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科普·鱼颂】熟悉不能再熟悉的“胖头鱼”

 新用户1810K7NH 2021-02-01


鳙(音:yōng)鱼,凭借头大,获得了“胖头鱼”的美名!它也是本人在鱼缸中没有养活的少数鱼种之一。作为排行老四的家鱼,说明鳙鱼通过了严格选拔。在为众多可养殖的鱼类进行排名时,我们的祖先其实非常看重三点:首先是长得快,其次是长得大,最后一条就是长得又快又大!毕竟那个时候天大的事无非就是填饱肚子……


2017年鱼缸中的鳙鱼苗

2018年12月28日,一年一度的吉林省查干湖冬捕开始了!据说第一网就拉出30多万斤的鱼,其中鳙鱼更是占了三成多。最引人瞩目的是本次的头鱼(最重的一条鱼),估测有将近40斤重,被某企业拍出了99.99999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这只头鱼,就是我们文中的主角——鳙鱼。

从胸部下没有明显腹棱可以看出,这是一条鳙鱼

 (图片源自网络)

100万的鱼味道其实和超市20元一盒的没啥区别,这个价钱更多是广告费

(图片源自网络)

鳙鱼和鲢鱼的关系很近,在鲤形目鲢亚科中常见的只有鳙鱼和鲢鱼,还有一种海南特有的大鳞鲢鱼,这个就没有那么多见了。 

鳙鱼因为和鲢鱼的外形很像,但是它的身上一般具有暗色斑纹,所以有了一个“花鲢”的别名。而鲢鱼身上雪白,一般没有斑纹,所以人们也称其为“白鲢”。

上鳙鱼,下鲢鱼

(图片源自网络) 

鳙鱼具有鲢亚科的标准特征,就是眼距离比较长。即眼睛长在了脸侧面的中线下面,这在鲤形目里可是形态鲜明。所以看到那种眼睛耷拉快到底的,身上又有黑色点状斑纹,一般就是鳙鱼啦。

 天然大脑奔儿,就是因为眼睛长得低

(图片源自网络) 

与鳙鱼眼睛唱反调的就是它的大嘴巴!鳙鱼口属于上口位,看“上口位这个名字也知道,口的开口位置在头部前端靠上。这种搭配,显示出鳙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体上层到表层的鱼类。

   鳙鱼靠吞噬水体表层的浮游生物为生,所以本人在鱼缸中天天投喂红虫,蚯蚓,下沉性颗粒饲料,没有一个能送到它们的嘴里,只能不明就里地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消瘦下去。

 现在看图片能够觉得它是想吃沉底饲料的

可惜吃不到啊!“不能啃不能咬,我只能喝啊”

因为具有又快又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超市中它们具有稳定不动C位。随便网图一张就会发现鳙鱼总是隐藏其间。

看看大家找得到不?

(图片源于网络)

曾经小的时候,鳙鱼因为刺多(鲤形目通病),且具有淡水鱼独特的“淤泥味”,很多人都不爱食用,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全国性开放,现在我们更多选择酱炖剁椒等方式进行处理。

 

美食源于网络

当然处理方式和烹饪方法可以除去其异味,那多刺的毛病呢?告诉大家,其实这个也很简单,那就是只要选择大鱼就可以啦!因为小刺会变成大刺,大刺会变成棍子。毕竟从肉中抽棍子,比肉里挑刺儿强多了。

 图片源于网络

这里要说一下,大鱼自然生存周期比较长,对于生活环境不可控的情况下,很容易富集重金属,所以不建议孕婴食用。的确,正常人偶尔解解馋还是可以的,养殖首选,千万不要迷恋就好了。

2018年末收到的一条鳙鱼,据说是水库野生鱼,个人认为应当是人工投苗,自然水体放养的。毕竟北京已经没有了它们自然的繁殖环境!

我觉着我的脸就很大了,结果它的脑袋和我脸一样大!!

这应该是我目前吃过最大的鳙鱼了,所以留个纪念!吃鱼的时候都特意把骨头嘬干净了!

欲知这些鱼头变啥样,我们后续有空接着聊

  最后奉送铁锅垮炖胖头鱼视频一小段~


享受美食后的总结

冬天的鱼头就是肥!!要吃!就要吃肥鱼头!!!

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7月。秉承“延续地球记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学校及企业广泛开展自然博物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统收集各类标本万余件;以及几万幅动植物生态图片服务于典藏研究及教学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