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永强】谈谈“创新”

 汗滴化雨伴笔耕 2021-02-02


谈谈“创新”

        我觉得中国人崇洋媚外是有道理的,我说的这个“崇洋媚外”特指诗画音乐等。中国人一直在模仿国外的东西,却往往丢掉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比如音乐,西方交响乐由雏形到定式,没吸纳几件中国乐器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更没有京剧胡琴加入到贝多芬音乐行列。而我们却总是要乐此不疲拿西方的艺术来改造中国艺术。

        当下中国的国画,过多揉合了西方的东西,变得不伦不类。而我们的所谓创新,就是拿着毛笔蘸着墨画西洋画。这不是创新,是糟蹋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画的文化上、技巧上、风格上的突破,才是创新。现在的中国的不少所谓艺术家的状态是临老祖宗的国作太少。书法亦如此,丑书的出现,不是创新了,而是已弄残了正统书法传统的美学,无论法度章法及运笔已非中华书法范畴。

        在此,我也想谈谈诗歌,新诗本为外来的东西,但只要我们仍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写出的诗在形式上虽是现代诗的样子,然其意味韵味和文化风格却是如此熟悉和触动心底。前两天刚刚逝世的余光中,起初也是一昧西化的模仿,但随着余光中对传统国学的认识和格局的提升,他觉得如此是不行的,所以中年以后的诗,其味道是贴中国民众的,一首《乡愁》打动了多少远方游子,感染了多少国民心底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无疑是贴地气和深有东方文化余韵的。无论徐志摩还是舒婷亦或艾青,这些能选入中小学教材的诗人的作品,在基调与节奏音调入韵上,都是在中国传统格律诗的基础上的创新,句子虽白话了,但其味道仍然是中国风。

        法国诗人埃尔·勒韦尔迪说“一个只写现代的人,要比现代死亡得更快。今人写古体诗不是模仿和复古,而是对传统诗歌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创新,一定要建立在民族国风的基础上才是创新。而靠东拼西凑和丢掉自己的东西学别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黄永强,字岚逸,号岚逸居士,笔名蓝空星雨,男,汉族,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自由职业者,自小喜欢诗词曲赋及现代诗歌。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临洮诗词学会会员。爱好广泛,擅书行草,亦喜唱歌。作品散见于《星星·诗词》《中华诗词》《甘肃诗词》《兰州日报》《安定文化》《临洮诗词》及网络平台《甘肃文学》《北方诗歌》《关东鹿鸣》《黄袍》等各诗歌文化刊物,并先后多次参加地方及全国各级诗词大赛并获奖,作品并于2017年入选中国诗词楹联协会与福建正山堂茶业举办的全国“金骏眉诗词集”。《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本平台现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刊发,周末休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