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柔性制造变革的3大动力与4大趋势

 小饭桌 2021-02-01



不是所有行业流量端的变革都能明显驱动制造端变革。这不是说流量(订单)驱动不重要,而是说光有流量在很多行业还远远不够。

作者 | 徐建海
编辑 | 小饭桌

2020年,阿里高调宣布入局服装供应链,将柔性制造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其实在巨头入局之前,柔性制造也一直是产业互联网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柔性制造”每火一次,产业痛点又被重提一次:移动互联网过去二十年都在消费端变革,制造端并未发生深层次的改变。

除了服装之外,银河系创投在过去几年专注供应链领域的过程中发现,电子、消费品、芯片、汽配、食材等垂直领域都在朝柔性制造方向实现变革。而此过程中,预计十年内,会有更多细分产业的柔性供应链独角兽会批量诞生。

制造端为什么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又有哪些确定的变革规律,标品和非标品之间的驱动力有何不同,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产业方向……针对以上问题,小饭桌邀请到了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跟大家交流分享。本文为嘉宾分享实录,经小饭桌编辑整理,以飨读者。

柔性制造变革的3大驱动力

在讨论制造业为什么需要朝柔性制造变革之前,我们先来看近年来制造业的现状。我们调研发现,除了少量高端制造业之外,传统制造业大部分已进入存量行业。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国内A股上市公司4180个,其中2180个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总量的50%以上,截止2019年底,制造业公司市值24.8万亿元,收入16万亿元。

但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增速和整体净利率都在下滑。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增速下滑从2010年的69.37%下滑到2019年26.10%左右,制造业整体净利率从2010年的5.76%下降到2019年的4.25%。

进入存量时代后,传统制造业企业以往的一些短板或痛点愈发凸显,甚至让企业面临生死危机。

2019年和2020年,我们团队去了很多工厂参观了解,在做行业调研的时候看到,很多上游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原来对接的传统渠道非常单一,当原有渠道出现大的变动(比如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就很容易面临没有订单或者库存积压等严峻问题。

同时,制造业企业长期需要投入设备,但是投入设备和订单需求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很多存量行业上游的制造业小而散,规模效应发挥不出来。

此外,在制造企业规模不大,总体人效不高的情况下,国内人力成本却在逐年提升。这和美国1972年-1992年的境况相似。从1972年到1992年,美国食品工业工厂数量由10523家降至6793家,降幅达35.45%,同期工厂平均产出与员工人均产出逐步上升。

行业的快速整合,加速了上游制造业变革。我们认为国内存量行业也在经历这样的阵痛,而近年疫情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变革进程。

总得来说,促使传统制造业变革有三方面的驱动力:

1) 效率低下和人力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

伴随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是人工成本的上升,2018年制造业平均工资约7.2万元,过去10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11.6%,效率低下和人力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也是上游制造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2) 制造端不适应前端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制造业企业以往一般对接的渠道相对单一,而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线上渠道的变革速度更快,线上渠道的变革也加速了整个零售格局的变化,前端消费渠道的变化也进一步对后端的制造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制造业由于渠道单一不能够适应前端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是制造业变革的另一大驱动力;

3)国内物流等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变革基础

随着国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国内电商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让制造供应链发展有了更好的基础。

未来供应链变革的趋势将不仅仅解决流通渠道中的问题,而是要提供实现整个柔性制造到供应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制造体系变革需突破的4大方面

从供应链实际情况来看,在新的前端需求体系的变革中,对后端制造体系的一些新的要求包括:

1)制造供应链的订单粒度更小(小批量,更灵活,甚至完全定制);

2)更快交付的时效性。

而这需要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  订单组织:前端订单的整合和数据处理更高效

渠道端的变革导致这些相对小的订单出现,这些相对小的订单需要一个订单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需要通过科技的手段更有效地实现前端订单的整合和数据处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接到后端的生产体系,另外也需要通过组织者实现订单更好的交付和履约。

比如我们投资的创易栈(51BOM),通过直播切入,为企业提供芯片选型技术服务,从而实现订单的组织,另外通过代理原厂芯片,也可以实现订单更好的交付和履约;我们投资的找食材,一方面为下游的餐饮企业提供预制菜的解决方案,另外一方面还提供物流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订单的组织和履约。

●  生产工艺及研发:未来制造企业势必会介入其中做好优化

传统的生产工艺更多的是为批量生产设计,所以在新的生产组织体系下,面对不同颗粒度的订单形态 ,需要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或者改进以适应于现有的体系。

我们认为制造供应链企业未来会介入到研发和生产工艺流程中,未来将通过数据从生产端去提升效率。

比如我们投资的捷配,建立了一个共享制造中心,把生产中最影响时效性的工序放到这个共享中心由捷配统一处理,然后再将订单分发给协同工厂去生产,实际上其已经将生产工序做了重组,部分工序集中处理,其它工序协同生产。

●  生产端的组织体系:自营 or 协同

除了订单以外,生产端应该如何组织呢?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游制造业的组织方式是自营更高效,还是协同的方式更好?

