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承受和前行,是我们与命运相处最好的方式

 昵称535749 2021-01-31
发布时间:2021-01-11

文章封面

不知你有没过这样的情形:明明上一秒还在开怀大笑,转身却感到无故的悲伤;一到晚上,就会焦虑、失眠、心力交瘁,觉得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开心果蛤蟆先生如今也如此。他一反常态变得郁郁寡欢,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

在朋友们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找回信心与希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书,而是一本有深度的心理疗愈书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

本书凝聚了罗伯特·戴博德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心得,一经出版就畅销英国20多年,是一本经典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从蛤蟆先生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经历对一个人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而又充满希望地活着。

 

01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情绪,

不可避免成为成年后经常有的感觉

 

作家刘程亮曾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如果蛤蟆先生不是主动向咨询师苍鹭敞开心怀,谁都不会知道,开心果蛤蟆先生在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光环笼罩下,竟藏着如此孤独和悲伤的精神世界。

 

蛤蟆先生的祖父是个有权有势的人。他在村子里拥有蛤蟆大庄园,还创立了老艾比酿酒厂。但祖父喜欢用家长作风对待下属,用道德说教对待家人。

 

活成像祖父那样的人是蛤蟆先生父亲的人生奋斗目标,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做到。于是父亲把希望寄托在蛤蟆先生的身上,对蛤蟆先生加倍地严厉和专制。他不认可蛤蟆先生的任何事情,总是对蛤蟆先生不停地挑剔和指责。

 

而母亲虽然爱蛤蟆先生,但她对丈夫唯命是从,遵循着丈夫严格的育儿观,不敢对蛤蟆先生过于亲近。她总喜欢把蛤蟆先生当小宝宝一样看待,还喜欢让蛤蟆先生当众难堪。

 

蛤蟆先生父母的所作所为不就是躲在屏幕后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父母惯用的吗?

 

他们喜欢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举着“我是为你好”的牌子进行情感勒索,对子女的人生进行掌控。

而掌控意味着双方权力的不平等。掌控者,他需要的是被掌控者对命令的绝对服从,而不会考虑被掌控者的真实需求。

蛤蟆先生的童年是孤独的,没有爱,也没有快乐的回忆。

 

有两种情形让蛤蟆先生印象深刻:

“第一种就是,每学期开始,因为离开家,我感到孤独悲伤。第二种则是,学期结束我兴冲冲回到家,却受到冷遇,无比失望。”

 

在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看来: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不受关注,那他就会感到焦虑、失望和抑郁,进而表现出各种依赖行为。

 

的确如此。

长大后的蛤蟆先生变得爱炫耀,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取父母的关注。他知道父亲不喜欢他戴领结,就故意天天戴着领结,因为他觉得能让父亲不满也是一种本事。

 

02

过度的妥协会失去自我的完整性

 

罗伯特.戴博德认为: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会搭建成【儿童自我状态】。它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幼年时,这些行为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和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而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像孩子,但不同于【幼稚】。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比如:我们拿着毛绒玩具逗BB玩,他开心得手舞足蹈。

又或者:BB 饿了,他会通过哭来提醒大人喂养……

 

罗伯特·戴博德认为:【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组成儿童的基本情感。而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是自然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是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自我状态还有一种是【适应型儿童】。

关于这个概念,罗伯特·戴博德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

“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只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还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完全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

他们通常都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些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这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无助。

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去应付。”

【顺从、取悦、道歉、依赖】是适应型儿童的表现。这是从童年发展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蛤蟆先生的父亲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来指责他。

慢慢地,蛤蟆先生也会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永远是错的。

所以他几乎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习惯性地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童年的经历深深刻印在蛤蟆先生的脑海里,在成年后经历相似的情景,大脑就自动做出相同的反应。

 

蛤蟆先生的朋友当中,河鼠能干,但喜欢发火,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这像极了蛤蟆先生的父亲。每次河鼠一发火,都会勾起蛤蟆先生悲伤的情绪。

 

有一次,蛤蟆先生和霸占他庄园的黄鼠狼决斗。战斗极其激烈,蛤蟆先生脑袋差点中弹了,而河鼠借给他使用的船也被黄鼠狼击沉了。

 

当他精疲力尽回去河鼠那里的时候,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河鼠的辱骂。

蛤蟆先生内心很难受,于是他故伎重演,不停地向河鼠道歉,苦苦哀求河鼠的原谅,并保证以后会谦虚恭顺。

 

尽管事后,他回想起来也觉得很难堪,但只要对方不生他的气,他愿意顺从和道歉。

 

这是他从小到大惯用的伎俩。但他的道歉和保证,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所以没多久天生有股韧劲的蛤蟆先生又恢复了本性。

 

人生在世,有时面临压力难免会退让,大多时候都无关紧要。但如果习惯于妥协,无底线地退让,甚至答应对自己有害的要求,就会损害自我的认知,丧失自我的完整性。

当一个人丧失自我的完整性,就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

 

就如蛤蟆先生说的:“我一辈子都是别人在为我做决定。”


03

告别过去,规划未来

 

(1)真诚回应当下的需求,不逃避或压抑它。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和过去留在我们身上的痕迹,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当生活中出现与过去类似的场景时,我们要不要改掉以往习以为常的回应方式,要不要再走消极抵抗、接受压力并立刻投降的老路,这完全取决于你当下的需要。

 

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一个人能直面自己的需求,才不会错失更重要的东西。

 

(2)只能靠自己下定决心去改,谁都无法代替。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舒服下来。”

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周围的人才作出的决定,才会拥有改变的自主权和改变的力量。

 

在与苍鹭咨询师10次接触中,苍鹭只是作为一个提问者,引导蛤蟆先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蛤蟆先生则是主动参与者,最终靠着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走出童年的阴影,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

 

04

结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通过童话故事来讲述专业问题,使阅读体验轻松许多。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自我状态】的精彩解答,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你可以去书中慢慢寻找答案。

 

《只要滚烫的人生》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重新开始,并不代表完全否定过去,而是愿意正视内心,以及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最重要的是 ,你不会放弃自己。”

 

选择承受和前行,是我们与命运相处最好的方式。

 

 

 

 

 

 
文:媛言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