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杨坚作品丨立春,与春天邂逅的一场盛宴

 梅雨墨香 2021-02-01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今日立春。2021年2月3日22点58分39秒,农历12月22日,是24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又称“打春”。一个“打”字,一年的序幕由此开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始建也,夏秋冬同”。可见,立开始的意思。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源于秦代。位于四季之首,它是万物勃发的起点,又叫开春。古代“四立”,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拉开万物的生、长、收、藏之旅,农业生产的意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立春,24节气之首,是新一轮节气轮回的开始。每年公历2月3—5日,太阳到达黄金315度交立春节令。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水”。东风送暖,尽管春寒料峭,但不再寒彻刺骨,丝丝暖意,柔美、温润。大地解冻,万物渐渐苏醒,睁开朦胧睡眼;五天后,一股暖流蛰虫“始振”,伸伸懒腰、舒活筋骨,拳脚施展,蠢蠢欲动,暖和的“被窝”像磁铁一样,让蛰虫没有勇气离开;再经过五天,水面上的冰开始融化,藏了一冬的鱼,憋坏了,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到水面一探春的气息,一些未融化的碎冰还浮在水面,鱼就好像背着冰块一样。

春天是生长梦想的摇篮,撸起袖子加油干

唐朝诗人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正月初七恰逢立春,诗人在京有感而作。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冬去春来。诗人很有才华,却科场失意,屡试屡败,十次名落孙山,史称“十不上第”。作为读书人,他咽不下这口气,愤懑压抑,如千斤之石。漫长的寒冬,让他如梦魇般窒息。这首诗绝妙之处连用七个数字,表达诗人对春天到来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拍手称快。诗人迎来一片春,等一场花开,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他的春天是:金榜题名,一雪前耻。

“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人罗隐在春天里埋下了一颗“金榜题名”种子,撸起袖子加油干,冬去春来,雪尽冰融。

最先触摸春天气息的,是乡间的农民。农谚云: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误了一春,三年理不清”。农民对春的情感最朴实、最真诚、最炽热。就像自家酿的“泡缸酒”清冽、甘醇、醉人。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究勤劳、脚踏实地,“人哄庄家一时,庄家哄人一年”;“空谈误农,实干兴农”;“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立春这一天,天还黑得像锅底,村民就陆陆续续起了床。鸡是最优秀的乡村歌手,“咕咕咕……,喔喔喔……”,如闪电划破黎明前的黑暗,似春雷撕开黑夜的帷幕。狗早就被鸡吵得失去了耐心,“汪汪汪…..”对天“咬”个不停。天色微熹,“吱扭、吱扭……”的开门声此起彼伏,与鸡鸣狗吠交织在一起。

整个村庄醒了。太阳像撑油纸伞的女孩,略显几分羞涩,从东边的山头探出了头。邻居立春家的门前那棵歪脖子桃树,两三朵粉冬冬的桃花,神不知鬼不觉在弯七扭八的枝头上钻了出来,笑得像弥勒佛。河边的柳树,倒垂的枝条远看仿佛“光杆司令”,走近一看已经爬满了星星点点的“锥子芽”。几只鸭子在河里追逐、嬉戏,荡起清波,溅起的水花揉进了阳光里,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屁股朝天高高撅起,像吹奏的唢呐。

猫了一冬,经过短暂的休息,农民牵肠挂肚的还是田间地头。扛着锄头、犁耙,挑着禾桶、肥料、箩筐,一头挑着太阳,一头挑着月亮,扛起了春天的希望。一步一个脚印,步伐铿锵有力,走向广袤的田间地头。立春了,一切都要未雨绸缪,耕耘天地间。

锄头早已松动,该加楔子了,箍紧称手好使。咔嚓咔嚓,锈迹斑斑的镰刀,磨出了青口,雪亮锋利。犁,也需要打整,箩筐要加固修补,马车、牛车,也需检查一番,该修、该补,早动手。“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各种农家肥在庄户人眼里就是个宝。我的母亲是个典型农家妇女,已年近七旬,对土地和庄稼心存感激。母亲没有宗教信仰,但母亲最大的信仰就是田地里的庄稼。母亲给庄稼施肥时,像拜佛一样虔诚、恭敬,小心翼翼地放在庄稼的根部,用手摊平、按实,像小时候给我围围巾一样。母亲说:“孩子,土地是最干净的呀”,现在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话。农家肥是各种牲口的粪便,臭气熏天,让人作呕,把它施在田里,庄稼如鱼得水,雨露滋润。一粒种子种进土里,发芽、开花、结果,土地给人一株壮实的庄稼,又捧出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果实,丰稔的收成。土地还是原来的样子,农家肥销声匿迹,成了果实。

