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cjs芈人 2021-02-01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01

夜深人静,一轮残月挂在树梢。

月光下,一个高大的人影悄无声息地走出寺庙,左顾右盼,生怕被人看见。

这是个偏僻的小县城,没有路灯也没有出租车。

他独自出门,既不是去买宵夜,也不是去打麻将。

只见他神色凄然,落落寡欢地走到江边,听着江水涛涛,一声长叹。

突然,一只离群的大雁从黑暗中飞来,在树枝间飞飞停停,始终不肯停靠。

最终一声哀鸣,落到远处一片荒凉的沙洲。

他觉得那只孤鸟仿佛是他自己,不禁叹息一声,唱到: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02

这是初到黄州的苏轼。

那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差点夺走他的性命。

劫后余生,词句里的阴郁令人不忍卒读。

苏轼一度消沉。

自己口无遮拦,落人把柄也就算了,竟然还一口气连累了二十多个人。

跟他一起作诗的、和他书信往来的,甚至只是收藏他诗作的都没能幸免。

弟弟苏辙被贬到筠州,好朋友王巩被贬到宾州,就连身份显贵的驸马王诜(shen)也因为通风报信受到重罚,张方平、司马光等元老重臣都被罚款。

苏轼的心情,可以用一首歌来形容:世界末日。

而他得到的最终处理结果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这个罗里吧嗦的官名看似讲究,其实就一个意思:流放黄州。

苏轼半是调侃半自嘲道: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犯官不妨叫做员外,诗人往往去了水利局。

没干活还能领到压酒囊作补贴,实在是惭愧,惭愧。

苏轼的牢骚可见一斑。

一日吃过饱饭,百无聊赖,他拄一根竹杖出门溜达。

本想找片竹林写生,顺便挖点竹笋吃,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株盛开的海棠,清新脱俗,美得如同一位绝世美人。

苏轼不禁讶异:这么名贵的花,怎么会流落到和俗气的桃李长在一起?(桃李:我们招谁惹谁了?)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这一定是造物主有意的安排,就像它让我来到黄州一样: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他细细端详,越看越觉得怜爱: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四川盛产海棠,而自己正好是四川人。

想到这,苏轼不由得产生天涯沦落之感。

仿佛自己就是那株海棠,沦落荒郊,无人欣赏。

更不知明日是否会迅速凋零。

他叹息一声,笔下生风: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这忧郁又自恋的样子,都快赶上黛玉葬花了(林黛玉:苏大爷,加个微信?)

一开始,他和大儿子苏迈借住在定慧寺,和僧人同吃同住,勉强度日。

常常一整天将自己关在屋内,白天要么打坐反思,要么昏昏大睡,直到晚上才独自悄悄出门溜达。

他像一只惊弓之鸟,战战兢兢,不敢再随便写诗作文 ,每每给朋友回信必定千叮万嘱:阅后即焚,不要给别人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这是苏轼一生的至暗时刻。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03

乌云总会散开。

5月,寄住在苏辙家大半年的一大家子20口人浩浩荡荡奔来黄州与苏轼团聚。

苏轼顿时慌了手脚:这阵子就顾着写诗睡觉发牢骚了,全然没有看租房信息,寺庙的床位本就紧张,总不能带着全家在这儿蹭吃蹭喝。

关键时候还得靠朋友。

在朋友的协助下,一家人住进了临皋亭。

这是专门提供给政府出差人员的招待所,虽然拥挤简陋,但是好歹一家人能团聚。

住宿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又来了。

夫妻俩拿出存折算了算,不禁傻眼。

工作快20年,存款竟然只够花一年!

从前工资高,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

犯官是没有工资的,花完只能喝西北风,苏轼犯愁了。

想来想去,也只能省着点花,将每个月的花费分成30份,腊肠一样挂在房梁上,每天只能取一串下来花,避免超支。

至于钱花光了怎么办,他想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一句话,懒得想了。

“此外心里都无一事”。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一年后,钱果然花光了,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老朋友马正卿自己都穷得揭不开锅,却热心替他向政府在城东门外的山坡申请了一块五十余亩的荒地。

苏轼带着一家老小下地干活,除草运土,播种插秧,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邻居朋友还帮他一起在东坡建了几间屋子,可以读书和接待朋友。

