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革与创新: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交流会圆满举行

 石鼓纳西人888 2021-02-02

导读

2020年度“变革与创新规划论坛”,暨“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交流会”于2021年2月1日圆满举行。“变革与创新规划论坛”是公司一年一度的学术交流盛会,邀请业界专家,就规划建设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最新解读;汇聚公司应对新时代变革形势,谋求创新发展的最新探索。

今年的规划论坛分为上午的主会场和下午的国土空间、人居环境、综合规划、生态市政四个专题分会场。上午的主会场由公司总规划师尹强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党委书记王立秋、副院长郑德高、总规划师朱子瑜、原院长李晓江,中规院副总规划师张菁、詹雪红、靳东晓、孔彦鸿、孔令斌,中规院总工室、科技处、经管处的主要领导,以及公司主要领导和副总规划师出席会议。

在主会场论坛开幕环节,公司总经理张全致辞;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作学术报告。

会 议 现 场

一、开幕式

张 全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公司总经理张全首先回顾了规划论坛的发展历程,然后对 “变革与创新规划论坛”的命名渊源进行了介绍。他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规划行业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历经变革。在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唯有走不断创新的路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进步,这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宗旨。从对规划新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到对规划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不断积累经验,也不断通过像今天这样的学术研讨平台与同行交流分享” 。最后,他向各位与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新春祝福。

二、主 旨 报 告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认识论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首先对我国20年城镇化研究的成绩进行了总结:从重点关注速度与趋势、重点探讨空间与布局、研究用地适宜性与承载力,到研究生态与环境、人居环境与密度、绿色与低碳,我国的城镇化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面对我国城市问题依旧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依旧低效、碳排放总量和人均仍然增长显著等城镇化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开展新型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

接下来,在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以及城镇化的国际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报告第二部分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认真探索的是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致力于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方案。

报告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对国内绿色城市实践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梳理,对绿色城镇化的认识论进行了剖析。王凯提出,绿色城镇化之路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探索绿色城镇化的制度框架与规划战略、研究实践绿色城镇化的规划建设方案,而规划学科建设应探寻规律、解决问题、实现跨学科协作。

全过程技术咨询在城市水系统

治理中的实践和思考

王家卓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市政院院长

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治水的政策及“全过程技术咨询”产生背景的基础上,王家卓提出“全过程技术咨询”在城市水系统治理中是一种新型的项目模式,目前主要是从设计监理切入,为政府在项目策划、方案制订与论证、设备选型、工程推进、考核验收、绩效评价等全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与建议。

在报告接下来的三部分,王家卓分别对公司在天津、吉林、山东、河北、河南、宁夏、山西、四川、湖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13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流域综合治理、污水提质增效、内涝治理等多种类型的“全过程技术咨询”业务情况、取得的效果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他将“全过程技术咨询”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归纳为10个环节:(1)把方向,(2)出方案,(3)找问题,(4)审项目,(5)巡现场,(6)提建议,(7)建机制,(8)讲政策,(9)督进度,(10)写报告。

报告的最后,王家卓总结说,“全过程技术咨询”有着美好的市场前景,为做好这项工作,他提出,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项目组既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又要知晓工程实施的细节,包括施工工艺、工法、材料、设备等。在现场工作需要积极主动作为,应主动开展调研、评估、巡查、诊断等各环节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给甲方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意见。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进展

罗 明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

罗明以介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前沿生态修复理论开场,分析了我国以往的生态修复项目中存在的缺乏整体观、缺乏规划思维的问题。她提出,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要做好四个转变:要摆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思维,从关注立地尺度向关注景观尺度转变;要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关注要素向关注要素间关系转变;要摒弃目标思维的局限,从关注目标向关注过程转变;要坚持安全、生态、景观的次序,从基于技术向基于自然转变。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罗明对其团队开展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概况进行了介绍。她将规划的特色总结为五个方面:在理念上,突出生命共同体、综合性治理;在建设目标上,强调陆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着重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区、敏感脆弱区域、人为干扰较为强烈的区域;在组织方式上,从原来的条条为主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在投入机制上,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

接下来,罗明对其团队起草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进行了深入解析,并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两个话题:碳中和目标、站城融合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关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新推广

李晓江首先剖析了中国城镇化需要从 “高碳增长”阶段转变到“低碳增长”新阶段这一背景。他认为,实现这一转变面临的难点是,在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如何保持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他提出,实现低碳城镇化,需要对以下六大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性干预:国土空间,工业和服务业,住房和基础设施,财政和金融,治理体系,以及人口的结构、分布和行为。

在阐述了上述基本观点后,李晓江分享了中规院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项目“中国街区更新中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0年专题政策研究项目“重大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关于区域一体化与客流特征视角下的“站城融合” 研究

李晓江从“站城融合”的初心入手,对“站城融合”发展进行了预判和反思,并对“站城融合”发展的前提、需要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以及实现的路径进行了剖析。

接下来,他提出,要满足区域一体化与人群出行的新需求,应对铁路网络、枢纽模式、站城关系三方面的新变革,站城融合规划与设计导向上的新策略:应借鉴国际经验,在价值取向上回归人本需求,在功能布局方面强调集约混合和高效紧凑,在环境设计方面注重肌理、人的尺度、艺术人文。

在报告的最后,他再一次强调,站城融合的研究和规划,应从设施和空间视角转向人的视角,重点关注车站人群的活动和需求变化;国内铁路及其枢纽正在发生变革,以站城融合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可能;站城融合需要新的理念、价值导向和设计策略,以实现区域-铁路-城市-人的共赢。

三、总 结 发 言

尹  强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尹强作总结发言,他说,绿色和低碳发展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面对新的领域,规划行业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他对出席论坛作精彩主旨报告的特邀专家再次表示感谢,并对下午的分会场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部 分 与 会 嘉 宾 合 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