田野里已是满园春意。麦苗齐壮稠密,轮梗孕穗,含苞待放,鼓鼓囊囊,挤破脑袋疯长。一块块麦田犹如印在大地上的翡翠印章。油菜花也不甘示弱,隼胎胎、水灵灵,金灿耀眼。空气里蘸满了油菜花香。和小家碧玉的麦苗相间,大自然仿佛一位杰出的画家,饱蘸黄绿染料,信手拈来,挥毫泼墨,浓墨重彩。还点缀些,蚕豆杆上宛若蹁跹起舞的蝴蝶的紫色蚕豆花,若隐若现“猫爪子”似的豆角。还点缀山峁上犁地的耕牛,还点缀着那些养蜂人,他们逐花而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他们酿出世界上最甜蜜的食品,也酿出了劳动之美。

农谚说:“春打六九头”,农人把立春叫做“打春”,春是用来“打”的,使人遐想联翩。“打”掷地有声,如春雷滚滚,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勤劳。在春天里种下理想,用撸起袖子加油干韧劲迎接春天的来临。

东郊迎春:穿越千年的皇家隆重祭祀盛典

东郊迎春,历史悠久,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为何要东郊迎春呢?东郊迎春,迎的是句芒神。因为迎春活动所祭拜的神句芒居住在东方。

句芒神,又称芒神,是春神、木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木正曰句芒”。《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暤,其神句芒。”郑玄注:“句芒,少暤之子曰重,为木官”。句芒,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东夷族首领西方天帝少暤之子,他主宰万物生长的生命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少暤酷爱春色,用春天草木萌发的特点给儿子取名句芒。“句芒”二字象征春天草木生长,枝芽繁茂,“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生命力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绽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时,像一个问号,“句”就是豆芽的那个弯,“芒”是小草挤出土的那个草尖。

《山海经》记载:“东方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芒虽然长着一张人脸,但身子却形如鸟类,因为他的部落以鸟为图腾。这里的芒神是人首鸟身,穿着白衣,驭龙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间的不断演变,人们赋予芒神人格化形象:一个男人形象,民俗年画中,则是一个笑眯眯的赤脚小男孩的形象。

芒神极富象征意义:生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执的柳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据文献记载,周朝天子在立春前三天筹划安排立春日东郊迎春诸项事宜。即以天子为首的“东郊迎春筹备委员会”,为以示庄重和虔诚,天子要斋戒三日。立春日,天子首先沐浴更衣,然后换上青色衣服、佩戴青色玉饰,随从、宫女皆穿青色服饰。皇宫外,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同样着青色服饰。

迎春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天子配青龙马,青色仪仗,率文武百官出宫门,到东方八里之郊进行祭祀大典。到祭坛后,天子修整祭坛,清扫神位,献上祭品,天子主祭,向春神句芒礼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祭祀毕,将芒神和春牛迎回宫中的彩棚之中。

回到宫中,天子再次召见群臣,发布春季动员令。赏赐群臣,施恩泽民,轻徭薄赋,惠民惠农。相当于今天“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三农问题”的优惠政策。

迎春习俗,从皇宫、各州、府、县到民间,历经朝代演变更加趋向民间化,逐渐普及,成为世代相传的习俗。迎春活动的地点不再局限于东郊,宫廷、府衙门前等都有迎春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