苏轼在房子里画上雪景,将他命名为雪堂。

白居易在四川曾经写过: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出于对白居易、陶渊明的仰慕,苏轼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劳作虽然艰苦,但是吃着自家种的非转基因大米、有机蔬菜,全家都十分满足。

作为一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吃货,苏轼不但爱吃,也爱亲自下厨。

闲得没事的时候,他就自己研究美食,发明了东坡羹、鱼羹,自己颇为得意 。

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

黄州的猪肉十分便宜,富人不稀罕吃,穷人又不懂得吃。

苏轼于是买来猪肉,精心烹饪,还开了直播在线公布秘方: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魔,身边朋友越来越多,有些是相知多年的故交,如道潜、马正卿 、陈季常(河东狮吼男主角),还有很多新结识的本地人。

生活逐渐步入轨道,终于有时间也有心情和朋友一起游览黄州的美景,而黄州那座沉睡千年的古迹,也在静静等待那位奇才到来 。

04

黄州城西北有座红褐色的石崖,形状像个鼻子,传说中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那里。

作为三国迷的苏轼和苏辙兴冲冲地跑去游览。

只见江浪滔天,烟波浩渺,屹立在岸边的赤壁犹如深沉的老者,满面风霜。

苏辙一激动,忍不住吟诗一首: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苏轼点点头:语言流畅,内容充实,思想深刻,好诗!

苏辙:哥,你来一个?

苏轼:诗,我是不会写的,这辈子都不会再写了,你忘了乌台诗案差点把你老哥带走了吗?

苏辙:你这几个月也没少写啊……

苏轼:我那是写给自己看的……要不我写首词吧,他们不查我的词。(乌台诗案审查的只有苏轼写的批判王安石新政的诗)

苏轼略一思索,眼前浮现赤壁大战的盛况,那年周瑜年仅30出头,风华正茂,打败曹操,迎娶小乔,何等英雄气概。

而自己年近50,一事无成,前路茫茫,想想就无奈。

他长叹一声,奋笔疾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短暂得如同一场梦,英雄大业尚且会淹没于时间的洪流,何况个人那无足轻重的悲伤?

苏轼吐出胸中无尽的幽怨,吸入一口浩荡的江河之气。

苏辙在一旁都看呆了:哥,你在哪偷偷上了补习班?从前我俩实力相当,我勉强能和你打个平手,现在我连给你提鞋都不配…

苏轼仰天大笑。

中秋之夜,他带着朋友去赤壁泛舟赏月。

月光如水,江山如画,大家喝着小酒,朗读诗经,玩得正嗨。

道士杨世昌带来了乐器助兴,那是一个洞箫。

啸的声音很悲,如泣如诉,这位道士似乎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瓜子,静静听他演奏。

一曲终了,忧郁的道士怀古伤今,感叹人生短暂,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

苏轼安慰道: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番深刻而又动人的哲理,听得众人如痴如醉,爱因斯坦都要喝彩。

是啊,人生短暂得如同一瞬,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只能暂时拥有,这样看来人的努力似乎是个可笑的事,可从宏观处看,万事万物都有永恒的一面,每个瞬间对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

更何况永恒的明月和清风,是无穷无尽的宝藏,闲者就是主人,何不尽情享用。

又过了2个月,苏轼再次携友游赤壁,写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后赤壁赋》。

三咏赤壁,令黄州赤壁永垂不朽。

如同令狐冲遇到风清扬,赤壁像一位高深莫测的武林高手,一次次向苏轼传授绝世奇功。

苏轼爬到山巅,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刻,他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

05

在黄州的第3年,苏轼做了永久定居的打算,开始四处物色田产。

一天,他与朋友相约去看地,刚出发就下起了雨。

其他人着急忙慌地四处躲雨,苏轼却哼着小曲悠闲地在雨中漫步。

不久雨停了,夕阳斜照山头,回头看走过的路,感慨万端。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人生中无数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昂首向前,任他前方是雨是晴,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挡一切震荡。

变化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一天,宋神宗突然问起身边的人:苏轼可以和哪位古人相比。

大臣回答:苏轼有点像诗仙李白。

宋神宗对这个回答显然不太满意: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的学识广博。

李白作为诗仙的地位从未如此岌岌可危。

元丰七年,被贬黄州4年零2个月后,苏轼收到了改判汝州安置的诏令。

皇帝亲手在诏书上写道: “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虽说只是换个地方监视,但汝州离朝廷更近,地方也更富庶,应该说是个好消息。

