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穆先生:我的治学门径

 樵夫1964 2021-01-31

(以下括号中注释为本公众号自撰,仅供参考。)
 
犹忆幼年入小学,无锡顾子重先生授国文。一日薄暮,先生举酒微酌,诸学童环集案头。余最稚,方十二岁。先生忽抚余顶,告诸童曰:“此儿文气浩畅,将来可学韩文公(韩愈),汝辈弗及也。”诸童竞问:“韩文公何如人?”顾先生曰:“韩文公,唐代人,文起八代之衰,为唐宋八大家鼻祖。”余懵无知,然自是时忆韩文公其人。
 
越两载,入中学,遂窥韩文,旁及柳、欧诸家(柳宗元、欧阳修),因是而得见姚惜抱(姚鼐,清代古文大家)《古文辞类纂》及曾涤生(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
 
民国元年,余十八岁,以家贫辍学,亦为乡里小学师。既失师友,孤陋处负,以为天下学术,无踰乎姚、曾二氏也。同校秦君仲立,年近五十,亦嗜姚、曾书,余为忘年交。一日,忽问余:“吾乡浦二田先生(浦起龙,清代学者),有《古文眉诠》,亦巨著,顾治古文者独称姚、曾,不及浦。同是选钞古文,其高下得失何在?”余请问,秦君曰:“我固不知,故举以问君耳。”嗣是遂知留心于文章分类选纂之义法。因念非读诸家全集,终不足以窥姚、曾取舍之标的,遂决意先读唐宋八家,韩、柳方毕,继及欧、王(欧阳修、王安石)。读《临川集》论议诸卷,大好之,而凡余所喜,姚、曾选录皆弗及。遂悟姚、曾古文义法,并非学术止境。韩文公所谓“因文见道”者,其道别有在。于是转治晦翁、阳明(朱熹、王阳明)。因其文,渐入其说,遂看《传习录》、《近思录》及黄、全两《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编撰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又因是上溯,治《五经》,治先秦诸子,遂又下迨清儒之考订训诂。宋明之语录,清代之考据,为姚、曾古文者率加鄙薄;余初亦鄙薄之,久乃深好之。所读书益多,遂知治史学。

顾余自念,数十年孤陋穷饿,於古今学术略有所窥,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矱,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先生《宋明理学概述·序》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