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水彩、版画、剪纸作品赏析——美术馆“以美扶智”作品展(四)

 自由翱翔-zyax 2021-02-01
——艺术似乎本身就是个有着独特灵性的家伙,对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和其他一些人为干扰项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很多情况下它能拖带艺术家走上应该走的艺术之路。
——刘勰说“文从心生”,其实“歌从心生”、“诗从心生”、“画亦从心生”……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一批留学归来的画家大力倡导欧洲古典主义写实风格,在中国画坛占据话语权。然而,艺术似乎本身就是个有着独特灵性的家伙,对外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和其他一些人为干扰项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很多情况下它能拖带艺术家走上应该走的艺术之路。果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画坛在所有人的不经意间开始发生了变化。

《模范饲养员》,韦启美(1923-2009年,北平艺专),1956年

布面油彩

(对已经故去的老艺术家,我注明了其艺术学历渊源出身)

这是老画家早年很有名的作品。油画中这种戏剧化小品挺多的。从我个人的欣赏角度,那个手持烟锅、头戴毡帽的老者,算是这个小品的男3号吧,这个形象塑造得最有性格,他的存在让整个作品饶有世俗趣味。

《东方红,太阳升》,牛文(1922-2009年,鲁艺),1959年
木刻单色
你总能从那个年代的作品中看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单纯快乐——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境界,也是生命中可遇不可求的精神体验。

《半边天》,罗工柳(1916-2004年,杭州艺专、鲁艺),1960年

布面油彩

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实而简练,如男人般的自信跃然画面。单纯的色调、虚化的背景、过度充满画面的人物,这些手法主要还是为了突出人,就像长镜头大光圈的“人像摄影模式”。

《地道战》,罗工柳,1951年

罗工柳早年的这幅画也很有名。

要说对人民英雄精神和表象的双重还原,这幅作品比今天的影视作品强太多了。

作品的中心亮点在刚出地道探身而出的女游击队员,就是她仅仅露出的头和右臂的动作,让整个画面充满张力。那些年,创作这样的题材,画家要去故事发生地作无数的人物写生。看看画中的男女老少,这才是当年华北平原老少爷们的真实样子,在这样的场景中比今天抗战神剧中的美女师哥不知美上几亿倍了。

《金色的季节》,朱乃正(1935-2013年,央美),1962-1963年

木板油彩

这幅画很漂亮,人物造型上有强烈的雕塑感。不过相信看画多的朋友们一眼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中国画家与西方古典主义的“直接”传承关系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1914-1973年,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北平艺专),1963年

布面油彩

我本人比较喜欢这幅作品,站在这幅画前,我似乎能呼吸到青藏高原清冽清新的空气。油画长于写实,其中色彩和光线的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幅好的油画给观者的感觉是多维的,除了长、宽、高三维,还要有速度、力量、温度、触觉、时间、情感等等。当然最难的是境界,这就是中国画的强项了

《开国大典》,董希文,1952年

当然,董希文这幅画更有名了。这种命题式、历史事件式的画作,受事件较近、当事人尊贵且犹在、甚至有照片佐证等约束,人物塑造往往并非上品。这幅作品胜在构图,蓝天白云占据全画的近三分之二,而重要人物的肩高于远方地平线,整体感觉人物形象高大,表达事件有宏大的历史纵深感。

用透视历史之准确、观照众生之普惠、发微阐幽之深刻的角度去衡量,那个年代历史题材的画作,虽然在艺术性上往往不是最上品,但却给了我们关于那段历史的一个鲜活的视角。最难得的是那时的艺术家多数是用真心在创作,我们后来者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似乎仍然听得到当年艺术之心的有力搏动。刘勰说“文从心生”,其实“歌从心生”、“诗从心生”、“画亦从心生”……


下面这两幅也很有代表性。

《走合作化道路》,高潮,1964年

布面油彩

《我们走在大路上》,潘世勋,1964年

布面油彩

《贫下中农的好医生》,程勉,1972年

纸本木刻

很赞版画家用简练的线条状物造型之准确。油灯、药箱、电筒、箩筐、木板凳、扣袢鞋、油纸伞、蓝花布床单......这些,今天的朋友见过的有几许?生病时吃过白纸包的药片没?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那时妈妈的表情!