苏轼此刻却五味陈杂。

自己已经吃惯了黄州菜,儿孙也满口黄州方言,离成为本地人只差一个户口本的距离。

黄州的邻居朋友亲如一家,他对这里充满眷恋。

但这毕竟是皇上的好意,苏轼不敢也不忍心拒绝。

送别的宴席上,苏轼深情写道:

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06

移居黄州的命令下来,苏轼却磨磨蹭蹭不想走,索性绕到筠州去看苏辙。

筠州离庐山不远,苏轼早就想去这座千古名山打卡。

去庐山之前,苏轼和道潜约定:我这次去绝不写诗,骗人是小狗。

话音刚落地,就听到来来往往的僧侣行人议论纷纷:听说男神苏轼来了,好想找他要签名。

苏轼暗暗得意,拿起手机连发三条状态:

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嗯,真香!

索性多写一些。

他一路游玩,一路写,却始终不满意。

道潜问道:有啥好郁闷的,阅读量都10万加了。

苏轼道:你看上面。

道潜:上面是啥?

苏轼:是庐山畅销诗排行榜,榜首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要把他打下来。

道潜:……

原来他心里暗暗和李白较着劲。

经过连日的苦思冥想,又一首描写庐山的千古名作横空出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位诗仙先后留下名作,庐山成为最大赢家。

离开江西,苏轼一路北上,来到金陵(南京)。

退休后,王安石一直住在这里。听说苏轼要来,他早早就骑着毛驴在码头等候。

苏轼连忙下船走上前:大丞相,我今天没穿西装就来见你,失礼了。

王安石笑道:礼仪岂是为我辈所设?

说罢两人相视而笑。

王安石虽然不满苏轼反对新法,但对他的人品和才学一向极为欣赏。

他时常对身边人称赞:苏轼是人中之龙。

两位当世的大文豪,政坛的宿敌,以同样坦荡的胸怀,相逢一笑,将恩怨一笔勾销。

苏轼在金陵停留多日,临别前,王安石提议苏轼在金陵买房,以后可以常常往来。

苏轼感动不已,在诗里写道:

次荆公韵四绝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越接近汴京,苏轼心中的退堂鼓打得越响,再加上一路拜访的老朋友纷纷建议他买房在近处,方便打麻将,苏轼越发想在江南定居。

他一边托人去宜兴买地建房,一边上书请求朝廷允许他回去养老。

然而朝廷局势再次发生巨变。

当年3月,宋神宗因过度加班,心力交瘁去世,小皇帝年幼,高太后成为实际的执政人。

历任太后都对苏轼很有好感。

旧党中德高望重的司马光闪亮复出,他闲居洛阳十几年,闭门著书,回朝后就立刻着手准备全面废除新法。

这些年苏轼在民间和士大夫中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三咏赤壁更奠定了他文坛盟主的地位,虽然没能登上作家富豪榜,但是声名赫赫,如日中天。

司马光深知这一点。

07

一家人收到任用的文书,敲锣打鼓,比过年还高兴。

苏轼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一年半内,他以坐火箭的速度从起居舍人升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绿色的官服没穿几天,就换成了红色,随后又换成紫色。

苏辙也不差,坐了喷射机。

随着苏轼苏辙的高升,被贬到海角天边的旧党人物也纷纷回到汴京,苏门四学士首次合体。

当年受到牵连,被贬谪万里的老友们又开始频繁互相串门。

苏轼继承欧阳修的衣钵,对天下才子敞开怀抱,一时间人才济济,盛况空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在其中。