据说汉文帝起,迎春时天子率先垂范,亲自扶犁,躬耕于野,表示对春耕高度重视,劝农务耕,珍惜春光,不要辜负一年中的最好季节。

报春和游春具有浓郁的民间化、地方化色彩,由官办变为民间举办。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有的地方的“报春”“游春”仪式由州、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持。立春前一日在东郊搭建“春棚”,周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场面隆重壮观。上报者“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报春后,率所有僚属来到芒神前行二跪六叩首礼,礼毕再行二跪六叩首礼,到春牛前作揖,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游春队伍,前面是鼓乐队和仪仗队,紧接着的是抬芒神和春牛队伍;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僚属;后面是手执农具的农民,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东郊迎春:穿越千年的皇家隆重祭祀盛典。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对丰收的希望,对幸福的憧憬,对风调雨顺的祈求。

打春牛:一场来自农耕文明,举国瞩目的开耕庆典仪式

打春牛,又称“鞭春”或“打春”。中国是农业大国,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牛踏实、勤劳、任劳任怨,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吉祥的象征。据《事物纪》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于立春日举行鞭春之礼,“鞭土膏使之动,送寒气而迎岁时,”。

春牛有土制和纸制两种,春牛的制作很有讲究。《春牛芒神图》,对春牛尺寸规格充分反映出夏历的特点。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踢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柳条鞭长二尺四寸,代表24节气。

“打春牛”历经演变盛行于全国各地,盛况空前。古人有鞭打土牛送寒气习俗,牛在十二生肖为丑,丑指农历十二月,正时值大寒节气,故将土牛打碎,表示丑月已送走,谓腊尽。鞭春牛的寓意:春耕开始,督牛耕地,勿误农时,策励农耕。

立春当天,先供奉祭品芒神土牛前,正午州、府、县地方长官率僚属参与隆重的“打春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彩牛绘身,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下属官吏与围观百姓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把“春”打透,表达人们将晦气、霉运打走,迎接美好幸福的生活,祈求四季平安。随后围观百姓蜂拥而上,争抢被打碎的土块,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把春牛的泥块撒在牲口厩象征六蓄兴旺。撒在农田象征风调雨顺,庄稼丰稔。

山西流行着一首《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了打春活动的情景。民间还有鞭春牛时“唱春”习俗,“一唱一鞭”,吉祥如意。

打第一鞭时唱:“一鞭风调雨顺”,打第二鞭时唱:“二鞭国泰民安”,打第三鞭时唱:“天子万年春”。

类似的还有:“迎来芒神,鞭打春牛;一打国泰民安;二打土地肥暄;三打三羊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还有的地方“打春”活动情趣盎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用竹蔑编成春牛,彩纸覆身,在春牛肚子中放入核桃、板栗、枣、花生、柿饼等果品及五谷。由8或16名着青衣青年抬春牛,有舞狮、舞龙、高跷、秧歌等表演。围观群众参与其中,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春牛腹部被打开,腹中果品、五谷撒满一地,围观群众挣抢食之,民间称为“抢春”,把抢到的五谷放在自家粮仓,象征仓满粮足。

打完春牛,表演耕作戏。一对男女身着戏服,模拟耕田。男人牵牛,女人掌犁,动作夸张言行俏皮,把春耕生产演绎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围观群众逗得哈哈大笑。

民间艺人制作小泥春牛送人,称为“送春”。“戴春鸡”“贴春画”,在一地方仍非常流行。

“迎春”、“唱春”、“打春”、“抢春”、“送春”、“戴春”,就像一副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从遥远的过去一书写到现在。主题亘古不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舌尖上的春天:咬春

“东郊迎春”和“打春牛”之外,立春还有许多围绕春字的民俗活动,例如:“咬春”。

一个:“咬”字,别有韵味,让人遐想,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更有味。“咬”住春天,“咬”住春天的美食,令人回味无穷。“咬春”,咬的是什么呢?“咬春”咬的是萝卜、春饼、春卷。

首先“咬”萝卜。立春这天,节令饮食,民间讲究“咬”萝卜,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吃萝卜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有粗犷豪迈的风格,也有温文尔雅的情调。

明刘若愚《明宫史》记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乃蔬中最有益者,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饭”。

立春日吃萝卜,可以春困,据说如果是已婚妇女吃了,还可以增强生育能力,所以立春日食萝卜又称“子孙萝卜”。有俗语云:“再好的苹果再好的梨,比不上水灵灵的萝卜皮;萝卜上了街,药铺无买卖;萝卜响,嘎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吃萝卜喝茶,气得郎中街上爬”。

