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九:万里阴山万里沙

 四十八顷氏 2021-02-02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中秋国庆放假通知

2020年国庆节放假时间已确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今年国庆节放假七天。

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7日,10月10日上班。

立71周年

民共和国成

庆祝中华人

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每逢五年或十年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

[引题]: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的原名叫查良镛。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当年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打算起一个笔名,遂将“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在明、清两代,海宁查氏人才辈出,金庸的第十二世先祖、王国维老乡查慎行就是其中一位。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金庸先生的这位祖先还曾到过赤峰哟!

云是古汤泉

据当地人讲,每年的暑假,宁城县热水镇会比往日热闹得多,很多家长会带着高考或中考完毕的学生到那里去泡温泉。这处温泉的开发利用历史已逾千年了。早在辽代,太宗耶律阿保机及后继皇帝、皇后们即来此沐浴。到了清代,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巡视塞外之时,也曾在此沐浴,至今还留有“康熙沐井”等遗址。

夕阳下西岭,平楚生荒烟。

旌旗散晚猎,万马奔前川。

忽看碧草际,一水流潺潺。

深涧转澄澈,暖气如沸煎。

小坐濯尘缨,云是古汤泉。

远听铙吹发,帘幕灯光悬。

四望尽暝色,圆月明山巅。

这首诗名为《驻跸巴尔汉之汤泉》的清代诗歌,写的就是宁城县热水镇的温泉,作者高士奇。高士奇这个人生于164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早年家贫,曾经鬻字为生,后经权臣纳兰明珠推荐于康熙十年(1671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高士奇随帝南巡,冬解职归里,居平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又奉召入京,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士奇三次随康熙帝西征,深得信赖。翌年,他以养母求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高士奇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高士奇卒于家,追谥文恪。高士奇是康熙皇帝的近臣,一生效忠于清廷,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

康熙二十年(1681年),高士奇曾随康熙大帝巡视蒙古地方,四月十五日从和尔和(现宁城县黑里河川即霍勒霍川)出发,傍晚时分赶到巴尔汉汤泉。高士奇观巴尔汉汤泉有感,作《驻跸巴尔汉之汤泉》之诗。在这首诗里,诗人首先讲述了到达宁城热水后的情况:夕阳西下时分,皇帝的扈从队伍在林中搭起了帐幕,点起了篝火。接下来却是思绪一转,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将皇帝出巡时的场景描写得非常有气势:在暮色中,旌旗猎猎,万马奔腾,皇帝打猎结束了,向着热水温泉奔来,然后便是“忽看碧草际,一水流潺潺”。而“深涧转澄澈,暧扡如沸煎”则描述了热水温泉的近景,泉水在深涧中汇集,面积很大,水质清澈,温度很高,如同沸腾了一般。或许这就是高士奇在诗前小注“泉较遵化更热”的原因吧。遇到了这么好的温泉,怎么能不坐下来洗掉一路的征尘呢?“小坐濯尘缨,云是古汤泉”,在泡热水汤泉的同时,还聊起了这处汤泉的来历。据说,公元1007年,辽中京建成后,萧太后等辽代帝王、皇后以及达官贵人们经常到此沐浴,故称之为“古”了。“远听铙吹发,帘幕灯光悬”,皇帝的扈从队伍非常庞大,住宿的营地很大,远处传来号令,许多小帐幕里都亮起了灯光,该宿营了。当时,正是四月十五,一轮圆月悬在山巅之上,月光洒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崇姻圣代联

我们都知道,金庸先生的原名叫查良镛。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当年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打算起一个笔名,遂将“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在明、清两代,海宁查氏人才辈出,金庸的第十二世先祖、王国维老乡查慎行就是其中一位。

查慎行,生于1650年,卒于1727年,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为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慎行”这个名字是后改的,改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查慎行中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二年(1713),他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特别是自朱彝尊去世后,查慎行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横亘东西路几千,

直从辽海控居延。

尽消伏莽山无树,

不断灵源地涌泉。

群牧牛羊量论谷,

诸藩庐帐列如廛。

圣朝不画长城界,

一道平冈是九边。

上面的这首《随驾兴安岭上》诗即为查慎行所作。在清代,将阴山东端主脉称为兴安大岭,现称塞罕坝。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夏,开篇便用笔雄奇,写出了兴安大岭的重要地理位置,由远而近,写山之绝顶,绘蒙古游牧之地的盛况。诗人盛赞康熙以修民心来代替长城的英明之举,马屁拍得十分精明。好话人人爱听,皇帝也不例外。或许正因为如此吧,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二十一日,查慎行奉命跟随康熙帝自京师(现北京)到木兰围场打猎。此行,康熙大帝还要办一件大事——嫁女儿。