大概没有哪个文人团体能像苏门这么不正经,师生的日常就是抖机灵、讲段子。

一次,苏轼笑话秦观胡子多。

秦观说道:君子多乎哉。

苏轼笑道:小人樊须也。

还有一次,苏轼和黄庭坚讨论书法。

苏轼说:你的字弯弯曲曲,像树上挂着的蛇。

黄庭坚道:你的字就像石头压着蛤蟆,又扁又宽。

没点学问和才华,都不敢和苏轼斗嘴。

门庭若市,宾客如云的繁华表面下,其实并不平静。

回朝不久,苏轼见司马光一意孤行,打算将新法全盘推翻,心里不无担忧。

这些年生活在民间,他对新法有了切身的感受,有些法令对百姓确实有益处,比如免役法,况且新法实行了这么多年,轻易废除难免武断。

苏轼苦口婆心,建议司马光不要走极端,多听取他人意见。

司马光怒气四起,满脸写着:再多嘴就拿你砸缸。

司马光的固执和当年的王安石如出一辙。

苏轼回到家,边脱掉工作服边吐槽:司马牛,司马牛。

司马光去世后,司马光的门生、程颐程颢及其门生与苏门争论不断,史称洛蜀党争,把朝廷当菜市场,争吵不休。

政敌故伎重演,再次用苏轼的诗句做文章。

有一次他们攻击道,神宗去世之际,苏轼写了: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分明是记恨神宗对自己的惩罚,以至于先帝去世还作诗庆祝,真是罪大恶极。

苏轼想:我当时刚得知在宜兴买房的事有了着落,心情大好,写首诗嘚瑟一下怎么了?

不过政敌显然不肯轻易放手,无奈之下,苏轼只好解释:

写这首诗的时候神宗已经去世3个月,听到人民谈论新上任的皇上年轻有为,我为大宋社稷高兴呀。

此起彼伏的党争,让苏轼疲惫又无奈。

在翰林院的办公室,他思绪纷飞,一直飞到黄州:

这个时候通向雪堂的小桥大概已经被积雪覆盖了吧,自从离开黄州,不知又有谁去雪堂拜访。

那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似乎总在召唤着:归来吧,归来吧。

如梦令·有寄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08

再次出任地方官,苏轼又来到了当年的起点——杭州。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5年前他在这里担任通判,曾在望湖楼上题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如今重返故地,真像做了个相似的梦一般。

人生充满了偶然,偶然中又充满了惊喜。

这不,兜兜转转,老天又让我来为杭州写诗了。

他不无感慨地写道: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当年风流儒雅的青年通判,早已成为历经沧桑的知州,不变的是一颗爱民如子的心。

到任不久,他就着手抗洪抢险、治理西湖,修建长堤(即今日的苏堤),自掏腰包建了古代第一座公立医院。

三年期满后,又依次出任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拥戴无数。

1094年,高太后去世后,年轻气盛的宋哲宗正式掌权,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要继承宋神宗的意志,恢复新法。

对苏轼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

很快,旧党中的三十多位官员相继被贬,位高权重的苏轼和苏辙自然首当其冲。

苏轼更是被贬到离中原万里的瘴疠之地——岭南。

09

将家人安顿在宜兴,苏轼打算只带着幼子苏过前往惠州。

此时,夫人王润之早已在京师去世,家中歌妓纷纷离开自寻出路,唯独陪伴多年的朝云执意陪同苏轼远赴岭南。

患难见真情。

被贬地离朝廷越远,表示惩罚越严重。

今日的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庞大,但宋朝的时候那里却是虎狼出没的未开化之地,令人闻风丧胆。

苏轼在路上向路人打听:听说你们那遍地是毒气,人说话跟羊叫似的?

当地人表示:瞎说,我们那儿山清水秀,遍地美女,山珍海味让你吃到流鼻血。

苏轼不禁窃喜,到了惠州,果然和那人形容的一样。

他觉得一切似曾相识,就像梦里到过一样。

大明星来到小县城,当地人感到十分疑惑,争先出门围观。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轼觉得热闹又好玩,更惊喜的是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相信不久就有人请他去喝酒吃烧烤了: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和黄州相比,这次惩罚显然更严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苏轼却一扫当年的颓唐。

只要有美酒美食,就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快活。

岭南盛产荔枝,当年杨贵妃为了吃荔枝,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匹马,还被那个叫杜牧的写下来讽刺至今,荔枝差点就成了水果中的“红颜祸水”。

苏轼对荔枝情有独钟,对它的美貌和品格也赞不绝口: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他不禁窃喜:咱的待遇比贵妃还好,这一趟真是没白来,长痔疮老子也认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在惠州的苏轼,活跃得像个美食博主。

一会儿在线直播吃300颗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会儿教人怎样用吃螃蟹的方法吃羊棒骨,还要谨防被狗追着跑……

吃饱喝足就披头散发,睡到自然醒,好不惬意: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优哉游哉的生活状态,还不把朝九晚五上班的新党们气死。

