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苏轼真迹《黄州寒食帖》,其余的行书不足一观

 mengk4fz0yyf5h 2021-02-01

《寒食诗帖》是苏东坡最杰出的传世代表作。黄山谷跋语云“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实为确评。

黄山谷又评“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寒食诗帖》就是把东坡当时的满腔悲凄郁勃之情,寄之于诗,流于笔下,却是无意于笔,无意求佳,实则心手双化,笔墨所至即心血所溢,故而产生了不期然而然的极佳的艺术效果。

看这两篇诗的情感流露于纸,如目睹两幕凄然悲怆的短剧:

看了苏轼真迹《黄州寒食帖》,其余的行书不足一观

开头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正如娓娓道来,不激不厉,徐徐拉开了序幕,沉寂的空间深含着无限凄凉,主人公尚理智的情感中饱含着无尽的悲凄。至“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感情渐渐激越,开始放住声腔。及到“卧闻海棠花,呢汙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从花”和“泥”,“暗”和“中”之间的牵动感情的游丝可以看出此时东坡思如泉涌,笔随思行。至“病起头已白”,达到了高潮,五字一气下贯,写到“白”字,下面空白,感到正如台上一个激越凄哀的声音嘎然挂在空中。

在这一高潮后稍冷静地开始了第二幕。悲嚎之后,无力的沉静。整个舞台如暴风雨过后的深夜的大海。主人公已欲哭无泪,但内心的过分沉郁的情感还是又渐渐被激发了。写至“但见乌衔纸”如凄然一声长啸,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之后又是孑然饮泣,结尾在凄淡的大片空白中消失了余音。遍观全纸,字字落纸有声,满纸颠沛之悲。

以上主观地分析了《寒食诗帖》的感情世界,但这投悲壮诗情还离不开东坡深厚的艺术功底。东坡先生的书法技巧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但关键是他具备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干变通,这是其书艺高超的法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看了苏轼真迹《黄州寒食帖》,其余的行书不足一观

不过从《寒食诗帖》看来,东坡先生的书法技巧已发挥至极了。可以说看了他的《寒食诗帖》,其余的行书不足一观。尽管世人皆称东坡常用偃笔,可在这帖中,线条是何等疑炼遒劲,东坡一般的行书都如“蛤蟆斜爬”,这里却短长肥瘦,多姿多态。字字上呼下应,俯仰有致。东坡历来提倡“墨欲其黑”,这在他的其它行书里有闷塞之感,可在这里却不厌其黑,相对于诗境来说,正是这单纯的黑色更适合表达肃穆悲凄的意境。也可以讲东坡在这幅作品中以平实不加修饰的线条语言表达出高深的意境来。

《寒食诗帖》与《兰亭序帖》、《祭侄稿帖》都不是作者纯技巧的产物,而是当时时代背景赋予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技巧有机统一的结果。未经作者苦心经营,却达到了始料不及的艺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