在满清统治时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各部共迎娶了八位皇室公主,她们分别是哈达公主、固伦敖汉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固伦荣宪公主、和硕温恪公主、和硕和婉公主、固伦寿安公主。据《清史稿—公主表》记载:“四十五年七月癸巳,上幸巴颜额尔追地方,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臣等翁牛特地方向来谋生甚艰,蒙皇上遣官训以谋生之道,禁止盗贼加以养育,又赐牛羊使孳生蕃息,臣等俱已各得其所矣,今公主下嫁多罗杜楞郡王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呼动地。”在这段史料当中,“公主”即指康熙大帝的八女温恪公主。在温恪公主下嫁翁牛特右翼旗郡王仓津之前,昭乌达盟中的巴林、敖汉、扎鲁特等蒙古各部都已先后成为了大清皇家的姻亲,有的甚至已经迎娶了两位公主。或许,康熙皇帝有意平衡昭乌达盟各部之间的关系,这才指定了这桩婚事吧。大清皇帝为了表达进一步的亲近之间,还给这位女婿改了名字。因为,仓津的原名叫班第,为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祖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四女。

据说,在清朝一共有五个名叫班第的额驸:一个是敖汉公主的额驸,一个是太宗十二女的额驸,一个是固伦端敏公主的额驸,一个是固伦纯禧公主的额驸,一个就是这位八公主温恪的额驸。而且,在温恪公主指婚给班第时,仍然还有两位名叫班第的额驸在世。有鉴于此,康熙为这个新女婿赐了一个新的名字:仓津。在封建王朝中,皇帝赐名对于臣子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表现了皇帝给予的莫大的恩赐与荣宠。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温恪公主正式受封为和硕公主,授仓津为和硕额驸。这一年的翁牛特草原到处充满了喜悦与歌声,草原的百姓用真诚的祝福迎来了翁牛特第一位也是惟唯一的一位大清公主。更为风光无比的是,康熙大帝还驻跸在了和硕温恪公主第。八月初八,康熙大帝驻跸于翁牛特右翼旗和硕温恪公主府,八月十三日驻跸于翁牛特右翼旗之行宫。为了给皇帝助兴,查慎行作《八月十三日驾幸翁牛特恭纪时八公主下嫁于都伦郡王》一诗,其中的“都伦郡王”即指多罗杜楞郡王仓津:

一统车书域,三朝雨露天。

名藩星拱极,法驾日临边。

遐裔元家贵,崇姻圣代联。

肃雍舆卫盛,锡赉礼文全。

事与和亲异,恩加属国专。

不烦汤沐邑,特给水衡钱。

甸服居相近,华风被独先。

丹青开殿宇,锦绣褁山川。

封爵原仍旧,王庭遂不迁。

副车常侍辇,驸马每从田。

负弩鸾镳下,呼嵩豹仗前。

从看外孙国,望幸自年年。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翁牛特部在逊杜棱、栋岱青和喀喇齐哩克台吉噶尔玛的率领下归顺后金,至康熙朝已历三代。这些蒙古部落在清朝逐鹿中原的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拱卫着清朝皇帝。而皇帝的此次北巡,如同太阳照耀了边陲。“遐裔元家贵,崇亲圣代联”,尊贵的公主从遥远的京都下嫁到翁牛特右翼旗的多罗杜棱郡王仓津,这样的姻亲只有圣君明主才能做到。纵观这首诗,充满了阿谀奉承之意。

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初三,康熙大帝将温恪公主给了翁牛特右翼旗的仓津。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亥时,温恪公主在京师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后去世了,年二十三岁。和硕温恪公主第的原址在今天的松山区大庙镇东六公里处,1946年以前还保存基本完好,分为内城和外城。

谁将绿鬓斗霜华

在前面已经提到了,纳兰明珠对高士奇有知遇之恩。对于明珠这个人,我们并不陌生,即很多电视剧里的那位“明相”。这个人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才华,从一名普通侍卫成长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成为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他官居内阁十三年,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纳兰明珠又独揽朝政、贪财纳贿,与另一重臣索额图互相倾轧,最终被参劾倒台。纳兰明珠一生经历荣辱兴衰,但失势的结局并不能掩盖其一代权臣的功绩,尤其是他还有一个好名头——纳兰性德的爹。

纳兰性德生于1654年,卒于1685年,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他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18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他还曾随康熙大帝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纳兰性德和纳兰明珠还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极丰,建有“穴砚斋”“自怡园”等藏书楼。

据考证,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大帝出古北口避暑。当年的闰六月底以后、处暑之前,他曾到达克什克腾旗白岔川或稍后在塞罕坝一带作下面的这首《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

万里阴山万里沙,

谁将绿鬓斗霜华?

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

画图亲展玉鸦叉。

生怜瘦减一分花。

据了解,《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纳兰性德的这首《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抒发了出使万里荒漠,与妻子分离的痛苦之情。上阕写年来大半在天涯空度,岁月流逝,徒增白发。上阕写离愁别恨,用虚设之笔,写离魂还家,妻子瘦削。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这出使的几个月时间里,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于是,词人在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全词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凄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清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十五》中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一片凄感。笔笔凄艳,是容若本色。”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