美中不足的是一家人分隔两地,无法团聚,苏轼又动起买房的念头。

他将全部积蓄拿出来,开始营造新居。

新居刚落成不久,朝廷的迫害再次袭来,这次还加码了。

当年一起被贬的旧党骨干们再度集体挪窝,弟弟苏辙、爱徒秦观都被贬到岭南。

至于已经在岭南的苏轼,直接流放海南岛。(苏轼:我太难了……)

这一年,苏轼已经62岁了。

好不容易相聚的一家人,顷刻就要分别,而这一去更是凶多吉少,恐怕再难相见。

家人哭着送苏轼上路,苏轼作了葬身海南的最坏打算,与苏迈交代后事,随后飘然离去。

走到广西境内,有人告诉他:刚刚有个大高个,脸色红润的男子经过,跟你长得很像。

苏轼心想:长得跟我一样帅的,那不就是子由!

他快步追上,终于在藤州赶上了苏辙。

多年来,两兄弟同进同出,一起经历了大风大浪,到老年又一起贬谪万里,令人惊叹。

路上,他们在一家小酒店吃饭。

饭店地处偏僻,饮食很差,苏辙没吃两口就放下筷子,不住叹气。

苏轼吃得津津有味,还不忘笑道:你还想跟以前当领导一样,吃山珍海味不成?

说罢两人相视而笑。

这次见面成了兄弟俩最后一次相聚。

渡过琼州海峡,就是另一个世界。

10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

儋州贫穷落后,是地地道道的原始部落,房子长得都一样。

苏轼去邻居家喝得晕晕乎乎回来,一下就迷了路。

猛然想起家附近有个牛棚,顺着牛屎找回去准没错。

顺利回到家,他不禁为自己的机智绝倒。

立春的海岛,海风阵阵,吹得人心旷神怡。

苏轼不由得沉醉:北方这时候已经柳絮乱飞了,那帮老家伙准得鼻炎复发,幸亏老子来了海南!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将近1000年前的海南岛,估计跟今天的亚马逊原始森林差不多。

当地人穿着奇怪的服饰,说着听不懂的语言,食物有限,没有酒馆也没有药店,真是彻头彻尾的蛮荒之地。

而苏轼硬是活出了度假的感觉。

你去亚马逊度假三年试试?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抱着必死无疑的心态,九死一生度过了惊险的海峡,苏轼立刻活蹦乱开始了新生活。

他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见儋州文化落后,义务做起了支教,还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登科进士。

这里不通电不联网,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他就自己编段子让自己开心。

苏轼是大名鼎鼎的吃货,然而海南远离大陆,食物极其短缺,他和苏过经常饿得饥肠辘辘。

听说苏辙在广东吃得不好,也瘦了,苏轼专程写信取笑他:

咱俩现在都瘦得跟仙人一样,以后可以一起骑黄鹤飞起来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就这样生活了三年。

随着宋哲宗的突然离世,政局又发生了震荡。

1100年,那个会画画不会治国的天才艺术家宋徽宗登基,旧党人物获得大赦。

北归那天,再一次渡过惊涛骇浪的海峡。

夜里一阵狂风暴雨后,天空群星闪耀,异常澄澈。

苏轼回望坎坷的一生,多像经历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壮丽无比的旅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次比一次严酷的磨难,非但没能将他打倒,反而使他的生命境界不断拓宽。

雄风万里,吹彻古今。

北归一年后,苏轼舟车劳碌,一病不起,最终在常州病逝。

他曾经在金山寺一副自己的画像上题诗: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最贫瘠的地方,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

人们只知道李白是诗仙,事实上,苏轼也是无可争议的诗仙。

但他不是李白那样浪漫得不着边际的仙,而是一身尘土气息,无限眷恋着人间的仙。

就如他的诗句所写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提到这个名字,我们都觉得无比亲切。

很多人将苏轼的天才与李白相比,将他的苦难与杜甫相比,将他的博学与韩愈相比,将他的豪气与刘禹锡相比,将他的淡薄与陶渊明相比。

同时代的王安石就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快1000年了,世间再无苏东坡。

参考文献:

1.王水照 崔铭《苏轼传》

2.朱刚《苏轼十讲》

3.朱刚《阅读苏轼》

4.王水照 朱刚《苏轼评传》

5.王水照 朱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

6.莫砺锋《漫话苏东坡》

7.范晓佩 张昊苏《率性本真总不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