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侗北的天柱县注溪乡山歌——今天称为“溜溜歌”

 黔东南身边事 2021-01-31
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北的天柱县注溪乡山歌——今天称为“溜溜歌”,上一代歌手尊称为“嘎夺委”(译为:歌母)——就是一首多声演唱形式消亡,绝了唱的“大歌”。

  既已消亡,绝了唱,又怎知它是一首“大歌”(一)通过对对上一代歌手在不多见的情境中演唱时出现的多声交响,似有意又无意的操作现象的追忆;(二),对今日仍传唱的有着多种唱法的“溜溜歌”进行全面的记谱,排列。(三)综合乐普直观和对上代歌手演唱“现象”的追忆,可以说是轻易,清晰地看到了“溜溜歌”的前世与今生。(四)机遇:是党中央发起的“拯救、挖掘”民族明间文化的浪潮,引发了土生土长的根植于农民于乡土的闲散音乐人物对乡土民歌的追忆,对“溜溜歌”的前面记谱、排列,比专业音乐人的采风具有独到的优势,比专业音乐人的采风得具有独到的优势,比专业音乐人的采风得到更为深、隐、全的材料。
  它是一首奇特的融独唱、合唱(重唱)于一体的“大歌”,所以多声合唱形式绝唱,但它的元素转化在单声独唱、齐唱的形式中完全传唱了下来。也就是这奇特的艺术手法,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在某种情况的诱惑下,必然不自觉的出现上述(一)的“现象”。

  它再生了,它有了山起伏,顶天立地、抗争不息;有如天高地低,高不独尊,低不卑微、和谐互让以共存;有如悠悠时空,四序循环,花落花开,生命不息;有如历史长河,兴衰沉浮,上下求索;如月有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情长久,爱满人间。它充满哲理的思维,怅然壮阔、磅礴深远,炽热而凝重,错综交织而严谨,美而无华,可分可合,融独唱、合唱、重唱于一体,包万物之于“道”。它就是一个饱经沧桑之苦的民族群体的精神交响,这就是我们的“溜溜大歌”——“嘎夺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