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21-01-31 | 阅:  转:  |  分享 
  
读《乡土中国》我最初了解到《乡土中国》一书其实与清华大学有很大的关系。新闻报道上,得知随清华大学2020级本科录取通知书寄出的便是《乡土中国
》,我心中不由生出这样的疑惑:《乡土中国》到底有何魅力受到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推崇?在致新生的信中,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乡土中国》
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并且写道:“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的使命担当。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
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下,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
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我循着这种原动力展开了对《乡土中国》的阅读。《乡土中国》一书并没有很厚,不足二百页,这也使我有了
阅读下去的勇气。费孝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乡土中国》自然是本社会学经典。我是一向对社会学不太了解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倒挺善解
人意,所提及的概念并非艰涩深晦,还特接地气儿。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七十多年,但我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对中国社会的许多认识,
至今仍未过时。费孝通先生在全书开篇便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中的前提便是“从基层上看去”。我体会到了如此表述的严谨,因为这基层
上还生长出了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本书讲的乡土中国也并非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
特具的体系,它似无形的手,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觉得费孝通先生描绘的乡土本色颇具有一种小农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
耕细作……所有这些特征都促成了乡土社会形态的稳定。生于斯、死于斯,人们生长于一个“熟人社会”,几乎成了每个人一生的常态,因而不像现
代社会那样重契约、讲法治,因为“熟人社会”只需要按照规矩、传统办事即可。这个传统就是“礼”,是社会经验的累积,是乡土社会的社会规范
。乡土社会中,生活一成不变,经验也几乎不变,按照传统办事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因而人们形成了对传统的敬畏。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乡土社会
盛产“文盲”,并给乡下人贴上了“愚”的标签。其实,是乡土社会这样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了乡下人。表情达意的工具并非只有文字,文字是间接
的说话,而且是不太完善的工具。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是面对面的往来,而这种往来是一种直接接触,显然语言的使用比文字更具优势。但是,又该如
何解释甲骨文等原始文字的产生呢?正当我困惑于此,其下篇《再论文字下乡》给了我答案。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产生
的,而是庙堂性的。那为何是庙堂性的呢?难道文字是上层社会创造出来的吗?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文字起源于“
八卦”、“结绳”、“鸟兽足迹”、“造书契”。“八卦”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传说是伏羲所创,自然不是乡土平民所能掌
握的;“结绳记事”是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造书契”在先秦时代的《易·系辞传下》中有记载:“上古结
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而“鸟兽足迹”则是乡土平民和上层社会都能接触到的,两者应该皆具有一定可能性。关于
文字起源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说其具有宗庙性确有一定合理性。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两个中国社会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概念——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差序格局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其关键在于有层次、有次序;团体格局是指由若干人组成一个
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前者为乡土中国,后者为西洋社会。中国人讲究由爱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到爱陌生人的次序,虽然也可以“平天下”、“保四海
”,但从西方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从根本上就是“私”的。由此,我方才明白了邱勇校长寄语的深层内涵。爱国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但是爱国也和爱
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说“家国天下”,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正是差序格局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由乡土中国自然过渡到现代中
国,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特殊背景下显得格外耀眼。我看到无数白衣战士逆行抗疫一线,无
数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这些行为背后体现的正是融入于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看完《乡土中国》,我心中激荡起对中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自信。我想,这便是超越偏见、超越时代的智慧以及爱之弥切、寄望弥深的家国情怀吧。
献花(0)
+1
(本文系会飞的宝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