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对于刘邦的真实价值是什么?萧何看得准,重要的并非军事才能

 瓦尔登的船夫 2021-02-11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句俗语相信很多人自幼便十分熟悉,民间的各种典故让这位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人物,至今依旧被很多人提起,甚至还有人将其冠以“兵仙”的美誉,但历史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韩信对于刘邦来说真实价值是什么?

看过船夫之前文章的朋友们知道,在分析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时,船夫认为他对于周部落的真实价值,并非是后世所说的军事才能,因为帮助周武王偷袭商朝的最大功臣是里通外国的微子,正是这位纣王的哥哥出卖了商朝军队的动向,让已经打算撤退的周武王硬生生的拉了回来,进而偷袭商朝空虚的都城镐京。

头条百科对于《韩信》的描述

但卖国贼是一个谁也不会待见的角色,于是后世便将这个功劳甩给了姜子牙,但实际上姜子牙从来就没带过兵也没打过仗,他唯一做过且熟悉的便是商朝的基层公务员,这正是由于这点优势,可以让其将商朝成熟的朝廷架构和行政运行机制嫁接到落后的周部落,让其一跃成为十分成熟的政权。

这一点在韩信身上也是如此,韩信对于刘邦的真实价值便是将一套十分成熟的练兵体系和部队架构带到刘邦建立的起义军当中,进而满足其迅速扩张军队的需求。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会说,刘邦帐下不是有很多能臣名将,这点“小事”他们难道都不会吗?事实的真相恰恰是,当时刘邦的阵营中还真的找不出一个会练兵打仗的军事人才。比如我们熟悉的樊哙,本职工作是屠狗,夏侯婴则是车夫,曹参虽然干过武官,但也只相当于基层派出所所长,带队伍抓个小偷还可以,遇上有点规模的土匪都真能跑。

让这些人抡刀砍人不难,但走个队列方阵,完成准军事化训练比登天还难。至于谋士和文臣也不行,萧何算个账筹备后勤还可以,张良分析下局势与人谈个判也可以,但让他们去练兵也会抓瞎,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才能不行,而是因为他们不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解释下先秦时期的军事背景,相较于后世文武分家,当时并没有较为严格的文武之别,对于当时的顶级人才来说,追求的往往是文能治国,武能平天下,所以我们会发现像庞涓,吴起这样的顶级人才都是内政军事一把抓,十分厉害。

但这种顶级人才毕竟是稀缺品,到了秦一统六国的时候早已经消耗殆尽了,而到了秦朝末年而是彻底绝迹,这时候唯一能称为军事人才的便只剩下两波人,一波是秦朝正规军,章邯便是其中代表,另一波则是六国的武将世家,项梁和项羽叔侄便是其中代表。

这两波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心气很高,不光他们自己,就连这些人的部下都很不屑于去辅佐平民百姓的,当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恰恰说明对当时人们来说,所谓的王侯将相都是要看出身的,出身低贱会让人看不起,更别说让别人屈尊降贵辅佐了。

不光会带兵打仗的将才不愿意来投奔,其实就连刘邦自己也对这些出身高贵的将才既爱又恨,原因很简单,倘若将军队交给这些人,万一跟陈胜一样军队被带跑了可咋办?

这个时候韩信对于刘邦阵营来说就很“珍贵”了,他既会练兵打仗又没有根基,虽是没落贵族却一直被人看不起,此时的韩信就如同跌入水中的人急需救命稻草,只需要有人施加恩惠,便很容易掌控,萧何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月下追韩信。

既有才干,又好掌控,这样的人才从古至今都十分稀缺,对于很多领导来说更是可遇不可求,相信带过团队或是创过业的人会很有体会。

后世为何不断抬高韩信的历史评价?

明白了韩信对于刘邦的真实价值,那么为何后世史书和文学作品要不断抬高韩信的才能和价值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后世的史书都是文人写的,而古代的史书可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要知道古代的识字率极低,就算是拿给老百姓看也看不懂,这些史书其实都是写给帝王们看的。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更是直白的表示就是为帝王量身打造的教科书。

写书自然要有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要通过历史故事教育帝王要重视人才,除了正面案例自然还要有反面教材,西楚霸王项羽正是因为不懂得重视人才,放任韩信在自己麾下却只让他做执戟郎(地位很低),才导致人才流失最后自刎于乌江。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执笔的文人自然不介意稍稍加上一点夸张的修饰,以及孔子流传下来的春秋笔法,至于和事实有多少出入,甚至会让人产生哪些误解,已经不重要了。

其次,汉朝作为一个绵延407年的王朝,其正统性已经无人能够撼动了,所以对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或多或少都要美化一下,至少不能说太过露骨的坏话,比如杀功臣几乎是所有开国皇帝的通病,而杀韩信的恰好不是刘邦,而是被描写为一代妖后的吕雉。

虽然刘邦对韩信没少打压,但挥刀的人毕竟不是他,所以后世文人美化韩信的时候就丝毫没有心理负担了。

被歪曲的韩信对后世人的误导

再次翻看关于韩信的历史记载会发现,关于这位兵仙战争谋略篇幅并不多,与此相反一些生活性的段子倒是很多,比如胯下之辱、一饭之恩等等,这些故事又与民间演义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战争和谋略方面的内容,即使现如今这也是晦涩难懂的领域,所以具有生活性的段子更方便大家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但这样便造成了许多误解。

比如从韩信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很多人看到的是知恩图报或者忍辱负重,这的确很符合儒家倡导的主流思想,但这些和韩信之所以能够成为兵仙根本就没关系。我们应该注意到的其实是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先是在大公司打过工(项羽阵营),虽然只是一个“码农”,却学到的较全面的技能,之后看准时机跳槽去了初创公司(刘邦阵营),不但拿了股权期权,还差点逆袭成了创始合伙人。

这样看我们便会发现,韩信的成功的套路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可谓是百试不爽,除了前文提到的姜子牙,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的钱学森、台积电和韩国三星的技术元老,走的都是这个套路。

我们常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先在凤凰身上当一根默默无闻的灵羽,在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后,再去当雄鸡头上火红的冠顶。

2021.02.01(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