这幅画中伞、鞋、油灯、电筒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仔细看,赤脚医生的扣袢鞋外面还套了一层麻鞋,这是当时走泥路的防滑鞋,这位医生是雨夜赶来的“及时雨”啊!那时农村的孩子生病后的命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去的赤脚医生给的!跟那一代人讲毛主席的不好,都会跟你急眼

下面两幅画画的是那个时代标准的美女

《又是一个丰收年》,顾盼、潘鸿海,1972年

布面油彩

当时的基本标准是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所以美要达到健康到健壮的程度。说实在的,在当时大多数人要凭力气吃饭的农业国,有这样的审美标准太正常了。尽管这样,在那张专注于劳作,洋溢着无限青春活力的红润发光的苹果脸上,其实也自然散发出掩饰不住的性感。不经意的美的流露才是少女真正美之所在。

女主角头肩部分的明亮黄光,好似仙女下风尘

《渔港新医》,陈衍宁,1973年

布面油彩

这个女孩与上面那个女孩味道近似,不过更世俗,简直就是那时的邻家女孩。

表达人体持重物的身形动作的感觉非常准确,体现着油画家特有的写实的功力。

《陕北青年》,靳尚谊,1976年

木板油彩

目光如水,无比清澈,让人一见忘俗!

记得英国女王一次来访,进出国宾馆,看到持枪肃立的卫兵(那时还是最朴素的65式军服)说,这是我见到过的全世界最好的卫兵,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干净,除了忠诚还是忠诚,完全没有西方国家卫兵中常见的傲慢与强势。

当然农村青年的这种目光,一进城就完,而且再也回不去,装不出了

《牧羊姑娘》,武德祖(1923-1991,鲁艺),1983年

布面油彩

这个目光就不那么单纯了。看看成画的年代就懂了

《矿大嫂》,闫平,1984年

布面油彩

这可是一幅获奖作品。当然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多数都是获奖作品或同等水平。油画长于表现色彩和光线,这幅画是个例子。

《正午》,周思聪,1984年
布面油彩
这幅可以与上面的《金色时节》对比着看,完全不同的画风,正好大对比中找找感觉......

《1978年11月24日 · 小岗》,王少伦,1992年

布面油彩

这幅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画风,表达的是重大历史事件。

下面这幅同年代的,却是现代派的,也可以对比着看

《收苞米秸子》,宫立龙、王兴伟,1992年

布面油彩

深秋时节,两头顺服的健牛拉着满满一车秸子杆在阳光下迎面走来,充满整个画面,有强烈的力量感。高高的秸子垛上一个年轻的农妇适意地趴着向下看,右下方赶车的应该是她男人。男人、女人、牛、车既是画中空间结构,更是生产和社会关系构成。画中表达的关键信息包括:深秋、丰收、劳作、家庭、力量。那个男人没戴帽子,空心棉服敞着胸,散发着刚刚劳作后的热量,人却毫无疲惫感,一手执鞭虚牵牛车,一手插兜,步伐轻松,神态自信,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与沉重的牛车和车上休息的女人形成别样的对比,显示出他才是家庭的主导和画面的重心。

《生命卫士》,彦涵(1916-2011年,鲁艺),2003年

木刻单色

《百万雄狮过大江》(画稿),彦涵

《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创作组由著名作家、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有两位,一位是雕刻家刘开渠,负责雕刻方面的组织工作,另一位是彦涵,负责画稿设计的组织与协调,其中《百万雄狮过大江》画稿是彦涵亲自创作完成的。

《家园印象》,兰坤发,2005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这算是版画中的印象派。后面还有几幅来自松溪县的版画,也很赞的。

《阳光下的渔市》,孙国岐,2007年

布面油彩

这幅画的光感相当赞!

