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觉得下面两大问题是自学中医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可能误入歧途。 一、中医的两个体系: 《伤寒论*序》对中医的概括:“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古语有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中医在古代是被作为经天纬地的经世之学来看待的。《黄帝内经》中也经常出现“非其人不传”的古训,对这样的大学问,古人看的非常重,一般人是无缘得其真容的。由此中医分成了两个体系:一个是流传与民间的经验医学,比如隔壁老王便秘,吃了大黄后好了,于是这条经验就在邻里之间流传起来,以后只要谁便秘就吃大黄。其实西医学的小了也是个经验医学,比如谁谁家小孩发烧吃泰诺好了,于是这条经验就流传下来,只要发烧就吃泰诺。所以民间经常会有黄芪补气,当归补血的说法。但经验医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疗效不稳定,时效时不效,但老百姓会选择性记忆,成功的案例会选择性记下来,于是这条经验也就流传了下来。很多人学《伤寒论》,称里面的方子是“经方”,其实他们是把这些方子当成经验方来用的,临床之时把症状和书里面的方子对应,发烧有汗就喝桂枝汤,口苦就来小柴胡。这样用伤寒论里的方子一样会出现时效时不效的问题,但如果把成功案例整合成一本医案,一样可以包装一个神医。另一个中医的体系称为大医体系,流传于一些高人中间,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经验医学,是有完备的,有逻辑,可推导的一套思维方式,由于“非其人不传”的古训所以只在小范围内流传,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医体系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所以我们作为中医学人,一开始就要志向高远,要努力向大医体系靠拢,对经验医学敬而远之。 二、中医的思维模式: 两个人要能够交流,起码思维方式要一样。我们要想和上古圣人进行对话,就要具备上古圣人的思维方式。《易经*系辞传》里第一段就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分类。古人通过观察天的变化,发现了阴阳的分类法,继续细分,根据阴阳数量的多少就出现了三阴三阳六种细分。阴阳的分类法本质是对时间序列的分类,地球上之所以出现阴阳就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造成的,是一种时间的演变。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上所能得到的太阳的能量是有三阴三阳的六种变化。于是就按这个标准对时间进行分类,比如分出了春夏秋冬再加上夏到秋,冬到春的过渡共六个季节,每个季节所得太阳的能量不同,就有了温度、湿度和速度的特性也就是象,根据特性对应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样分类认识事物就很方便了,比如只要在少阳这个时间点上,就知道地球上的事物所得的阳气能量比较少,但是时间序列这个向量是朝向阳气越来越多的方向,温度就是不冷不热,能量运动速度是正的加速度,会出现风的象。地球上的同一个事物,时间点不同,所得到的阴阳的能量是不同的。比如一棵树,树本身分子结构不变,但在春天和在冬天所具备的阴阳能量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象。于是凡是具备少阳这个时间特性的事物就分为一类,比如可以说这棵树处于少阳状态,如果一个人也处于少阳状态,那么这个人和这棵树就在同一个时间类别中。有了时间的分类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所处三维空间,除了时间这个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就是空间。比如只有时间分类的话,很难分清楚都是春天这个时间下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区别,很难说清楚都处于少阳时间状态下的甘草和大黄有什么区别。有了空间这个维度,就很容易区别了。上古圣人很早就发现地球上所谓的时间就是能量的频率,所谓的空间就是能量的波幅,根据能量的波幅,上古圣人把地球上的事物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波。比如甜味,肉,脾脏都具备同一个波幅,所以归为一类属土。这样上古圣人在认识事物时就有了阴阳和五行两种分类法,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类法。在这个思维模式下发展出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包括中医文化。所以我们要想靠拢大医体系,起点就要和上古圣人一样,在同一个思维体系下才能对话,才能真正读懂《黄帝内经》。 远离了经验医学,具备了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那么下一步学习中医就非常简单了。《黄帝内经》中说中医本身就是“易用难忘”的,之所以一般人觉的难,就是没有彻底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中医也要从这两个根本问题入手,才能逐步向大医体系靠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