从萝卜的特点来说,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且甜,甚有口感,食之提神解困。甚至有人对萝卜辣概括为:头辣、尾燥、腰正好。萝卜属土,为根性蔬菜,用萝卜咬春寓意:“咬得菜根,吃得百苦,享得百福”。

这也引起我的一段回忆。我读小学时,每逢春季开学,学校门口就有人卖腌萝卜。制作极其简单:把萝卜切成条状或块状,腌渍几天,加点红颜色,鲜艳耀眼,根据口味需求,放点糖精,重口味直接撒上辣椒面。那时的我正是馋学生“啃草墩”的年龄,又是物资匮乏的年代,经不住诱惑,几分钱就可以大饱口福一次。一口咬下去,酸甜爽口,深吸一口气,一股暖流从鼻孔涌出,冲向头皮,汗珠早已挂满了脑门。回想起来,这也算是儿时“咬春”的难忘记忆。

此外“咬”的还有春饼、春盘和春卷。

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的薄饼,石林俗称“炕”。食用时卷上凉拌切成丝状的菜肴或包上炒熟的时令蔬菜,如:菠菜、韭菜、豆芽、鸡蛋等,寓意春到人间一卷之。

民间吃春饼有讲究:把春饼卷成筒,吃时先从头吃到尾,所谓“有头有尾”。包芹菜,会让人更加勤(芹)劳,包韭菜会使人生命长长久久(韭)。清《调鼎集》一书中记载了春饼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的菜心,油炸供客。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成段。清朝这种吃法很讲究可谓“高大上”。普通百姓吃春饼由个人喜好而定:有人喜欢甜面酱卷半角葱;有人讲究酱肚丝鸡丝等熟肉搭配;有人好荤素搭配;有人冲着清淡简单。

石林人吃春饼就两字,简单。制作简单人人会操作,把麦面粉用水调匀,放少许油在锅里,把和好的面倒入锅,用锅铲摊平,俗称“踏”。撒点红糖或白糖,或抹点酱或卤腐辣子,卷起来往嘴里送,做法简单。一家人围在锅边,边“踏”边吃,其乐融融。

立春日的另一节令美食:春盘。春盘饮食内涵更加丰富,讲究人与天的合一,春季阳气生发,食春盘顺应天时。大自然规律不可违,助五脏阳气生发,祛疫健体,祛除晦气。春盘又称“五辛盘”。将五种辛辣的食物切细装盘而成。后来用蔬果、春饼等装盘以馈赠亲友和家人食用。有点类似于中秋月饼用于馈赠和自己食用。

春盘源于晋代,盛行于唐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后苑办造春饼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可见皇家春盘制作精致考究,色香味具佳。

清代时,皇帝以春饼春盘赏赐忠臣近侍,被赏赐者受宠若惊,感涕不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辛)之意,谓之五辛盘。”民间百姓常用时令蔬菜“葱、蒜、姜、芥、椒”,这些辛味极浓的食材,同时还有寓意:吃蒜,精打细算;吃葱,聪明智慧;吃韭菜,长长久久。

立春日的节庆美食:春卷。春卷用薄面皮包馅,油炸而成。先和面成浆,把平底锅文火烧烫,不断旋转,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就制好了。包上馅料,馅料可荤可素,也可荤素搭配。馅料多用韭菜、豆芽、白菜、芹菜和各种肉丝等,古时常用椿树嫩芽为馅,“椿芽、豆芽”寓意:万物萌发,生机勃勃。元代以羊肉为馅。

炸春卷时,用春卷皮包裹馅料,卷成筒,两头用面糊沾住。放入油锅,煎炸至外焦里嫩,香气袭人,色泽金黄酥脆即可。我的记忆中春卷是很珍贵的佳肴,只有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才能吃上。嘴里一咬“咔嚓、咔嚓”,让人无比享受,至今不能忘却。如今春卷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道节令美食,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杨坚,笔名荷塘月色,云南石林县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石林县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连云港分会理事。教学之余,用文字记录着人间烟火,耕耘天地间。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其实文字一直是温暖、贴心的。有作品发表于《文学百花苑》 《青年文学家》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等刊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