目前来看可能自营还是协同是取决于行业本身,有些行业制造业品类上游以单品为主,而且生产工艺比较复杂,这种情况下可能纯自营就比较难规模化,协同生产体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我们投资的捷配,有自己的打样工厂,批量订单协作了50多家工厂,不同的工厂品类定位不同,因而看起来协同也是更好的策略。

但对于适合规模化的品类,可能上游自营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我们也看到一些行业会以部分自营、部分协同的形态存在;比如我们投资的赋比兴做低度酒生产供应链,就是自建的工厂。赋比兴为低度酒品牌提供后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瓶体设计、口味、酒曲单边发酵技术到最终的仓配交付。

除了生产端本身的组织以外,未来生产也需要介入原材料的采购和协同体系中。

●  全链路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的全链路管理中,订单的组织、处理、分发,生产流程的管理,后端生产的组织,原材料的采购和管理等等,企业必须实现全链路的数字化管理,才能做好智能化的基础。

标品由流量驱动,非标品由供给驱动

在不同行业或品类之间,柔性制造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之前互联网时代,我们关注流量的变化,大家都是觉得流量端的规模化会促使后端供应链甚至制造端的变革,这个在很多标品或者简单品类来看逻辑是成立的,但是目前来看,在很多行业流量端的变革并没有明显的驱动后端制造端的变革,并不是说流量(订单)驱动不重要,而是说光有流量在很多行业还远远不够。

简单来讲,标品更适合流量驱动,而非标品供给端除了流量以外,还需要团队在供给端有更深层的变革。

非标行业我们认为有两类,一种产品可能本身标准,但是在使用中需要非标的服务(技术服务或者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对于这样的行业,企业则先需要通过实现服务的标准化,从而才能够实现订单的规模化。

另外一种产品本身相对非标,比如需要单件定制,小批量或者柔性的订单,这样的品类往往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生产工序也比较多,对于这样的品类需要团队对生产本身有非常深的了解,需要对生产工艺和工序作出优化,以适应前端的新订单体系。

从品类上来看,一类是成品,成品中的相对非标品(比如服装,包装等),另一类是成品后端的半成品和零部件(比如食材、工业品等),半成品和零部件后端的供应链体系往往按照更细分的品类来分,比如消费电子的后端品类包括了主动器件、被动器件、PCB(印刷线路板)、紧固件、外壳(机加工或者注塑)等等。

非标品类后端的制造体系相对更复杂,但制造供应链公司未来也有往前端延展的可能性。

投资案例分享

银河系创投过去一段时间在制造供应链上面也做了不少布局,在这里也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们在2019年投资了捷配,捷配是一个电子行业协同制造供应链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后续3轮融资,其从PCB(印刷电路板)这个品类切入。

当时投资捷配的时候,一方面也是看到整个消费电子前端需求的变化导致PCB行业从打样到小批量的需求异常强烈,并且对于制造端提出了更快交付的要求,而上游的PCB 工厂普遍不愿意接零碎的小订单,当时捷配团队在自有工厂做了2年左右的尝试,对于生产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实现了整个生产链路的全数字化,另外实现了24小时交付,而且人效和传统工厂比提升3倍,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制造体系。

我们一方面看好电子协同制造这个赛道,也看好捷配团队在生产端的沉淀和理解,以及团队在制造和数字化能力上的综合能力。这里大家分享一下捷配在柔性制造供应链中的实践:

1)订单组织:捷配建立了一个面向中小 B 端的订单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上直接完成订单,目前捷配已经服务了超十万的B端用户;订单来了之后,捷配会实现订单工程文件自动处理,订单拼版(将小订单通过平板形成批量订单)、订单分发、订单原材料计算处理等等生产前置工序。

2)工艺重组:捷配建立了共享加工中心,将PCB生产环节中容易导致生产瓶颈的工序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生产加工,提高单个工厂的生产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协同系统的交付效率,实现了整个生产工艺的重新组织。

3)生产组织:捷配有自己的打样工厂,目前小批量订单通过协同工厂生产。一家传统电子工厂加入捷配科技协同制造平台后,A类协同工厂其人均产能平均提升65%以上,每平方米产品平均节省20%生产成本,交期准确率从原先40-50%提升到85-90%。

4)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从前端PCB订单、中间PCB 工程文件数据、生产工艺、甚至原材料的采购,捷配都实现了全数字化管理。

除了捷配涉及的行业外,还有很多其它垂直行业正发生柔性制造的变革,银河系创投布局的其他部分制造供应链公司如下:

2021年柔性供应链值得关注的细分方向

上面简单梳理了银河系创投对于柔性制造供应链行业的一些思考,在2021年,我们将继续关注柔性供应链赛道,并重点专注以下方向:

1.存量行业

存量行业存在重新组织上游制造端的机会,比如非标成品行业的服装、医疗器械、包装等,非标半成品及零部件行业有食材、零部件、精细化工等,半成品和零部件的注塑、机加工、3D打印等方向。

2.新增量行业

面向新人群、新场景的新增量行业,存在新的需求端驱动下直接构建柔性供应链的机会。比如装配式行业的后端制造和装配式BIM 系统,应该会重构整个制造及供应链交付体系。此外,面向新人群、新品类的全新柔性供应链机会,比如跨境出海业态的后端柔性制造供应链等。

以上是银河系创投对于柔性供应链赛道的分享,欢迎行业内的创业者和我们一起交流:watson.xu@yhxvc.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