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术馆应是学术高地,而不仅仅是网红打卡地

 七里山人 2021-02-01
       傅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的美术馆事业获得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美术馆89家,其中国有美术馆26家,非国有美术馆63家,美术馆的数量已稳居全国第一,世界前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沪上美术馆的学术影响力、创新活力,以及对城市的文化驱动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引擎,它能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也是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地、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输出地,以及跨界融合的实验地。然而,近年来有些美术馆出现了发展方向的偏差,它们的目标不是成为学术高地,而是致力于成为网红打卡地。当“拍照分享”成为观众在美术馆体验的核心时,展览与艺术作品实际上已经沦落为人们拍照的背景板,成为类似于商场或者购物中心里的高级美陈。不难发现,随着线上线下互渗性的加强,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网红效益,正在严重影响人们对于艺术展览的运作方式与评价标准。
      
       于是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展览朝着景观化、奇观化、沉浸式、互动性的方向发展。似乎一个展览不搞几件大型装置,不营造几处夺人眼球的场景,不设置几个互动性强的艺术作品,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展览。当“拍照分享”成为参观艺术展览的默认模式时,实际上摒弃了人们参观展览时对于知识与智力的更高追求。当社交媒体成全每一个普通个体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和个性,随之带来的思想轻质化也不可忽视。
      
       因此,当下的美术馆应在追求流量、热点、网红和各种技术数据之外,建立起相对稳定、超越流行的“内在标准”作为行业评价尺度。才能让美术馆成为学术高地,建立起强大的学术权威感,对艺术的未来发展和商业价值评判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美术馆首先是为研究性专题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展示和传播平台
      
       美术馆是一个艺术与学术相结合的专业机构,也是公共领域内的文化组织,担负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任。因此深度挖掘地方资源,通过研究、展览、传播、教育等方式进行当代转换,是美术馆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学术定位,美术馆应该为一些研究性的专题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展示和传播平台。
      
       以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自2014年起连续推出名家大师的系列文献展为例,文献展立足于对艺术家个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原作与一手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种具有视觉逻辑关系的美术馆叙事。曾先后为陈逸飞、张充仁、哈定、周碧初、吴湖帆等举办了专题文献展。与此相类似的,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7年始,启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活动,举办了李斛、李苦禅、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董希文、庞薰琹、周思聪、黄胄等50多个专题展览,同时出版相关学术丛书、举办学术研讨会。
      
       这些专题性的研究项目通过美术馆专业化的展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得以充分肯定和放大。这种直观式的视觉叙事,有利于大众传播,也有利于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和感知,为展览期间的公共教育活动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面向未来,为实验性项目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实践构建平台
      
       美术馆既要为保留地域文化传统而努力,又要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事实上,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美术馆应该具有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去回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关切,成为公众与各类社会力量汇聚共建的平台,成为城市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与试验场。所以,美术馆应该为那些眼下还没有被市场和行业普遍认可,具有实验性、前瞻性、未来性的项目构建平台,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发展的空间。
      
       苏州寒山美术馆自2020年12月发起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这样一个实验性很强的项目。整个项目包括田野调查、工作坊和展览三部分,以“苏州的城市声音”为切入点,集中探讨如何用艺术创作和策展来增进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认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视觉过于饱和甚至泛滥的现状,推出这样一个试图关闭视觉、放大听觉的展览特别及时和恰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
      
       今年1月8日,“去往从来(2021)——雕塑实践与书学拓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这是国内首次将雕塑与书学两个不同艺术门类与学科联系起来,具有原发性、开拓性和实验性的展览。这个展览促使参展艺术家各自突破自己固有专业的思行习惯,在新的语境中进行碰撞、实践和探讨。围绕展览举办的5场学术研讨和对谈,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观点与思考。
      
       从上述两个展览案例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馆所举办的展览、项目与活动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交叉性和跨界性,所以美术馆应该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各行各业参与共建的机构,为不同学科的共同研讨、为实验性项目的实施、为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实践构建平台。
      
       作为创新基地的美术馆,要为知识生产和新的策展方式提供实践机会
      
       美术馆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它既是创新基地,又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输出地。这就要求美术馆不断拓宽新的领域,引进新的思想,探讨社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可能。而在美术馆的学术建设中,策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策展的重要性也促使美术馆不断思考新的展览呈现方式。
      
       最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虚拟策展实验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充分考虑到美术馆未来发展的前沿性。虚拟策展实验室不断激发参与者在策展方面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美术馆策展学术水平越来越趋向成熟和多元。此外,“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这个展览项目中,寒山美术馆策展先通过工作坊,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与学习,以及集体的田野调查,最后生产出一个展览。
      
       如果从整个艺术生态的角度来讲,越是做研究和前瞻性的工作恰恰越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因此,不断寻找策展新的模式,不断对常规策展进行调试,共同探讨与实验新的策展思考,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将学术策展的维度不断放大,进而推动美术馆不停向前发展。 (作者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