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笃学记‖034.《八识规矩颂》题解

 潜真道人 2021-01-31

笃学记‖034.《八识规矩颂》题解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

学习古文经典,一定要注意,不要望文生义,这个字你看着很熟,其实可能未必认识。同样的一个字,古文和现代词汇,意义差别很大,尤其是翻译过来的文献,一定要理解它本来的定义、含义。

“八识规矩颂”,讲的是“八识”,所以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八识。在搞清楚八识之前,还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识”。
《大乘义林章》 曰:“识者,心之别名。”但唯识学上称识不称心,心与意、识在概念上还有细微的差别。
心,也称心法、心王。因为心是我们精神活动的主体,故称“心王”。而意与识,则是心的作用,意与识分别是心的作用的两面。《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

但不同的典籍上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叶曼老师的讲解:“集起为心,思量为意,分别为识。”也就是说,心法对应于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把外界的信息收纳进来的作用是心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思量进而产生对应的情绪、好恶为意,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鉴定为识,在这里,“识”的作用类似于《道德经》中“名可名”的“名”。
唯识学把心法分为八种,即八个识:第一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其实,我们不妨直接用现代的名词反而更好理解,这八个识,也就是我们现在平常所说的“意识”的不同层次,比如我们常说的“潜意识”就相当于唯识学中第六意识的独影境。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称为“六根”;六根所接触所对应的为“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合起来是“十八界”。
在六识中,最关键的是第六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识”。由于前五识都属于一类,所以玄奘法师把他们分为一类。全部颂文,共四组,七言一句共48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一部份皆依“性、量、境、界地、心所、作用、转依”七项加以说明。这里需要学习和记忆的佛学专有名词非常多,可谓辞约理著,言简义丰。

【伏羲女娲手持规矩】

八识是玄奘法师采用的分类,还有一些特殊的分类,比如有人分出了第九识甚至第八识,认为第八识的证自证分就是第九识。在迷位之中,名阿赖耶,佛果位中,名庵摩罗识,也就是第九识,也叫白净识、真如、空如来藏等。
比如陈全林老师讲的:“无染的心不会被污染,被污染的是后天的心以及灵识,灵识不是无染的本体心,灵识是本体心的功能、作用。所以,学佛要净识,要转识证智。修成了就不会再污染了,是永远的清净,所以,第九识是白净识。”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第九识理解成在没有变现出一切万法之前那个“真人”,一切具足,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灵灵不昧,具足一切性具功德。修行就是转识成智,把第八识提升到这个层次。而第十识则被看做将九识真如,和前八识这些识性变现的不空藏圆融圆满为一体。关于第九识和第十识,我学习不多,不做讨论。(公众号:潜真堂)
继续解题。“规”就是画圆用的圆规。“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类似于我们今天用的三角板。中国古代留下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中,两人分别手持规和矩,而当代最神秘的组织共济会的标志性符号,也是圆规和直尺。这里显然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和难以言说的秘密。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一般指规矩、规范,但在这里,“规矩”表示我们的八个“识”从凡到圣,都有各自的范围和作用,这里探讨的,就是他们活动的范围和作用。
“颂”是一种文体,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上古祭祀时使用的诗文,用于颂扬祖先功德,本身就具有我们现在说的赞叹、歌颂的意思。在这里是佛教文学的一种形式,像诗像词,又非诗非词,长于叙述和赞叹,并不严格按照诗词的韵律对仗要求,这是随着佛法西来,古代梵文中的歌颂词句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中国诗词的形式,而兴起来的一种变体文,其题材有颂、偈、赞等。
颂有一定的字数,四个字一句,五个字一句,或者六个、七个字。与偈颂相对应的叫“长行”,颂就把长行散文的意思浓缩起来叫“重颂”,就像领导说的,“我再重复一遍”的意思。如果不是重颂,叫做孤起颂。《八识规矩颂》没有长行,就等于是“孤起颂”。
不过,如果把它看做《成唯识论》的纲要,那么《成唯识论》也可以算是它的“长行”。

202101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