贵重,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污蔑,在一个无人的地方选择了自尽。

斯人已逝,独留钱瑗伤心难过,她茶水不思黯然神伤,只能用工作来麻醉自己,王德一去世之后,钱瑷一直无心再嫁,保持着独身的生活。一直到了1974年,才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杨伟成。

钱瑗嫁给杨伟成后,履行着一个母亲的责任,杨伟成的子女从来没有把她当“继母”看,她也用自己的爱与温暖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尊重。

在孩子们眼里,虽然钱瑗在厨艺上欠缺,也不是一个擅长家务的家庭主妇,但是她会在每个周六,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带给孩子们,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钱瑗,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

她为了不跟子女们产生代沟,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剧,当没时间看电视时,钱瑗就会提前看好电视报,然后“一本正经”的解说剧情,这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

杨绛眼里的杰作

每一位大师眼里都有一个“杰作”,比如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他眼里的“杰作”就是与妻子的爱情。

杨绛也曾这样说:我一生的杰作就是钱瑗。

的确,钱瑗是优秀的,她治学严谨,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与推崇,她开创了英语“文学体”。

在她去世后,仍然有很多学生对她念念不忘,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最大的回报就是在死后还有人深深地记得,钱瑗做到了。

钱瑗是一个心地纯良仁厚,热心助人的人,这样一个人,朋友就极多。在钱瑗去世后,她生前的好友依然时常看望钱钟书夫妻俩。

文革时期,钱瑗也常常耿直而言,并不怕被牵连其中,杨绛先生这样评价说:“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钱瑗的身上具有非凡的美德,也难怪杨绛会说女儿是她一生的“杰作”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钱瑗优雅、内敛,同时也刚正果敢。

钱瑗:母亲眼中的杰作,父亲心中的可造之材,同学嘴里的妖魔鬼怪

父亲心中的可造之材,爷爷眼里的“读书种子”

“我们仨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杨绛在《我们仨》中如此描述与女儿的相处的点点滴滴。

钱瑗在小时候常这样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和父亲的相处如“兄弟”,可见这对父女之间有多么和睦,钱钟书对钱瑗的教育多半来自言传身教。

对钱瑗,钱钟书也从不训示,只是看到父母读书,她也拿起书本读起来。钱瑗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便跑来问钱钟书,钱钟书不告诉她,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了,钱瑗此时也会很高兴。

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长大,钱瑗不优秀都难,以至于杨绛感慨:钱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她是“可造之材”,我公公说她是“读书种子”。

杨绛心中有深深地自豪,其实在父母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值得骄傲的,是他们一生的“杰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