《邱少云》,孙国岐,1982年

孙国岐的《邱少云》广为人知,从1995年入编全国统编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课本中作为独幅彩页,一直沿用至今,是一幅被刊印量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

但我个人认为作品不太成功。这是用纯写实的风格来塑造真实的英雄。以纯写实的标准来要求:第一,光线不对,好像邱少云昂起的头的前上方有一束专门照亮他英雄面孔的补光。第二,更重要的是表情姿态看起来也不对劲。总觉得这不是邱少云被烧时的痛苦表情,而应该是邱少云的战友看到他被烧时的痛苦表情。说句残酷的,这是英雄悲壮命运的决死燃烧之地,不是画家给他一个表演革命英雄主义的话剧舞台......都知道主流命题作品受客观约束太多,不好画,但要么就不画,要画就不能这样画,这样对不起英雄。

画家的上一幅画从艺术角度讲要好得多,说明不是画家的能力问题。其实从技术上说,这样极特殊的题材,不如采取非写实的方式为好。

下面的作品也都很棒,我少说,给朋友们自主欣赏留余地

《乡村之十三》,蔡丽,2008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乾坤湾》,高凤莲,2009年
剪纸本
高凤莲,女,汉族,1936年出生,陕西延川人,民间剪纸大师。
超级赞!

《山村小学 · 1980》,孙为民,2009年

布面油彩

从五十年代甚至更早,我国就时有描绘课堂的绘画作品出现,采用画种画风,表达思想理念,都完全不同,大家可以留心比较着看。此幅算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精品,看上去有种触目惊心。题目中“1980”值得玩味......

《拉网的惠安女》,乔十光,2009年

大漆

漂亮!线条、色彩都体现强烈的造型美感。

《乡村迎奥运》,蔡丽,2009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用暗花做衬底,来自于中国织锦的灵感。

五环由中国传统笼屉变身而来,形成饶有趣味的质感。

《城雕——红色的记忆》,兰坤发,2009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大反差、高对比度、红白黑的光斑,让肮脏的工地推车富有装饰美。

《都市——第一缕阳光》,陈维星,2010年

绝版套色木刻

这一幅与前两幅在风格上相近,在造型风格与写实相距较远的情况下,依然能表现粗布衣、水桶、木板的质感,体现出画家深厚的造型技艺。

《收割》,陈坚,2010年
纸本水彩
这幅水彩显然受中国画的影响。虽然是画家的创作作品,但似乎留有他在帕米尔高原塔吉克部族采风时的最初印象。劳动的专注忘我与色彩的自然闪动,让观画者与画家有同样的现场感。

《红色的记忆》,王永祯,2014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这是线条、色彩的完美结合,装饰与写实互为表里。我总觉得版画造型的独特肌理最容易打动人。

《红日》,王惠亮,2018年

木刻套色

话外音:我说从嘎达下网能上大鱼吧,你小子还不服......

《金橙飘香 硕果累累》,吕敏,2019年

木刻套色

来自非洲的唯美。

《扶贫路上》,蔡丽、王世华,2019年

绝版套色木刻

作者籍贯: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扶贫的确是件快乐的事,不是吗?


《山村的夜晚》,张义波,2019年

布面油彩

《锦绣河山》,徐里,2020年

布面油彩

《2020之春 · 居家令》,闫平,2020年

布面油彩

这就是画《矿大嫂》那位女画家。

《你是谁 为了谁》,马书林,2020年

布面丙烯

《霸王别姬》,马书林

忍不住多说几句:个人非常喜欢他的写意京剧人物。他的水墨追求粗犷豪放、稚拙狂野的风格,润笔中夹彩带墨,纵横驰骋,枯湿浓淡交错披离,其留白处,笔所未到而气已吞,留在纸上的形象似乎是移动的视线和人物造成的综合印象。

马书林的水墨戏曲语言接近舞台戏曲语言之本体,戏曲人物形象对于现实人物的疏离,正是他水墨京剧人物的依据,这是一种摆脱视觉真实而进入主体观照的高级审美方式。

《鹅 鹅 鹅》,马书林

早年入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进又转为绘画的马书林,画得一手精彩的工笔画。

清末画家松年说:“凡名家写意,莫不从工笔删繁就简、由博返约而来,虽寥寥数笔,已得物之全神。”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把画家分为“神、妙、能、逸”四品,元代倪瓒的绘画世称“逸品”,他也自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而马书林厉害之处是把工笔画也画成逸品!

《希望》,陆庆龙,2020年

布面油彩

《春耕》,李春华,2020年

布面油彩

《共克时艰》,周刚,2020年

水彩

《火神山医院建设者》,赵培智,2020年

水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